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专业志 > 正文

水乡三代治水人(王学言)

发布日期:2011/12/27 9:13:20  阅读:3270  【字体:
 

 

在水乡建湖,人们谈到治水的话题,就会谈到原恒济水利站站长、江苏省劳动模范潘友广。在当年老潘治水那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今老潘年逾古稀,他从1972年开始,任水利站长一直干到退休。40多年的治水生涯,如今因治水劳累,患上了半身不遂,拄着拐棍,自己虽不能亲临治水一线,但时常关注水利,对任职在县水利局的女婿凌洪军时常问这问那,话题只有一个,就是全县水利设施、防洪能力如何,泵站、圩堤水系建设如何,真让见者动容,闻着感叹。

用老潘自己的话说,我这个人一辈子忙“水”,没忙出啥大的名堂,如今,儿女们忙水,忙出了大名堂,现代化的机泵闸站今非昔比,联圩抗洪,多泵联建,河道疏浚、圩堤达标,投入之罕见,抗灾能力大大提高,令人赞叹,特别是各级对水利的投入规模之大,是老潘一生治水想都不敢想的事。他那扬州大学水利专业毕业的女婿凌洪军,目前正负责全县多座大泵大闸和实施科学治水规划统筹、全县联圩并圩方案实施,老潘闻知此事,喜笑颜开,合不拢嘴。那是他一生想都不敢想的事,多少年梦寐以求,多少年的企盼,今天终于在下一辈人的手中成了现实。现在的全县水利投入每年过亿,现代化的泵闸站星罗棋布,功率比过去提高了十多位,圩堤已全部达标。老潘佩服新一代人的治水本领。

然而,老潘丝毫没有忘记他自己的治水的经历。他的切身感受是靠人定胜天的精神治水。老潘身为沿荡的水利站长,在漫漫芦荡徘徊,探索了40多年,吃尽了治水的苦头,整天早起晚睡,没有星期假日,没有现代化的治水工具,只有一把皮尺、一个笔记本,靠两条腿支撑,用的全是人海战术。就这样他带领荡区人民用肩挑、锹挖,筑起了一道道防洪屏障,老百姓每年冬春举家出动,挑河治水。年初拿规划,夏天忙防洪,秋天分土方,冬春忙验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无休止的劳作,压得他喘不过气来,目的是为了全乡汛期安全。然而,这种水来土掩的办法,并不能完全保证地处上游荡区恒济全乡的安全,仍然是年年筑圩,年年防汛,年年遭灾,一遇洪涝灾害,全乡仍是无可奈何,抗字当头。人们以顽强拼搏的精神,抗击洪涝灾害,特别是80年代前后,一遇洪灾,倒坝破圩,乡亲们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有的献出家具、衣服、棉被,甚至拆屋挡水。此时此刻,老潘也无其他良策,只能与大家一起出没在风雨之中,抢险在抗洪一线。1991年一场罕见的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在一马平川的苏北平原泛滥成灾,而当时的恒济乡水灾压力特别大,圩堤岌岌可危。老潘和乡党委书记吴建胜日夜巡逻在堤坝闸站,全乡千余人的防洪队伍,24小时坚守岗位,不离半步。可是水势太猛,恒庆村的一段圩堤崩坝,洪水犹如脱缰的野马,向圩内的庄稼,房屋冲去,潘友广和吴建胜带头冲进了急流,接着数百人冲了下去,筑起了挡水人墙。此时,雨大、风急、浪涌,老潘一下子被激流大浪冲了出去,幸亏几个水性好的男子汉拼着性命才将老潘救起,使他幸免于难,死里逃生。然而老潘没有退缩,又投入到紧张的抗洪行列。

几度春秋,几度风雨。潘友广靠吃三睡五干十六的治水精神,他和全乡人民一起,为恒济全乡的防洪筑起了道道屏障,建起了一座座闸站,使全乡抗灾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硬是靠一种人定胜天的抗争精神,战胜自然灾害,靠自己的勤劳和勇敢赢来了荡区的丰收之年。1992年,由于潘友广治水有功,不仅受到了县、市委的表彰,还被授予“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此时此刻,老潘手捧劳模证书,感慨万千,他说:“荣誉虽然是我一人的,但恒济治水的功劳是大家的。没有全乡人民顽强拼搏,人定胜天的精神,靠我潘友广一个人,天大的本事也不行。”

老潘谈到自己的治水人生时,而对他父辈治水更是难以忘怀。

潘友广的父亲叫潘玉全,出生在旧社会,生活在水患之中。童年的记忆和父亲的诉说水患之事,如今仍使他历历在目。他说:父亲当时是靠神仙治水。他的老家在恒济篆水村,过去是完全的芦荡村,父亲是村里的干部。那时,荡里的渔民真正是“望天收”。一遇水患无可奈何,但是父辈们也是年年“治水”。治水的办法只有一种,就是祭拜神灵,每年春天都要“打水平”、祭“海港风”(又称祭“海刚峰”,荡区渔民用以治水祭神的方式),买来猪头、鱼肉、香烛,全村百姓跪拜磕头,企求神仙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然而,年年祭神,年年遭灾,很少年份获得丰收,有平安之日。人们被水患逼得走投无路,家破人亡。每到汛期,人们只得靠一叶小舟漂泊在外,逃荒要饭。潘友广一家也不例外,父母仅靠一条小木船,领着他们兄妹五人,一遇汛期只好到苏南过着乞讨生活,待洪水退去,再返乡耕种,一家人饥寒交迫,似乎神仙没有帮他们的忙,只好自己在水患的苦难中煎熬、挣扎。每当回忆起这些往事,潘友广总是泪水涟涟,而看看现在的水利建设,他又万分感慨地说:“我们潘家的第三代实现了治水的梦想,这是他们用科技治水结出的丰硕之果。”

如今,水为民所利,水为民造福,是经过几代人的抗争,是党和国家增加投入造福民众的结果,是科学技术发达,抗灾能力增强的结果。潘友广的有生之年,亲眼目睹和见证了党和政府领导人民治水,给广大群众带来的福祉,而老潘又正是新旧社会治水见证人和经历者。你说他能不感慨吗?

作者:王学言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