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地名志 > 正文

塘河岸边笛声脆(潘清儒)

发布日期:2013/2/11 13:14:09  阅读:2664  【字体:
 

 

  从乡下搬到县城居住近二十年了,最初的新奇感受过去之后,对它的感觉便逐渐归于平淡了。但最近几年,一个去处牵挂着我,使我对它的激情不断燃烧,这就是塘河岸边,准确地说,是旱桥到镇北大桥这段的西岸。在这里,我可以锻炼身体、欣赏花木、结交朋友,还可以听到笛声。

 

  清晨,这里的人们或散步、压腿,或看书、跳舞,或舞剑、打拳,地方大得很,任由自己选择,不像小区和公园,虽有绿化和固定的运动器械,但范围小,很难做到无拘无束、信马由缰。

 

  塘河岸边的花木品种多、布置好,有草坪、有灌木、有乔木、还有精致的小品,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青绿的色彩,从早到晚都能嗅到花叶的芬香。假山、喷泉、雕塑、廊亭点缀其间,累了,可以在石凳上歇息;遮阳避雨就到凉亭或长廊里,方便极了。

 

  长廊里有长长的凳子,两面安放,凳子上坐着男女老少。他们有认识的、不认识的,有先不认识后认识而成为朋友的,而且各种腔调都有,最多的还是本地音。他们谈的是家长里短,议的是邻里关系,评的是社会现状,论的是发展前景。最多的是对偶发事件的评论,最乐的是对隐去姓名后的各种新闻的描述。

 

  这些认识或不认识的人聚在这里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自娱自乐。看,姓戴的老者敲着板鼓沿着鹅卵石小路来了,他径直走到拉二胡的孟先生旁,而先生对面坐着拉手风琴的先生,先生旁边站着吹横笛的先生。

 

  这位先生名叫唐登雨,是自娱自乐的积极参与者和组织者之一,他当过兵,长得很敦实,头发浓密、皮肤黝黑,性子急、话口重,他的外表和他吹得一手好笛不那么协调。他年轻时曾代表商业系统参加过省级会演。六十岁的老唐属于提前下岗自缴保险的那类人,年底才拿到退休金。他是个热心肠的人,在天冷无法露天活动的时候,曾自掏腰包租房让大家娱乐,免费供应茶水,还几次组织爱好者到小区进行专场义演。我问他为啥这么做,他说高兴,我问他家人支持与否,他说只要我开心,家人就支持。拿钱买开心,自己乐、大家乐,值得。我寻思着:这话说得太有才、太给力了。和快乐健康相比,和幸福和谐相比,金钱的多少不是第一重要的。

 

  悠扬清脆的笛声又响起来了,和别处的乐声应和着。我知道,只要有人相邀,他就会一笛一笛地吹下去,直到很累了,他才坐下小憩,抽支烟,顺顺气;喝口茶,润润嗓。那些唱歌的人,大多是业余的,所唱之曲五花八门,有早年的红歌、样板戏,有近年的流行歌曲,更多的是淮戏;形式有独唱,有对唱。虽是业余,但态度很认真,偶尔唱跑调或记不清词会以愧笑或鞠躬表示歉意。专业些的就不一样了,他们会先向乐师们打个招呼,然后有板有眼地唱起来,有的听众会跟着旋律打着节拍,和着节奏跟着哼唱。这个刚唱罢,那位就登场,麦克风轮流变换着主人。有一个女票友,是服装店的老板,打理生意之余,她就会来这里听几段,自己也唱几曲,她的身体原来不是很好,脸色黄、体重大,可现在脸色白里透红,身材也好看了许多,看上去好像三十大几,实际上快五十岁的人了。印象中,我还记得一位淮安男士,脸上涂着油彩,穿着女装,唱的旦角。他肚里戏文多,一曲接一曲地唱,不知疲倦而又非常投入,一腔一调见真情,一招一式显真功。动情之处,潸然泪下,观众席上的阿婆们也纷纷掏出方巾拭泪。我思忖着:一个地方戏曲的流传离不开大众的参与,传统文化的弘扬多亏了这些不计名利的传播者。

 

  散步、交友、听曲……塘河岸边实在是个好去处。如今人们有时间、有条件、有心情休闲了。居有室、老有养,老百姓的日子像塘河水一样欢快的流淌着,我羡慕塘河岸边人,我祝福塘河岸边人。“笛声、鼓声、歌唱声,声声悦耳;你事、我事、大家事,事事称心。”这是塘河西岸一小高层住户郝家门上贴的春联,它形象地表达了塘河岸边人的生活状况,事实上,这也是建湖人的生活写照,同时也是更大范围人们的生活景象。

 

  我喜欢欣赏塘河岸边绚丽的风景,我喜欢聆听塘河岸边清脆的笛声!

 

 转自《建湖日报》2011617日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