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建湖文史资料 > 正文

军工厂生活追忆(张景福)

发布日期:2014/5/13 14:33:01  阅读:3602  【字体:
 

 

我叫张景福,中共党员,原籍江苏建湖,现为无锡轻工大学退休干部。60年前,我和父亲张毅甫一起进了新四军的军工厂,当年那种战斗的生活,至今仍是记忆犹新。在建国50周年前夕,我受新四军纪念馆所约,撰写了这篇文稿,并以此献给为共和国诞生作过贡献的“老军工”们。

 

我第一次进军工厂是在1941年春,其时,我父亲受新四军军工部部长韩振纪和副部长孙象涵所托,承担了为部队试制81-82追击炮弹任务,后经验收完全合格,军工部领导就聘请我们父子在县境张家庄协助筹办炮弹厂。

 

那时我虽只有16岁,但已长成一米七的个子,有一把力气,加之,我受父亲的耳潘目染,也很喜爱机械这一行,于是我就成了父亲的助手。厂里工作条件很差,设备全靠自己研制。这时候,我们熟悉了军工厂吴运铎,吃住在一起,共同研制了化铁炉子、造型箱、冲压机、收口机等设备,保证了炮弹厂及时投产。不久,日伪军向盐旱区发动大规模“扫荡”。进入7月中旬以后,局势愈来愈紧张,为掌握敌人动向,使炮弹厂有目标转移,我父亲征得厂领导同意,让我到敌占区的边缘地带刺探情报。我肩负重任,赤脚跑了40多里路,在收城南边五港口遇到过去曾在我家盘过猎枪的一位老猎人,他告诉我:驻兴化、西射阳的日伪军和龟缩在曹甸、宝应附近的韩德勤顽军正从西边水路向东部建阳、湖垛、盐城方面进犯,敌人先遣队已到了蒋营。我一听,随即赶到张家庄,把这一情报送到炮弹厂。炮弹厂与军工部取得联系后,立即作出疏散决定,把能带走的机器,包括已装好药的成品炮弹、手榴弹全部带走;把毛坯的炮弹壳和榴弹壳藏到河里。厂里部队编制的工人,随厂向西北部阜宁方向转移。地方招来的师傅就地疏散。当我和父亲过了塘河从夏岔回家的路上,已听到敌人下来“扫荡”的枪声,幸亏炮弹厂在三小时前撤离,才兔遭敌人袭击。

 

我和父亲回到商家庄后,继续为地方“模范班”修理枪械。建阳县总队成立初,武器弹药供应不上,我们父子又应县委之聘,在地方筹建造枪工会,为支持县总队开展反“扫荡”斗争作出一定贡献。

 

我第二次进军工厂是在1943年秋。在第一次反“扫荡”斗争结束后,新四军军工部撤销,全部人员和设备分到各师,由各师成立军工部。原军工部副部长孙象涵被分至三师军工部任部长。1942年冬,日寇对盐阜区又进行大规模“扫荡”,三师军工部奉命撤离盐阜区,直至1943年秋才从山东转移到阜东县侉儿庄一带。这时,我父亲听说三师军工部已返回盐阜区,就领我前往侉儿庄找原来的首长。一到那里,就受到孙部长的热情接待,我们向他汇报了分手后的详细情况,他就让我们全家立即搬到解放区,为三师军工部办炮弹厂。我们父子十分感谢首长的关怀,表示一定不辜负孙部长的期望。几天后,孙部长专门派工务科姚大伦同志前来看望,并送来30000块小钢板(当时约值20担米)给我们安家。对这笔款子,我父亲只用很少一部分安排家用,其余全用采购买原材料,造出了两台4尺简易车床(动力是用手摇),作为炮弹厂主要设备。

 

为便于我们公开活动,师军工部决定,对外以“张荣茂铁工厂”为厂名,对内称炮弹厂,实为师军工部的一个下属军工厂,并由师军工部下达正式文件,厂里先后招收16名工人,有任务即按件计酬,没任务工人生活由师军工部开支。主要任务是制造81-82迫击炮弹和榴弹模。当时任务很大,日夜不歇班,月产炮弹由1000发上升到3000发。年底,实行精兵简政,我们炮弹厂被划属“前方厂”,生产任务不变。有一段时间,还专门生产榴弹壳模,原来是木模翻砂,废品较多,我们就改用铁模浇铸,工效下子提高十多倍,质量又好。当年铁模上铸有“1944”字样的榴弹,就是我们厂独家生产的,后来怕榴弹落到敌人手里知道我们底细,就不再在铁模上铸字了。

 

在炮弹厂里,大家团结得象一个人一样,一门心思为前线,在16名新员工中,有一位是我的叔伯弟弟张景雨,他和我志同道合,对技术特别肯钻研,在炮弹厂这个大家庭里进步很快,是我父亲的第二个好帮手。

 

194510月,三师部队北上,我们炮弹厂改属华野十二纵队军工部,先由师军工部同我父亲商量后下达移交通知。当年打清江,有一批82型炮弹打不出,前线指战员急得直跺脚。纵队军工部立即从前线将炮弹运下来,交给我们厂检查原因。经检查,原来是炮弹外径太大,规定82型迫击炮弹外径是81. 80毫米,而这批炮弹的外径均为82毫米,装进炮筒,筒内空气难以排除,以致下行速度缓慢,带来撞针无力,炮弹打不出。我们就把引信一一拆除,将炮弹的外径全部锉小一皮。试了两发,都很灵光,就连夜把100多发炮弹改制好,运上前线,在清江保卫战中发挥了很大威力。从此,纵队军工部规定,凡各厂出的炮弹。不经张荣茂铁工厂检验,一律不准装药。这样做虽给我们厂额外加大了工作量,但我们父子和全厂工人却感到能为子弟兵尽这个责任,再苦再累也值得。

 

19467月,国民党军队飞机到益林轰炸,其中丢了一枚800毫米长、200毫米直径的未开花炮弹,引起附近老百姓惊恐。纵队军工部特委托我们父子前去处理,并再三交待要保证绝对安全。我和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把炮弹运到空旷的荡边,用管子钳迅速拆掉引信,使其失去引爆能力,从而确保了一方安全。时至今日,益林镇老人还夸我们父子为他们做了一件好事。

 

1946年秋,国民党军队和还乡团侵犯解放区。我父亲按照纵队军工部指示,在杨家集以开轧豆厂作掩护,实际上是在做联络工作,由我和张景雨带领十多名工人将车床搬到杨家集南荡盘龙头,继续造炮弹。为适应战时环境,我们把车床安装在一条木船上,发现敌情,撑船就往荡里转移,万一情况紧急,来不及转移,就把车床沉到河中,待敌人走后再将其捞上来,继续投入生产。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年10月还提供2500发炮弹壳子,供应我军打涟水保卫战。

 

1947619,驻阜宁县城的国民党车队和还乡团侵入杨家集,我们赶在敌人到来之前,销毁与军工部联系的信函和文件,不给敌人留下任何痕迹。可是,当地有人密告轧豆厂是共军的地下军工厂,一群众在旁说了句“轧豆厂不错”的话,遭敌人一枪,腿子中弹致残。敌人未找到我们一家人,便抄了我的家,将家里所有东西全部抢走。尽管两次遭到敌人抄家,损失惨重,但丝毫没有动摇我们父子“一切为了前线”的决心,就在当年8月初叶挺城战役打响前,我们还主动为十二纵队突击完成l00多挺机枪镶子弹膛的任务,使报废(因子弹膛打松)的机枪又恢复了战斗力。同年12月,十一纵队和十二纵队转战苏中,国民党军队企图趁机对盐阜区进行报复“扫荡”。根据当时紧张局势,我十二纵队军工部部长戴启华果断地作出了疏散炮弹厂的决定,并于当月中旬为我们厂出具了疏散证明,其内容是:“兹证明张荣茂铁工厂系本部军工厂,现因情况不好,特发此证疏散各种工具及原料,往乡村打埋伏,请政府机关给予协助”(此件现存于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同时,还向我厂职工每人增发三个月的伙食费。

 

1948年春,华野二纵队、十一纵队、十二纵队在五分区地方武装配合下,向淮安、涟水、阜宁三角地区重镇益林发动攻势。我们主动承担5000发炮弹的加工任务,支援前方,为益林战斗的速战速胜作出应有贡献。不久,十二纵队因战事撤离盐阜区,我们带着部队证明回到老家荀舍打埋伏。

 

后来,我们一直在打听,争取跟原部队取得联系,由于原部队经过多次整编,我们无法接上关系。为了解决厂里工人吃饭问题,除继续为地方武装修理枪械外,还对外经营机械修造业务。

 

1952年,我被聘至苏北农具厂研制双轮双铧犁。我含泪离开了我们父子同大伙苦干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办起来的厂子,含泪抚摸我们用手工一凿子一凿子、一锉刀一锉刀造出来的车床,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情同手足的伙伴们,我一步三回头地看了又看我们的厂子,它曾每年为前方提供几万发炮弹,为“两战”作出过贡献啊!

 

之后,由二弟张景寿、三弟张景喜协助父亲工作。1955年父亲拿定主意,在两个弟弟的支持下,主动把我们用生命保全下来的,人民军队的炮弹厂资产设备无偿交公,由当时的建湖县周庵冶业合作社负责接收。至此,父亲带着一批“老军工”又活跃在机械工业第一线上。

 

录自《水乡志士——纪念张毅甫先生百年诞辰专辑》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