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村居志 > 正文

前面就是沙家庄(潘清儒)

发布日期:2012/12/25 10:36:17  阅读:3351  【字体:
 

我的老家在九龙口村,以前的村名叫沙家庄。这是一个有着三千多人口的大集镇。它三面环水,仅有东北的一条土路与外地相连,是盐城、淮安、扬州三市的天然分界线,交通很不方便。对外往来,主要以舟楫为主。

 

多年前,沙家庄名声很不好,“宁走十里荒,不进沙家庄”成了远近客商的信条。尽管当地物产丰饶,各种飞禽水产品和湖荡植物是它地之必需,但出于安全的考虑,客商们并不太愿意冒着风险来此经商。久而久之,沙家庄渐趋衰败,曾经繁华一时的夹河、后河和九龙口码头,船少了、人稀了,沙家庄的发展进入很长一段时间的“休眠”期。

 

经过当地政府和人民的不懈努力,沙家庄的治安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打架斗殴、欺行霸市等恶习得以杜绝,但卫生条件差,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未得到根治,几千人拥居夹河两岸的狭长地带,有限的空间束缚了人们的生活范围,形成了“小小沙家庄,三步一个缸,厨房靠茅厕,苍蝇两头忙”的尴尬局面。客人们经过这里,往往掩鼻而过,加之杂乱无章的民居及家前屋后大大小小的柴草堆,亦让人难以忍受。一阵风起,满身灰尘、草屑、芦花,不堪其扰的人们索性将户口迁到外地,远离这祖祖辈辈居住的故乡。

 

改革开放了,一场所有制和分配形式的改革运动在神州大地兴起,沙家庄也在这时代大潮中经受洗礼,它变得有生气了、干净了。三千多人的活力和潜能被激发和释放出来,他们修桥铺路填河、植树造林种草、增建公共厕所、铺设下水管道、规划居民新点……整个村庄的面貌和人的精神面貌一起改变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提高了,天然的芦苇荡被有效地开发利用,村庄西边的九龙口湿地建成了生态风景区,先是县、市级的,现在是省级的,正在向国家级目标迈进。曾经让家乡人舍弃的故土,竟吸引来大量的外地客人,还有高鼻梁蓝眼睛的外国人。每到节假日,风景区内人流熙攘、汽船穿梭,他们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蓝色的天空、白色的云朵,白鹤掠翅、野鸟翻飞;平静的湖面、碧绿的湖水,虾儿伏滩、鱼翔浅底;田田的莲叶、粉红的荷花,小伙嬉水、姑娘采菱……而到夜晚,景区内渔火点点,和天上的星星相映;水寨里灯火通明,与海上的蓬莱争辉。慕名而来的客人们眼界和胃口大开,他们在欣赏迷人夜景的同时,品尝着九龙口的招牌产品:对鸭、河蟹、黄鳝、昂刺鱼、虎头鲨、纯豆根,免不了的还有红心大鸭蛋。天上飞的、陆上行的、水中游的、泥里钻的应有尽有。佳酿美味在景区内四溢,欢声笑语在湖面上飞扬。百里青纱帐给人们带来清新的空气和愉悦的心情。

 

沙家庄振作了,它饱含生机、充满灵气,水产经济迅速发展,旅游事业蒸蒸日上。昔日给人们出行带来极大不便的瀉湖,如今给予人们的是不尽的财富和无限的希望。

 

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男一号,新四军指导员郭建光曾以必胜的信念和激昂的腔调,挥着手向准备打入沙家浜的战士们说:“前面就是沙家浜……”现在,我时常陪朋友去家乡观赏九龙口风光,出建湖县城沿宽阔的建九线到蒋营大桥,我就会顺手指着西南方向,仿着郭建光的腔调,兴奋而动情地说:“前面就是沙家庄”!

 

转自《建湖日报》20121015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