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旧址:上冈青年抗日救亡服务团旧址
“七·七”事变后,县境各阶层纷纷成立各种抗日救亡团体,宣传发动群众进行抗日。在通榆路沿线的上冈地区,以青年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由中共地下党员参与组织领导的上冈青年抗日救亡服务团影响最大。这个组织虽然只活动了五、六个月,但服务团全体成员斗争坚决,工作努力,活动形式多样,宣传抗日工作做到家喻户晓,对上冈地区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性的抗日救亡活动起到带头作用。
旧址印象 上冈是境东通榆路上的重镇,旧盐阜区十大名镇之一。20世纪三十年代上冈异常繁华,常驻人口达3.3万,东西、南北是条石路面大街,两旁店铺、商号、工场林立,瓦屋、楼房鳞次栉比,粮棉、食盐、百货贸易十分兴旺。镇东角头街南端是集市贸易活动地,北首是各种社会团体的住所。上冈青年抗日救亡服务团就设在上冈商会内。商会为两层楼房,古式建筑,大门朝西面向角头街,门旁有一口居民汲水的老井。1938年5月,日军首次侵犯上冈,出动飞机狂轰滥炸,上冈商会遭到重创。此后,上冈又先后被日伪军和国民党军队占领,对整个集镇进行了掳掠摧残,使商会原址彻底毁坏。新中国成立后,商会一带作为政府办公地。九十年代划属建湖县第二人民医院,现为二院的职工住宅楼。偌大的庭院内住着几户人家,只有遗存的一口古井让人们穿越时空,想象其陈年往事。
史事经纬 “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上冈地区失学、失业青年为报国无门而坐卧不安,焦急万分。时在南京金陵大学读书的陈宗泽,暑假回老家陈灶锅,召集在外地读书的学生陈久仁,陈宗良,陈仰梅和本地年龄较大的学生十多人,组成学生抗日救亡宣传队,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演出。9月,中共江苏省临时委员会成员王翰,根据中央中共关于组织抗日统一战线,扩大救亡运动的指示精神,派遣地下党员唐君照回原籍,把失学、失业工人、农民、店员、青年组织起来,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唐君照回乡后召集唐君鄂、唐小什、陈宗泽、赵敬之等开会研究,决定组建“盐城县十四区上冈青年抗日救亡服务团”,简称“上冈青年抗日救亡服务团”。会上起草了《工作纲要》,其宗旨是宣传抗日,唤起民众。下设组织、宣传、总务、劝募、交通五个股,分别由韩锦文、陈仰梅、周庚、韩镗、韩钟负责,陈宗泽负责陈灶锅分团,唐君鄂为服务团顾问。办公地点设在上冈商会内,先后吸收青年148人(包括陈灶锅分团)参加。每天上午大家到商会集中,学习时事,交流情况,讨论工作,各负其责。服务团主要任务是宣传抗日救国,开展街头演讲、贴标语、散发传单和文艺演出等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并为抗战募捐。他们自编自演了许多文艺节目,在角头街,商会门前的博场和启新大剧院等地演出“活话剧”。服务团的宣传活动搞得轰轰烈烈,反汉奸、反投降斗争搞得扎扎实实。其间,组织了与贪官、地痞、受贿抓丁的三次斗争,有力地打击了敌顽、汉奸的气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士气,扩大了青年抗日救亡服务团的声誉。在服务团的影响下,上冈各中小学生纷纷走上街头,宣传抗日,广大群众和各届人士积极响应,主动捐钱捐物,抗日救亡热情高涨。
1938年春,由于唐君照、唐小什、赵敬之等主要骨干被党组织委派赴徐州五战区搞统战工作,加之农历3月底日军首犯上冈,商会被炸,上冈沦陷,青年抗日救亡服务团公开活动停止。
链接轶事
创办上冈中学生补习团
上冈青年抗日救亡服务团被迫解体后。其成员在各自的岗位上继续开展抗日救亡工作,有的直接参加了对敌斗争。
1939年8月,唐小什、陈宗泽、赵敬之等一部分骨干从徐州回到家乡,在上冈中学、农职中等校任教。暑假期间,他们利用国民党号召“读书救国”的名义,商量决定创办盐城县第一中学生补习团,以为中学生补习文化课形式,教育青年学生抗日救国。他们通过办团经费大家凑,住房设法找,课程各人上,入学学生分头串联召集的方法,积极筹办补习团,具体事务由原海南中学教师董裕公(又名董立)负责。经过一段时间筹备,于9月初顺利开学,共招收学生30人,其中绝大多数是有志的抗日青年。补习团一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眼前书”的旧学风,除坚持文化教学外,引导学生走上社会,参加抗日救亡工作。他们在上冈闹市区办了一个定名为“大家看”的墙报,不定期地刊出抗日消息和抗日小言论,激励民众团结一心抗日救国。还联合冈中,农职中进步师生组织话剧团,歌咏队上街宣传,在上冈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日军飞机经常空袭上冈,补习团被迫迁移农村,先在上冈西的舍利寺,后到五区孔庄的福慧庵,坚持流动教学。10月,中共泰州中心县委地下党员徐亚云通过树海(地下党员)引荐,参加了补习团的领导工作。11月,树海又引荐中共苏皖三地委民运部长杨汉章担任补习团政治教员,并发展了唐小什、董裕公,陈宗烈、陈真等师生入党,使补习团真正成为在地下党领导下,担负起培训党的骨干使命。12月,由于补习团要动员一批学生去皖东北参加八路军随营学校受训,不慎走漏了消息,引起了国民党盐城县党部的注意,于1940年春节后派兵袭剿补习团,地下党员、教师赵敬之被捕,其余师生离校,补习团解体。
关连人物
赵敬之烈士
上冈青年抗日救亡服务团及后来的上冈中学生补习团主要骨干,被誉为“苏北教育史上的天之骄子”赵敬之,原名赵恒礼,1907年5月出生于草堰口堰东村。早在青年时代就向往革命,1928年考取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同年加入共青团,1930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参与组建盐城县十四区上冈青年抗日救亡服务团,宣传抗日救国,后奉调到徐州第五战区青年抗日救亡服务总团工作。1939年秋回乡,与进步青年筹办盐城县第一中学生补习团,先后培养了40多名抗日骨干。1940年春节后,因学生行动不慎泄密,被国民党特务逮捕,他始终坚贞不屈,后被同乡、同学、结拜弟兄的国民党少将(爱国将领,革命烈士)陈中柱保释。1940年10月,盐城抗日民主政权建立,他担任盐城县第十四区区长,兼县立上冈中学校长。1941年春,泰州李长江部公开投敌,陈毅秘密召见赵敬之,要他去泰州劝说陈中柱勿随李长江投敌。在他的劝导下,陈中柱在黄桥战斗中,一直按兵不动。此后,他专心从事党的教育工作,创办了盐城县县立中学。1942年8月任盐阜区联立中学生活指导部主任,1943年任射阳中学校长,1946年任海南中学校长。期间,他认真贯彻党的敌后办学方针,坚持游击教学。1947年暑假,华中五地委和行署为了加速培养一批有文化、有理想的高一级知识分子,调赵敬之筹办苏皖边区第五行政区高级专科学校,校址选在今建湖县高作镇吕北舍。同年8月11日下午,他到行署回报办校情况后返回途中,在穿越串场河封锁线时,与国民党部队的便衣队遭遇。他发现敌情后纵身入水,敌人以排枪射击,壮烈牺牲,时年40岁,后安葬在今建湖县草堰镇堰东村一组。
- 上一篇文章: 革命旧址:中共阜宁县委员会成立旧址
- 下一篇文章: 革命旧址:中共盐城县工作委员会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