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村居志 > 正文

“破茧成蝶”振翅飞

——高作镇大尖村“产业引领”推进富民强村纪实

发布日期:2012/11/9 12:23:40  阅读:2209  【字体:
 

 

大尖村位于高作镇西北部,坐落在美丽的戛粮河畔,西边和阜宁县东沟镇交界,北边和宝塔镇宝塔村毗邻,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410户农户,1150人,1100亩耕地。

 

  近年来,村党总支一班人紧紧抓住风筒制作这一产业,不断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增长方式,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连年持续增长。去年,村集体收入64.88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5800多元增长到2011年的9000多元,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大尖这个曾经全镇闻名的落后村是如何一步步变成全镇的排头村呢?

统一思想,致富信心“树”起来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村书记,我觉得只顾自己富,不能算是好干部;不能带头富,就不配当村干部。作为大尖村的当家人还必须搞好村集体经济,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才能为全村群众办好事、解难事,要不然没有一把米,唤鸡都不来,群众就不会信任你”,高作镇大尖村党总支书记周维东说。

 

由于历史的原因,早在几年前的大尖村可谓一穷二白,土地面积较少,资源禀赋欠缺,村级债务高达80多万元。眼看一河之隔阜宁县的东沟镇风筒制作发展得红红火火,大尖村的百姓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当时,大尖村也有一些农户在阜宁从事风筒加工,但苦于本村没有厂房和设备,只能打打零工。正值2007年村两委换届,在阜宁一家风筒企业打工多年的周维东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

 

常言道“村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凭借在风筒行业多年的经验,周维东预测风筒制作有搞头,有发展希望,决定利用自己在该行业摸爬滚打多年形成的人脉资源,带领全村发展风筒制作业。他带领两委班子到山东青州、淄博等风筒业发达地区考察、调研。

 

大尖村两委班子通过调研发现,风筒是矿井进行局部通风的必要设施,是保证矿井安全生产必不可少的通风安全用品。近年来,国家加强了铁路、公路建设,由局部通风机和风筒组成的局部通风是开凿铁路、公路隧道的主要通风措施,风筒的使用面越来越广,消耗量越来越大,风筒制作业前景广阔。

 

村两委班子一致认为富民强村的关键在于因地制宜,找出发展“短板”,突破制约当地发展的瓶颈。针对资源稀缺、信息闭塞,但剩余劳动力富足的现状,大尖村可以从从事风筒制作产业进行尝试。村两委将这一想法拿到村民议事会上去讨论。看着隔河相望的阜宁县东沟镇风筒产业搞得风风火火,村民们纷纷赞成村两委发展集体经济的方案。

 

老少动手,富裕生活“裁”出来

 

发展瓶颈突破了,发展思路明朗了,下一步就是解决人力、原料、设备、加工工艺和销路的问题。村班子里两位年轻干部村会计闫鑫、村民兵营长周晓明主动要求带头摸索这条发展之路。他们成立了风筒加工专业合作社,借鉴邻县风筒加工的先进经验,采购设备,整合60岁以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搭建管理班子,选定易于掌握的缝合和热合工艺,培养技术骨干,在百姓中形成“传帮带”的加工培训模式。很快,发展辐射到各组,风筒加工产业在该村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大尖风筒的客户投诉越来越多。原来随着风筒加工业的迅速兴起,各生产企业忙于赶制订单,而不注重工人技术的培训,各批次产品质量不稳定,多次发生风筒缝合处撕裂、使用寿命短等问题。大尖村风筒加工专业合作社经过深入调研发现,这些产品质量问题大多是因为工人制作技术问题。如何迅速地将一大批农民培训为合格的产业工人,成为摆在大尖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当远程教育站点设立在大尖村党群服务中心时,村书记周维东心想,为何不让风筒加工制作成电教片走上荧屏?缝合操作简单,掌握容易,加工橡胶涂覆布风筒使用较多;热合多用于加工塑料涂覆布风筒,热合温度和热合速度是加工质量的关键。必须合理选择工艺,严格按工艺流程操作,才能保证风筒产品质量。学习先进工艺,提高生产效率成为大尖村民生活的一部分,每天茶余饭后都要到村里跑一跑,交流一下经验,学习一下技术。

 

现在,在村里各组形成了学手艺、比手艺,抓质量、比质量的热潮,截止目前,大尖村风筒加工已经带动了村里近两百个劳动力,规模效应逐步彰显。在不影响耕种的同时,一个风筒工的年收入有25000元,致富效果可谓明显。

 

村强民富,产业链条“塑”起来

 

风筒加工起步了,如何延展产业链条又提上了议事日程。每个风筒工每天的加工量是610条,如果满负荷加工和坐等订单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订单量上来了,能够吸收的劳动力将大大增长。“产品营销的利润可观,必须主动出击,拓展销路”,村里一班人动起了营销的脑筋。兼任远程教育管理员的闫鑫想到了互联网,改变传统的销售模式通过网络拓展业务。从简单发布信息到注册阿里巴巴包装产品宣传推广,从一个人营销到一班人营销,从无人问津到订单络绎不绝,短短半年时间,订单量翻了一番,产业链条就这样通过网络“塑”起来了。现如今,每天2000条的订单量可以让村里200个劳动力满负荷工作。手里的活多了,钱袋子鼓了,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

 

集体积累雄厚了,老百姓富裕了,村两委班子为群众办实事的信心足了、途径更广阔了。村班子坦言,当务之急就是主动拜访本村在外的杰出人士,激发他们关心家乡、回报家乡建设的热情,投入到风筒制作业,从原料布加工和产品物流入手,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

 

  “风筒制作业使我们村富强起来,我们不仅要发扬这种产业,更要扩大这种产业的前延后伸,从而形成产业链条,这不仅是我们村两委的目标,更是百姓对我们的信任,而这种信任就是责任,这种责任就是动力。”村书记周维东这样说。我们相信,在大尖村“两委”班子及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大尖的风筒制作业发展前景将越来越广阔,村民们在这条致富的小康路上也将越走越好!

 

转自《富民强村之路》建湖县委组织部编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