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专业志 > 正文

谈谈建湖的杂交水稻(万晶生)

发布日期:2014/4/16 15:03:06  阅读:3189  【字体:
 

 

我们建湖是一个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区。原来产量很低,上世纪50年代初单产只有二、三百斤。此后通过治水改土、改革耕作制度、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的实用技术,水稻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后,产量登上了一个新台阶。

 

1975年冬,我参加了以全国劳动模范、省农科院副院长陈永康同志和省农林厅粮油处处长、农业工程师蔡士元同志为带队的江苏省代表团赴湖南省参观学习,重点是学习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研究员培育的三系杂交水稻,并带回2斤杂交稻种子。1976年在县良种场试种1.21亩,收获总产1340斤,平均亩产1107.4斤,比常规水稻亩增400余斤。试种期间,县委书记李培亮同志先后五次组织有关方面同志参观考察,看到杂交稻的增产优势,大为振奋,决心大种杂交水稻,在县财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于1976年底组织 100余人“南繁”,率先在海南岛制种120亩,由于第一年制种没经验加上气候不佳 ,制种产量较低 ,只能进行了多点试种。1977年除8个渔业大队外,全县402个大队试种3100余亩,无一例减产,平均亩产867斤,比全县当年常规稻单产656斤,亩增211斤,增产32.3%1977年底又组织“南繁”,计划1978年杂交稻扩大到30万亩。但此举受到上级特别是农业部门的质疑,他们担心建湖杂交稻由上年的三千余亩,一下子扩大到30万亩,是盲目冒进,而且杂交稻全部要搞温室育秧,是一刀切,风险太大。4月底为了大造大长杂交稻声势,县委县政府召开两万人大会,公社和县城20个会场,特邀省农科院副院长、杂交稻育种专家邹江石研究员来湖作报告,报告前上级农业技术部门某位领导找到邹江石,说他传达领导的意见,要邹不要随便表态,但邹没有理会这一套,在大会报告时,大谈了杂交稻的优势和发展态势,对建湖大长杂交稻给予了充分肯定。五月初上级分工在建湖的领导分别召开县委常委会、县委常委扩大会、县三干会,传达领导意见,要建湖积极慎重地推广杂交稻,因地制宜地搞好温室秧,说白了就是不要盲目冒进,不搞一刀切。群众概括这次会议是:“转弯子、慢步子、露籽子”。由于思想发动充分,准备工作扎实,多数公社、大队在推广杂交稻上是比较坚定的。如近湖公社党委在杨庄大队召开生产队长以上干部大会,传达地、县委会议精神,看了温室育秧、小苗寄栽现场,并请几个生产队长在大场上进行“落谷稀”戽种表演,明确宣布:达到陈永康一立方寸三粒种标准的,可以搞露地秧,达不到的仍搞温室秧,结果没有一个人达标,全公社全部搞了温室秧,保证了四万亩杂交稻的落实。当年除芦沟、辛庄两个公社搞了部分露地秧外,全县温室育秧面积达92%,杂交稻面积达28万亩(因种子问题加上部分公社搞露地秧多用了一些种子,没有完成30万亩计划)。杂交稻之争,对建湖而言既是压力、更是动力,促进了建湖自上而下憋着一股劲扎扎实实地抓好杂交稻生产,从种到收县委、县政府召开的现场会就达16次,几乎每周一次(除大型现场会外,一般都是县农委主任王正根同志主持、县农业局副局长崔淳年同志负责会议组织,农业股股长万晶生作技术发言,县委副书记陈金鹏同志做总结部署),因而各项措施抓得到位,杂交稻长势非常喜人,获得了全面丰收,全县平均亩产970斤。为了检验杂交稻生产成果,县委书记李培亮于9月下旬率领14名农业干部和农技人员,花了半个多月时间,跑遍了除荡中公社以外的16个公社,按照科学规范要求进行杂交稻田间测产,测了120多块田,理论单产都在1100斤以上,部分田烘干后的实产,亩产都超过千斤,最高亩产达1300多斤。全县上下,特别是县领导和农业部门同志悬着的心终于定下来、踏实了。与此同时,地委副书记熊仁明同志也带领地区一帮人进行调查考察,在全县跑了15个公社,到处是一片大丰收的景象。向地委回报后,不久地委就在建湖召开了全地区公社书记以上干部现场会,接着各县市组织生产队以上干部到建湖参观,一时间建湖的大街小巷人头窜动,热闹非凡。此后建湖杂交稻得以顺利发展,加上自1978年开始县内大面积制种,杂交稻种子丰裕,全县此后十多年杂交稻面积一直保持在40-50万亩,占水稻面积的60%以上,最高年份达58万亩,使水稻产量连跨上了几个台阶:1978年上纲要(亩产808斤),1983年过千斤(亩产1035.5斤),1987年再超1100斤。1977年—1990年全县累计种植杂交稻550余万亩,平均亩产1051.97斤,比常规稻亩产843.84斤,亩增208.13斤,14年累计增产粮食10.4亿斤,为粮食持续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全县杂交稻的发展速度、规模和产量水平,在全市、全省均名列前茅。

 

杂交稻的发展,也带来了水稻栽培技术的变革与创新。如温室育秧、小苗株寄、因茬栽培、大中小三苗配套、平衡增产;寄秧田分期抽行留苗、改善秧苗生长环境、全面提高秧苗素质;研究大中小苗的促控技术,建立三苗栽培叶龄模式;采用农业、生物、药剂相结合的植保综合防治技术,形成了一套以一个县为范围的水稻实施亩产超千斤的栽培技术体系,归纳为六个方面的内容,即以杂交稻为主的品种布局,以温室寄秧为主的育秧方法,以大苗为主的三苗配套,以叶龄模式为指导的促控技术,以培肥地力为主的农田建设,以综合防治为主的植保技术。这套栽培体系在八十年代得到省市主管部门的肯定和推广应用。

 

注:作者系原县农业局局长

 

2014410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