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做的沿河(彭淑玲)
1
从县城出发,过黄沙港、弘宇生态园,一路碧水绿树,就到了一个叫沿河的小镇。沿河,姓沿名河,两个字都沾着水,水做的姓氏,水做的名字。一个本来很寻常的小镇,却叫着这么一个水灵灵的名字,想一想内心也跟着滋润起来。
沿河,是一片水的天地。除了黄沙港,还有庙家河、长征河、向阳河、引江河等河流。沿河的得名,与镇南一条叫盐河的河有关,后人把盐字省写作沿字,盐河二字就成了沿河。曾以滕天美烈士命名为天美乡。现依然有天美村,为纪念一位叫滕天美的烈士。
在一本《夏氏家谱》里有这样的记载,七六公於宋末始迁盐之沙沟镇……楼夏庄也……莹葬至……石梁溪西……其地乾山巽向、水从西北单家庄荡来、自墓前曲折于庄中穿流出东南塘河、达射阳湖入海……三世祖……葬之日,有鹿一群,约二三十只自远来……
这段内容说的是1320年至1360年间的事情,家谱中提到有鹿一群,约二三十只自远来,应该是多少年前的沿河,可以见到鹿群的沿河,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呀!野草莽莽,河荡交错,鹿群哞哞对唱,欢鸣于湖滩湿地。
小镇中心在一个叫东夏庄的庄子上,因为在楼夏庄之东,所以叫东夏庄,有东夏河穿街而过。早年的东夏小街也是热闹的。东夏庄,在战地作家阿英的日记里有这样的描述:
七月八日星期三晴,东夏庄古老如六甲镇,惟商业繁荣不如之。街市所有,应用品店铺而已。市街滨河,成直线,长不及半里。
日记描述的是1942年的事情,根据日记的描述,阿英先生在东夏庄小住了几日,我想,阿英先生当年一定在东夏小街上走过,他的日记中还写到曾经在小街上买过茶叶。沿河镇一些村落的名字,也在他的文字里得到了永恒。
2
桑台寺是老地名,如今为沿港村。老辈的人还管它叫桑台寺。桑台寺,原为台地,后在上面植桑,又建寺,所以叫桑台寺,如今桑树也好,寺也好,全没有了。我上网百度了一下,这么好听的名字,居然没有其他地方使用过。桑台寺西,有一代廉吏夏升的墓。光绪《盐城县志·舆地·邱墓》记载,莱州知府夏升墓,桑台寺西。桑台寺东,有梁孝子墓。光绪《盐城县志·舆地·邱墓》还记载,孝子梁秀墓,桑台寺东,沈甸庄南有祭田四亩,墓土色白,与他处异。孝子梁秀是何人,无从知晓。
天美村有净土庵,1877年始建,文化大革命中拆除,1991年复建。平房的院落,青色的墙,有雕檐,清寒朴素,让人想到自省与修行。有观音庵,铭黄的格调,寻常农家的样子,让我想到烟火的温暖。还有西方庵,却是纯中式八十年代后的乡村院落,有红色的砖石小路,门口的菜地上种着青菜,与寻常人家绝无二异。一个小小的村落,竟然有三处庵堂,它们代表三种不同的审美观和宗教文化,满足不同人的精神需求。长胜村有如来庵,始建于唐代末年,毁于1941年日军炮火,1986年复建。重建的如来庵,灰色的墙壁,院内有几杆修竹,小小的院子。
马沿村有粮库,在粮库的前面,是一个地主家的老宅子。糯米粘的小青砖结构,因为后人经常的维修,还是很干净整洁,可能是县境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地主旧宅了。
3
树桥村,因村里人多姓数而得名,是一个有着红色记忆的村子。民国28年(1939)10月,在树家桥成立中共盐城县工作委员会。刘大谟任书记,章群任组织部长,树海任宣传部长。这是盐城历史大事记中的一段文字。村子里原有树氏宗祠,据宗谱记载,宗祠建于清代,四合院建筑,有房屋22间。北边正殿供奉着祖先牌位名讳,东西厢房和南大殿为祭祖议事和聚餐场所。1943年毁于日军战火。盐城县工委在地下党员树海家成立,设在这里的庙子堡小学,有半年多时间。县内第一支地方抗日武装树海大队也在这里成立。树海,原名树延绮,父亲是晚清秀才,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12·9运动时,担任暨南大学抗日救国会主席。
王赣俊,首次登上太空的美籍华人,沿河人的骄傲,祖籍沿河的王家舍。父亲王章,在家乡长大,在楼夏小学和群英中学读过书,后在上海铁道部门任职,七·七抗战后,曾经辞去工作,在王家舍生活过一段时间。
转自《新浪网》彭淑玲博客
- 上一篇文章: 高作千年古井喷清泉
- 下一篇文章: 昔日红色文化堡垒 今日传统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