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抗战时的建阳青干校(程树人)
1945年初,在农村流动办公的中共建阳(今建湖)县委与县政府,为了迎接抗战胜利后的工作需要,便成立建阳县青年干部学校(简称青干校),加速培训一批党、政、财、文、农、青、妇、兵、学、商方面的干部。
建阳县青干校校长由副县长杨兆熊兼任,县文教科长孙达伍任副校长,李一平同志任指导员。青干校共办三期,每期学员一百多人,学习时间为三个月。学员都是各区政府从基层单位中抽调的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青年干部与社会各阶层中热爱祖国、思想进步的知识青年。青干校第一期是在距离湖垛二十多华里五区纪家庄(今沿河乡纪家村)举办的。以牛车棚与广场为课堂和饭堂,干部和学员均住在群众家里,自带行李睡地铺,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过着供给制半军事化的集体生活。每人每天一斤四两(十六两料)大米,火草三斤,菜金三角。生活虽然艰苦,但大家继承发扬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抗大精神,学习情绪高涨,进步很快。
青干校全课程共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为形势教育;第二单元是革命人生观教育,第三单元为工作方法。通过听报告,专题学习讨论,提高学员的思想觉悟,使他们认清国际和国内的斗争形势,树立法西斯强盗与日寇必败,反法西斯阵线与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进一步了解蒋介石不抗日积极反共的罪恶阴谋,真正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大救星,只有跟共产党走,才能救中国。第四单元是交流学习心得的整风学习,做个人学习生活小结、民主鉴定,服从组织分配。
1945年秋,日寇无条件地投降了,盐阜抗日民主根据地全面解放。建阳县政府驻湖垛办公,在湖垛南首太平庵内举办青干校第二期、第三期,学员们吃住在观音庵内,虽是睡地铺,但条件仍比农村好。学员们利用庵后空地种植蔬菜、瓜果、养猪,改善伙食。白天学习,晚上讨论,还挤出时间自编自排配合形势宣传的文艺节目,在农村和街头进行宣传演出。青干校第二期学员演唱队与秧歌队,为庆祝“双十节”活动化妆上街宣传演出。还为路过湖垛的江南八块根据地北撤的浙江纵队大军举行欢迎慰问演出,受到指战员们的喜爱与好评。
建阳县青干校举办三期培训,先后培训350多名基层干部与爱国知识青年。每期学习结束时,均民主评选思想进步、学习成绩好的优秀学员3~5人,由青干校发给荣誉奖状(手工制作)给予奖励。有些思想觉悟高、学习成绩突出、工作积极的先进分子,还被光荣地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学期结束后,大部分学员被分配到区担任中层领导干部和乡政府担任领导工作,还有些学员到县直党、政、财、文、公安、司法、民政、青年团、妇联等部门担任股长、科员、书记、主任等职,他们均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出青春的光和热。此后,有许多学员陆续被提升或调至新区担任领导、开辟工作,有些学员还被调到部队至前线作战,为歼灭国民党反动派立下战功。如第二期学员唐坚华、仇英同志在工作中互相爱慕结为夫妻后,利用与昼民党江阴要塞司令戴戎光的亲戚关系和与炮台台长唐秉琳的家族关系的有利条件,化装成逃亡地主的子女,混入江阴要塞司令部做策反工作,为解放江阴要塞和大军胜利渡江立下战功。解放后,有许多同志在县、专区和省有关部门担任领导工作。如盐城市原公安局副局长郑东、原水利局副局长彭展、《解放军报》高级记者胡瑞松等同志,都是当年建阳县青干校学员。时过境迁,斗转星移,当年的许多学员现分布全国各地,有的因积劳成疾过早逝世,有的因公牺牲不在人间,而许多健在的同志业已离休,或安度晚年或笔耕不辍。这些同志,对当年培养革命干部的摇篮——建阳县青干校的学习生活至今仍时刻不忘,铭记在心。
录自《建湖文史选辑》(第八辑)
- 上一篇文章: 旧时上冈的盐务管理机构——新兴场公署(夏瑞庭)
- 下一篇文章: 旧时县境的匪患和建政后的剿匪斗争(曾维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