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地名志 > 正文

建湖革命遗址:盐城县中学生夏令营营址

发布日期:2014/11/9 14:30:25  阅读:2826  【字体:
 

 

     1941年初夏,中共盐城县委、县政府为把全县中学生组织起来,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中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入党,为抗日储备后备力量,决定由盐城县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筹委会和盐城县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筹委会,联合举办首期盐城县中学生夏令营,营址选在今芦沟镇双庆村的芦沟寺。

     旧址印象 芦沟寺遗址位于芦沟镇双庆村芦沟组,相传是唐初一位芦姓乡宦捐资兴建而成,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境内最负盛名的禅寺之一。寺基占地20多亩,四周环河,海拔4.3米,呈正方形。全寺用房27间,山门正南,前殿3间,宽8米,长12米,拱形门楼上书“芦沟禅寺”四个金字,山门两侧为狮子盘绣球石雕。凸越的屋脊两端飞角斜矗。后殿为大雄宝殿,共5间,平格三合门,屋面木椽琉璃瓦。屋角发鼎,蜿如象鼻凌空卷起,屋脊中间镶嵌一只两米高的黄釉宝葫芦。东西厢房各5间,厨房置于东厢前侧,后有住房7间。大雄宝殿东侧置一钱两库(焚纸帛),西侧置一纸约库(焚字纸),房屋均为雕梁画栋。前殿中门两侧,左青松,右梧桐,为两人对抱。后殿右侧有一雄性白果树,4人对抱,高出青松和梧桐,三树形成鼎足之势。天井宽大为方砖铺成,中央有一只2吨多重的天香炉。全寺置大小佛像112尊,罄、钵、鱼、钹置于佛台之上。约40公斤的铸铁香炉放在大殿当中,著有唐代年号的3吨左右大钟和直径1米的大鼓,置于大殿南墙两侧。整个寺院后殿高出前殿,两厢相形为衬,飞檐陡壁,层层叠起,庄严肃穆。盐城县中学生夏令营在此举办,一是条件优越,芦沟寺西厢房 外就是集成高等小学,空房多,寺院大天井和集成小学操场便于夏令营的集体活动;二是群众基础好,寺院方丈和德越等长老、僧侣积极支持以及驻地群众的拥护和帮助;三是寺院有田产360亩,可以补贴学生吃粮的不足。芦沟寺于1944年因抗战需要被部分拆毁,1958年“大跃进”被彻底拆除,现原址建成了农民住宅区。

     史事经纬   1941年7月7日,盐城县中学生夏令营建营仪式和纪念抗日战争爆发5周年纪念大会在芦沟寺院内举行。参加夏令营活动的单位多为盐城县境内各中学的师生,盐城县中学和私立上冈中学、亭湖中学、省临中、景鲁中学、时化中学、海南中学、群英中学等均派师生参加,后期阜宁县和涟水县也有部分中学师生赶来参营,还有盐城抗大和鲁艺学院的一些学生以及新安旅行团的部分成员,总共800多人。夏令营总部设在芦沟禅寺内,总队长郭铭(盐城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副队长周一萍,供给科长林凡(盐城县政府秘书),总队部设队务、教务、生活三个部,还有医务处和设计委员会。夏令营采取半军事化组织形式,下设4个大队,大队下设中队(以学校为单位)和1个直属队(由青年小学教师组成)。各大队有大队长、教导员,每个大队有3个中队,大队下设中队、排、班、组。大队长、教导员和中队指导员及总队部各部门的负责人均由抗大五分校、华中鲁迅艺术学院、新安旅行团和其他有经验的青年工作者担任,各中学的教师20多人都参加了总部和大队的工作。中队长以下各队班组长由学生推选产生。各大队成立俱乐部,内分教育、文学、戏剧、美术、木刻、歌咏、体育、新文字等8个组。学生驻地除芦沟寺和集成小学外,还分住在周围的大崔庄、肖家岸、北夏庄,大祁舍、田曹庄等地。日常生活是上午听课,下午自习,晚上组织集体讨论或文娱活动。课程内容分社会科学概论,中国抗战问题,自然科学概论3个部分,由著名学者冯定、丁华、薛暮桥、谢云晖、孙克定等人讲授。学生学习理论、写文章、出墙报、开演讲会,还做民运工作,练习歌咏,排演节目,搞体育竞赛等。鲁迅艺术学院派贺绿汀、许幸之、许晴、丁岩之等同志来指导文艺美术等活动,新四军军部一些领导干部以及从蒋管区来的知名人士到夏令营作过报告,国际友人汉斯.希浦夫妇前来考查参观,并作了热烈洋溢的讲话。刘少奇、陈毅同志原定前来讲话上课,后因反扫荡战事繁忙而未成行。由于夏令营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学生情绪非常热烈,对共产党抗日救国方针、政策以及国家民族的前途等重大问题都有了清楚的认识,坚定了跟着共产党,走抗日救国道路的决心。

      夏令营原计划活动三周。7月20日,日伪军发动对盐阜区第一次大扫荡,为组织根据地军民开展反扫荡斗争,夏令营活动被迫停止。学生疏散回家,只留三四十名骨干组成夏令营服务团,由郭铭、周一萍带队,一边游击转移,一边宣传反扫荡。这次夏令营活动时间虽短,但对参营学生影响极大,他们在以后的斗争中有的直接参加了主力部队,有的成为建设和保卫根据地的骨干,绝大部分学生走上了革命道路。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