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敬之血染串场河
清流碧水的串场河,在建湖东部大地上贯穿南北。它的两岸当年曾经弥漫着战争的硝烟,也不知浸染过多少烈士的鲜血。
赵敬之,原名赵恒礼,他的出生所在地就坐落在串场河畔的草堰口镇堰东村。正是故乡的串场河水,赴上海劳动大学就读,并在该校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他激于民族义愤,和上海数千名爱国学生一起去南京请愿,强烈要求政府抗日救国。
大学毕业后,赵敬之毅然离开弱妻幼子,去武汉外围的麻城、孝感一带,秘密从事革命活动达三年之久。“七·七”事变后,赵敬之回到家乡,和从上海、南京回来的进步学生唐君照、陈宗泽、唐小石等组成了上冈青年救亡服务团,印发传单,发表演讲,号召民众为国民党十九路军抗战捐资。尔后,他和唐君照、陈延熙等人一起去投奔张劲夫、冼星海组织的第一战地服务队。不久再次回到故乡,和原钟南中学进步教师董立等人筹办盐城县第一中学生补习团。1939年冬,他在动员该补习团学生去皖东北受训时,被复兴社特务头子李歧鸣派来的凶手逮捕,遣至东台乌义巷关押。在此期间,特务对他严刑拷打,赵敬之威武不屈,正气凛然。后经我地下党组织和他的亲朋设法营救,方脱离虎口。
赵敬之回到家乡后,根据陈毅代军长的指示,把原省立盐城中学、县立中学和上冈中学三所中学合并起来,创办了一所新的盐城县县立中学。陈毅高兴地说:“这可是苏北中等教育史上的天之骄子罗。”后因形势紧张,他便带领部分师生,转移至阜宁停翅港附近,与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部分师生联合起来,创办了盐阜区第一联立中学,在敌人的“鼻尖上”、“眼皮下”坚持教学,培养抗战急需人才。
抗战胜利后,赵敬之被调至建阳县任海南中学总校校长。1947年暑假,苏北第五地委决定调他筹办苏皖第五行政区高级专科学校,他欣然接受这一重任。同年8月21日,他在前去行署请示办校具体方案的途中,在穿越串场河封锁线时,不幸被黄伯韬兵团一群便衣特工发现,遂即追击过来,他立刻跳进河中,奋力向对岸泅渡,却终究未能幸免敌特排枪的射击而壮烈牺牲,血染串场河水,时年41岁。
1985年由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主办的《革命烈士通讯》中,赵敬之被列为解放战争中立传的烈士之一。
转自《塘河流韵》
- 上一篇文章: 弘扬老区精神 不忘感恩奋进(王春才)
- 下一篇文章: 窝里斗借刀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