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文史资料 > 《建湖文史资料选辑》1~9 > 正文

柏家庄的变迁(马以桂)

发布日期:2011/10/17 15:12:32  阅读:2822  【字体:
 
 
 
    1962年9月,我出身在江苏省建湖县高作镇光明村柏家庄(以前叫近高村)。从我记事以来,庄上住着几十户人家,在外做干部和吃皇粮的人很少,几乎在家靠苦工分过日子,勉强养活全家老小,一年忙到头还得吃周转和救济粮,不少人家过着“粮食不够糠菜凑”的苦日子。住的是土墙茅草房,睡的是土脚床,上的是煤油灯和腊烛,走的是土路,每逢雨雪天很难行。
 
    记得60年代末,隔别邻居柏某家中有一位老人,身体一直不好,有孝心的儿子偷偷摸摸养了几只老母鸡生蛋,给老人补身体。生产队革小组知道后,就把柏某的儿子拉出来批斗。
 
    到了70年代,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党的富民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大包干”集中释放出柏家庄压抑已久的生产积极性,他们自己种植粮食,吃不完还把余粮卖给国家,增加了一些收入,部分人家还搞起养殖业,增加家庭经济收入,翻建新房,土墙草舍变成大瓦房。
 
    改革开放使柏家庄人的思想活跃起来,1982年,庄上有几个小青年他们纷纷学起了木工、瓦工手艺。当时,柏家庄正是由土屋向瓦屋翻建过渡时期,他们都靠着手艺来挣钱。庄上柏德茂、陆标相继成立了建筑队伍,分赴大庆、上海、山东等地搞建筑创业。经过几年艰苦创业,柏德茂在上海成立了建筑公司,并开办了一座现代浴城,手中资产近1000万元,陆标也在上海创办了建筑公司,年收入几十万元。如今陆标回到家乡创业,在县城搞房地产开发。
 
    进入新世纪,柏家庄的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一年一个样。如今走进柏家庄,再也看不到当年的土墙茅草房,不少人家在上海、南京、苏州、昆山、无锡、盐城、建湖、高作小集镇买了崭新宽敞明亮的大楼房。当年的土路变成了水泥硬质路面,每逢节假日,公路的两旁停满了各种品牌的小轿车,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如今我还保存了一张30多年前和表弟在茅草房前的合影照。每年都要拿出来看上几次,茶余饭后,抚今追昔,心潮难以平静,这全靠党的富民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的好光景!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