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建湖文史资料 > 正文

在中国远征军中的李二葵(周治方  马效良)

发布日期:2016/2/20 13:55:46  阅读:2175  【字体:
 

 

跟淞沪抗战、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等并列的滇缅之战,是震惊中外的中国抗日十大战役之一。参战的一方主力军是中国远征军。李二葵便是这个军队中的军官之一。

 

李二葵(1918321日~1994223日),祖籍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辛庄乡丁仑村(解放前辞职后定居上海)。他出生时,其母梦见两朵葵花向阳盛开,醒而生娩,就以此取名。李二葵的父亲李万里从青年时代起即宦游在外。李二葵幼年随父读书,从未回过故里,所以故乡人对其知之甚少。

 

李二葵聪颖过人,学习成绩优异,兴趣广泛。体育上是全校的乒乓球赛冠军,演文明戏(即话剧)化装上场后连她母亲也辨认不出,他语言接受能力特强,每到一处,不出数月,便能以当地方言与人交谈,对华东、西北、西南诸地区的许多方言、土语,摹仿得惟妙惟肖,听者无不拍案称奇。

 

1938年即抗日战争的第二年,李二葵在河南省卢氏县高中毕业,在其父(卢氏县县长李万里)的动员下,抱着挽救民族危亡的满腔爱国热情,舍弃了温馨的家庭生活,毅然从军。其后不久,考入黄浦军校西安第七分校,成为这所学校的第十六期步科毕业生。在国民党军队中历任排长、连长、参谋等职。

 

1941年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英美军节节败退。日本侵略军先后占领了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等中途岛以西的广大地区以后,又将魔爪伸向缅甸,企图攻占缅甸以切断我国西南边境对外的国际通道——中印公路和滇缅公路。为此,它抽调了第十八、二十三、五十五、五十六等4个师团共约15万兵力集结于泰国,虎视眈眈,蠢蠢欲动。中印公路和滇缅公路是盟国援华物资运入中国西部唯一的国际交通线(中国东部沿海港口及铁路、公路已大部沦入日寇之手),保证这一交通线的畅通,是何等的重要,又是何等的迫在眉睫!

 

19422月,国民政府应英、美盟国之约,派出第五军、第六军和第六十六军3个建制,共10万人组成了中国远征军,火速赴缅增援。这时的李二葵正在第五军(军长为杜聿明)军部直属部队(一说在208师)运输连任上尉连长,自然随军行动。其叔祖李树滋在家乡听到这一消息后,喜而作诗寄往,以壮其行。诗曰:“腥风血雨挟滇缅,天地为悲草木愁。壮士拂衣出门去,长缨在手卫神州。”

 

李二葵担任连长的运输连,早在1941年年初(在云南保山县境内集训)就听说有出国远征的使命。为了更好地担任起这个任务,他立足连队,面对未来,带领这支由大部分新兵组建成的队伍,投入战前训练,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表现之一是队伍巩固,全连无一逃兵,这在官兵待遇不平等的国民党军队里是绝无仅有的奇迹。李二葵不吃小灶,在生活上与全连官兵同甘共苦,对病号嘘寒问暖,关怀备至;新兵家庭经济有困难,他常以该兵的名义,寄钱周济,这使全体官兵感动不已。其次在军事训练上,无论是术科动作,还是业务操作,李二葵都以“练为战”为指导思想,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严格要求,一丝不苟,与全连官兵一样,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摸、爬、滚、打样样来。

 

在紧张的军事训练的同时,李二葵还组织编写了以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人御侮事迹为教材的课本,既学政治,又学文化,还组织教唱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正气歌》,充实抗战歌曲的内容,不断提高部队的军事、政治素质,全连官兵形成了一个团结友爱的军事集体。

 

194231,中国远征军奉命沿着滇缅公路开拔,过了云南畹町,进入战云密布的缅甸国土。8日,第五军先头部队第200机械师在师长戴安澜将军的指挥下,迅速进抵同古。同古又名东瓜,位于缅甸首都仰光至曼德勒的铁路线上,是远征军阻止日军深入的战略要地,非常重要。戴师接替英军防务后,在同古以南30多公里的皮尤河设防。19日,日军第55师团搜索部队约500人驾着摩托车,乘攻占仰光的余威,气焰嚣张地快速驶上皮尤河大桥,这时,事先埋伏好的戴师某部突然用电器引爆炸药,只听“轰”的一声巨响,大桥被炸毁。已上桥的敌人连同摩托,车一齐飞向天空,顿时粉身碎骨。其后续部队在遭到突然袭击后,也晕头转向,慌作一团。中国军队随即从两翼用机枪猛烈扫射,打得敌人哇哇直叫,东躲西藏,有的抱头鼠窜,只恨自己少生两条腿。这场伏击战是入缅后的第一仗,共歼敌2 00余人。虽然规模不太大,但远征军初战告捷的事实,却大长了中国军人的志气,大灭了日寇的威风,粉碎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一仗,李二葵和他的运输连虽然没有直接投入战斗,亲身杀敌,但是,炸桥的炸药,伏兵使用的武器弹药都是他们亲自运输,及时供应的。看到穷凶极恶不可一世的敌人在炮火前狼奔豕突的丑态,他们同样感到非常解恨和自豪,与战斗人员分享着胜利的喜悦。

 

皮尤河歼敌以后,紧接着是同古保卫战。第五军戴师在敌兵力4倍于己的情况下,在遭到强敌地面多门重炮的猛烈轰击和空中多架次飞机的轮番轰炸下,仍是岿然不动,屹立在阵地上。他们不分昼夜、不怕疲劳,顾不上洗脸擦汗,人自为战,敌人在哪里出现,他们就在哪里拼搏。伤员们头上、胳膊、腿上裹着绷带,缠着纱布,血浸戎装,仍然奋勇杀敌。上级原来命令坚守10天,结果他们却坚持了12天,为大部队的集结赢得了时间。而李二葵和他的运输连的全体官兵们,却每天冒着枪林弹雨,向前沿阵地及时地运送弹药、给养,向后方及时地转移重伤员和阵亡壮士的遗体。从前线到后方,从后方到前线,来来回回,忙个不停。其中不少同志也跟列入战斗序列的同志一样,为了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而喋血沙场,葬身异域!

 

中国远征军尽管出师告捷,但由于援敌猛增,形成敌强我弱、寡不敌众的态势,更兼远征军高层机关指挥失误,导致同古最终失陷。接着又是平满纳、曼德勒会战流产,形势急剧逆转,败局已定。为保存实力,51日,已升任远征军副司令的杜聿明力排众议,决定部队分路行动,自寻生路。远征军这才含恨向印度的雷多、英法尔和云南的滇南、西撤退。李二葵也率领剩下的不足半连官兵跟随第五军残余队伍一起,辗转行进在野人山一带。野人山实际上是个荒无人烟的地区,山高路险,毒蛇遍地,指头大的蚊虫成群结队,咬人吸血。时值热带雨季,暴雨连日,道路泥泞,每走一步都十分困难,只好轻装,真是弹尽粮绝,苦不堪言,有一个星期仅靠吃草根度日。官兵们饥病交加,倒在路旁的尸体比比皆是。当初10万大军浩浩荡荡入缅,谁知未满3个月,即损兵折将,弃甲丢盔,败退后仅剩残兵败将4万人左。李二葵亏得平时注意锻炼,体质较好,又爱兵如子,全连的幸存者们团结互助,协力同心,你帮我,强帮弱,战高温,斗猛兽,有水大家喝,猎得野兽烤熟了大家充饥,彼此互相鼓励,吃尽千辛万苦,才于7月间回到祖国的怀抱,结束了可歌可泣的远征军生活。

 

录自《建湖文史选辑》(第八辑)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