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建湖文史资料 > 正文

盐城西北乡佛教概况(赵庆荣  马效良  李世安)

发布日期:2014/6/3 18:12:09  阅读:2707  【字体:
 

 

建湖县旧隶盐城县,建县前俗称盐城西北乡。周代属楚国,受楚文化影响较深,敬天、尊祖、信鬼神等较为原始的宗教观念及崇拜习俗在民间广为流传。西汉末年,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原,黄海之滨的盐城西北乡便深受影响。唐初,这一带就建立起颇具规模的佛寺。

 

据乾隆版《盐城县志》和《阜宁县志》记载,唐武德三年(620),在今辛庄乡宝塔村建净慧寺,亦称朦胧院。贞观二年( 628),在今高作镇建广福禅院。麟德二年( 665),在今蒋营建法兴院。建中四年(783),又在该乡收成庄建罗汉院。宪宗元年(806),在今恒济乡沿南村建大云寺。唐以后,又相继创建了西阳村(又名泰山寺或东岳庙)、古基寺(清康熙年间重建)、芦沟寺、挡浪庵、大王庙、高姥院等佛寺。明代中叶以后直至清末,西北乡佛教更趋活跃。早期创建的净慧寺、西阳村等30多座寺院,除了整修,扩建外,又新建了200余座佛寺,几乎是三里一庵,十里一寺。稍大的集镇或村庄,常常多达—几座佛寺,如上冈本镇就有11座寺院。“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谚语,即足以说明佛教的普及程度。西北乡信教观众是多层次的,连达官贵人,科举之士都信仰。晚清花翎总兵祁以德就是佛教的忠实信徒,他在云贵一带做官,不顾千山万水,每年都要回故乡西阳村进香拜佛。清光绪丁酉科举人孙大鹏,是个著名的居士,自取法号叫“大脱子”,并在家院内辟一净室,终日诵经打坐。这里的佛教活动也渗透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如念经、放焰口等,这些习俗至今仍在流传。

 

西北乡佛教活动几经起伏。晚清以来,较大的有三起,一是清末民初的“废庙兴学”,一部分完好的寺庙被全部或部分让出做校舍,破漏的庙宇被拆除或改建,如湖垛镇的三教庵,大崔庄的芦沟寺,裴刘庄的福兴庵等,全境利用庵堂庙宇改办的学校即有120所之多。另一次是在抗日战争中,为了免于资敌,拆除了一部分寺庙。塘河南的桑台寺、唐桥的水月庵即是那时拆毁的。最近的一次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经典佛像,或付之一炬,或被砸个稀巴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了宗教政策,佛教活动才转入正常。县成立佛教协会,下设10个佛教活动点。为尊重群众信仰,让其依法从事正常的佛教活动。尤其是西阳村被批准恢复开放后,佛像已重新塑造和装金,面貌焕然一新。每到香期,香客和游人络绎不绝,甚至连海外亦有人前来朝拜进香。

 

中国佛教自隋唐以后,先后出现了许多宗派,其中数天台宗最早,以后有法华宗、法相宗、华严宗(又称贤首宗)。禅宗创立于武则天时期,后分为北宗和南宗。南宗又分为南岳,青原两系,南岳系又分为沩仰、临济两派,青原系下又分曹洞、云门、法眼三派,世称五家或五宗。临济派后来又有黄龙、杨歧两派,合称五家七宗。此外还有以宣传宗教法术为主的密宗,以宣扬戒律为主的律宗、专念阿弥陀佛的净土宗等。据《续修盐城县志·佛教》载,境内寺院十有八九属临济宗。临济宗三十一世又另立一支三蜂派,三十二世又立平阳派。境内孤峰庵,小阜庄观音寺分属其两派。大团口的延寿庵、沙村的观音庵、汪家庄的如来庵等属曹洞宗,太义沟的海慧庵属律宗。

 

盐城西北乡佛教寺院建筑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风格。通常采用宫殿式的“伽蓝七堂制”模式,庙址十分注重风水,往往选在林木幽深,依湖傍水、环境幽静的地方。主体建筑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楼多辅助建筑有东西配殿、客堂、斋堂、方丈室、库房、园圃、山门等。而且特别讲究亭台楼阁的和谐布局,以显示超凡出世的宗教效果和汉族追求古朴典雅的民族心理。唐初创建的广福禅院,相传是当年鄂国公尉迟恭督建,全院虽只有39间房屋,但主次分明,排列有序,全院呈楼亭式,全部用特制的管筒瓦覆盖,四角翘起,角端挂有一只铁质小钟,中脊正中央为铁质宝葫芦。一入山门,便见四大天王手执蛇、伞,剑、琴,象征风调雨顺,反映出入们希望五谷丰收,国泰民安的心愿。弥勒佛面带笑容,坐迎大众,大肚垂腹,能“容世上一切难容之事”,面带微笑,“笑人间一切可笑之人。慈祥的笑容与肥大的肚皮启发信徒为人处事应该慈爱和宽容,应该乐观而不要悲观。大殿中供观音、文殊、普贤三圣像,两侧供十八罗汉,殿外大香炉整天香烟缭绕,雾气腾腾。净慧寺于北宋元丰年间,在大雄宝殿与三宫殿、关帝庙之空间,还建筑了一座楼阁式的砖塔,使整个寺院殿宇巍峨,气势雄伟。此塔尚存三级八面,高16.7米,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北乡寺院的另一特色是楹联繁多,寺无大小皆有楹联、匾额、碑刻。大云寺天王殿西旁悬挂的巨幅对联尤为醒目;“寺从何处飞来?千百载名高景盛,潮向此间还住,十三庄风厚民淳。”该寺藏经楼内藏有明刊本《大方广佛方严经》八十余卷和《宋碛砂藏》一部,桑台寺藏经楼内曾藏有《贝叶经》一套,均为我国著名佛学经典。唐以后的寺院建筑,其规模越来越大,不仅为僧人所用,也成为庙会、演戏、俗讲等场所口宋淳化年间,建阳镇酺神庙内就有读书精舍,宋末左丞相,民族英雄陆秀夫幼年曾在此读过书。建阳镇三元官内,于明万历年间建造的一座戏楼,除舞台外,观众厅有楼座18,池座9间,可容纳两三千观众多此外,还有演员生活用房10余间,庙院之大可以想见。苏北名刹西阳村,到明清时期,计有殿宇370多间,天井28个,设有10个大殿,占地50余亩,共有僧徒200余人。香火节期间,每天进庙朝拜的数千人之多,寺内2000多尊神像造型更是各具特色,个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无量大殿内供奉的无量大佛有.宝丈1尺高,气势非凡,堪称苏北一绝。民国初年,著名书法家于右任曾慕名采到西阳村,对这座历史文化名寺大加赞赏。清静幽雅的寺院,众多的寺藏文物,也为文人墨客提供创作的方便。清代著名剧作家《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曾流连于朦胧院,并有遗诗作《朦胧淤口有感》,北海无度,泰州智海均在西阳村和收成罗汉院寄居多年,至今犹为人们所传颂。

 

历史上这里出了不少名僧,他们为弘扬佛法起过相当大的作用。高作原志和尚(俗家姓孙),青年时期居净慧院学道参禅,后投海州佛陀寺元玺长老为师,颇得佛教原旨真谛,先后被聘至淮扬上方,泰州庆云、径山、三峰,扬州善庆,杭州灵隐诸寺为主持,每到之处,禅业大兴,名动朝野,清康熙三十六年( 1697),被赐谥为净慧禅师。湖垛静波和尚(俗家姓程),年轻时即因深悟禅宗,才德超人,而被慈禧召见。民国以来,曾在中华佛教总会任职。中国近代佛学大师太虚和尚,他有十大弟子誉满全国,其中有两个弟子即在西北乡,一是西阳村大超(原名德超)和尚,原系高邮佛学院高材生,曾在南京佛教会任职,一是收成罗汉院大鑫(今茗山)和尚,现任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兼南京栖霞山佛学院主讲,为中国当代著名高僧。1992年秋,他受中国佛教协会委托,在宝华山龙昌寺放大戒,任正堂师,名闻海内外。在上冈观音庵出家的达实法师,现年90,他12岁修道,15岁出家,20岁在南京宝华山受戒,先后在安徽、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研究佛学,30岁开始讲经,他的徒弟千人以上。从西北乡出去到外地当方丈,当法师的几乎遍布大半个中国的主要寺院。单西阳村一寺,即有上百名和尚在外地传经讲法。抗日战争前,本省镇江的金山寺,扬州的大明寺,南通的观音寺,高邮的承天寺等,都有西阳村和尚任过主持。有的还到浙江、安徽、湖北、上海、北京等地弘法。抗战胜利后,博文法师任金山寺监院,后被来果老和尚聘至扬州高曼寺做方丈,已圆寂的真文和尚,任职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祝文和尚现为丹徒绍龙寺监院,他们在佛教界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佛教的盛兴,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从唐代建立寺院起,西北乡就有了制香业。抗日战争前,县境经营香业的近100家,其中建阳镇即有20家之多,产品畅销。扬州、镇江、高邮等地。周庵的冶匠,明代始就为寺庙铸造香炉、钟、磐之类的佛教专用器具,这一技艺,享誉大江南北,并在清代早期远销日本,东南亚地区。清代中叶,庙会兴起,商人利用庙会开展贸易活动,凡有寺庙的集镇和村庄,会期频繁,单上冈镇一年就有几十个会期,如正月十五,三宫殿出北三官驾;二月初二,六度庵出南“三官驾”;三月二十八,泰山院举办东岳天齐王会;四月初八,举行药王会;五月初八,举行财神会;五月十三,举行关圣帝会;五月十八,都天庙出都天会;六月初八,举行火星会罗六月二十四;举行雷祖会,七月半起至月底,举行盂兰会,文、武庙有春秋二祭,干旱时出龙王会,丰收时出太平会……一年四季,会期不断。出会时,按行业举行供奉,其会名,既是出会组织,又是自身行会组织,如京广杂货叫同福会,粮食业叫积福会,草行、皮匠叫广福会,青货业叫清福会,磨坊、豆腐业叫晋福会,帮船业叫兴隆会等,皆择福寿、吉祥、如意字眼,以求神赐福佑安。此外,各业有自己的供品,借此搞商品展销。出会时,万人空巷,齐集街头、庙院。由于庙会活动招引了四乡八镇民众,大大活跃了市场,促进了集镇的繁华。清末民初,上冈饮食服务业勃兴,菜馆即有十余家,大小茶食店亦有数十家。建阳、湖垛等集镇为适应庙会,开设了一批大商店,镇江、扬州的商号也纷纷迁此开张。光绪年间,湖垛客籍商人经营的商号多至30余家。素斋中的豆制品,也成了这一带的土特产,如建阳邱氏卜页,具有白、薄、嫩、香的特点,每斤10张左右,盛名经久不衰。上冈镇的“三伏”酱油,1915年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得了金奖。藕粉圆子也闻名此时,先为和尚磨菇斋的主要配莱,后被民间采用做甜菜,成了盐城西北乡传统名小吃。建阳北乡还兴起榨油、酿酒业、油坊、糟坊几乎每个村庄都有。就此,上冈、湖垛、建阳三镇,一跃而进入盐城八大镇行列,名扬苏北里下河。

 

西北乡佛教自古就有兴办福利事业的传统。早在唐代为救济贫病,佛寺就有悲田院、养病房、施药房等慈善性质的设施。自此以后一千多年中,佛教的高僧大德、从事赈灾救难、救死扶伤等慈善事业者,代不乏人。清末民初,戛粮河官渡废置,交通不便,建阳镇僧人超凡遂以化缘筹足资金,作为渡产,设义渡,免费以济行人。民国九年,西北乡成立建阳红十字分会,并在湖垛、草堰口、楼夏庄、新阳等地设立办事处。这些办事处都设在附近的寺院内,以庙产为基础,在救济难民、埋葬遗骸、收容妇孺、实施地区救护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社会的善事。如西阳村在积善堂内设有施材局、施药局,划出10亩山田作义冢。灾荒年头,每天都放一次粥,施舍穷人。芦沟寺、神庙内均设过“育婴堂”,多数佛庙都办过义学,供贫困子弟寄居读书。民国初,县境有僧立学校40余所,佛教僧众为地方兴学,培育人才都曾捐资献物,各尽其力。

 

抗日战争爆发后,盐城西北乡广大佛教僧徒,尤其是青年僧众,在党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他们顾全大局,毁庙纾难,并有33名青年男僧扛起枪,走上抗日杀敌前线,用实际行动谱写出爱国爱教的篇章。

 

录自《建湖文史选辑》(第六辑)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