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建湖文史资料 > 正文

富而仗义  仕则惠民——晚清北马厂知名人士事略(李世安)

发布日期:2016/2/22 13:56:37  阅读:2177  【字体:
 

 

晚清,今建湖县建阳镇马厂村北马厂的马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光绪初年,学院林曾赠其题有“乡闾硕望”的匾额,可为佐证。

 

北马厂马氏始祖为马坤,明洪武初年,由苏州迁来盐城,其后世定居于辛安厂(北马厂的原名),绵绵瓜瓞,至今已传至二十四世了。马坤以下,自十二世起,子孙昌盛,文人辈出,仅十八、十九、二十这三代即有庠生14人、国学生5人、贡生13人、举人2人。其中第十九世的马为瑄、马为瑗兄弟2入,于光绪壬午科( 1882)“同膺乡荐,这一年,马为琯28岁,马为瑷22岁,一时传为佳话。这三代中在翰林院供职的有2人,任州、县级官职的有6人。废科举、兴新学后,有大学生10人,其中留法1人,留日的3人,毕业于中小学堂的更是不乏其人,堪称书香门第。

 

清代中叶以降,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政治腐败,外患频仍,官府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马氏后世却不同凡响,作出了一般人作不出来的事迹而名垂史册。

 

清光绪廿五年(1899)出版的《盐城县志》载,监生马松年(北马厂支派第十七世传人)“好购赡贫乏,于咸丰丙辰( 1856)年散大麦赈饥,数逾千石。又同治元年(1862 )捐三千缗(古代一千文饯叫一缗),沿潮河筑圩御寇”。据《马氏宗谱》记载,马松年继承祖产时,仅有一熟水田一顷八。每年秋收后,他本人还去潮河西旱田地区拾人家山芋脚子,用来搅锅。在大灾荒的岁月里,自家节衣缩食,主动拿出一千多石大麦,倾囊济众,可以说得上是仗义疏财的了。

 

在这部志书里,还同时记载了马松年两个儿子的事略:(长)“子绍闻,字衣庭,性孝友,俾诸弟读书,而己独力田,兴其家,迨析产,尽以沃饶予群季而自取硗确,山阳学者徐嘉,为《让产说》以赠之。生平待戚党有恩,解橐燔无少吝。绍闻(四)弟绍融,庠生,晚岁好施,光绪戊寅(1878),捐金赈晋豫饥,其数虽与请旌例合而不求人知。”马绍闻是位经营能手,除了治田,还开了两爿大杂货店,于是“岁入激增,田畴日扩”。后来竞达80顷之巨。家业这样大,可在与三位弟弟分家时,却把肥沃的田让给他们,自己甘得薄产。亲友有困难,他总是解囊相助。对方借时,虽写下字据,事后绍闻便把字据烧掉,表示不要偿还。

 

如果说,马厂马氏的第十七、十八两世是富而仗义的话,那么,马氏十九世中的马为瑗、马为珑等即可以说是仕则惠民的突出代表。

 

马为瑗(186C-1915),字慕蘧,又字念劬,兄弟中排第五,光绪七年(1881),以第二名取入县学,旋食饩,由凛贡生纳资入京城,授东城兵马司指挥,从此踏入仕途。在任职期间,做了许多利国惠民的事,主要的有这样几件:

 

保仓廪,济民食。光绪二十六年( 190O),英、美、德、法、俄、意、奥、日八国为了扑灭我国义和团反帝运动而组织联军入侵天津,北京等地。这时,清帝出逃,京城内官员四散,而在平粜局任职的马为瑗却临危不惧,坚守岗位,保存了三百石仓米,保证了危城居民的口粮,安定了民心,稳住了京城的社会秩序,他还将平价粮所得两千两银子,如数上缴善后局,以充公用,此举深为顺天府尹所赞赏。

 

不畏权势,怒斥牧师。清代后期,列强除对我进行军事的经济的侵略外,还派了许多传教士(牧师)来我国广设教堂传教。这些传教士以及教徒中的不法分子常常倚权仗势,任意横行,因而引起了富有民族自尊心人士的愤慨。反抗民教相仇的案件时有发生。地处京郊的东安、大城、三河、宝坻等县,此类案件更多。马为瑗署理东安县时,县城法国教堂被毁,情况严重,斗争激烈。法国牧师直接找到清廷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李慑于洋人威势,承认赔银十万两。马为瑗得知,据理力争,终于减为两万两。当时一些不法教徒倚仗洋人势力,经常掠夺良民财产,逼使两千多户颠沛流离。马为瑗督率兵勇,逮捕了首恶分子并依法判刑。法国公使为此向清廷提出抗议,顺天府知府召马为瑗与法国牧师公堂对讯,马为瑷引用大量的事实,理直气壮,义正辞严地驳得该牧师哑口无言、窘态毕现,悻悻然低头退去。公堂上下无不动容,感到扬眉吐气。顺天知府见他有胆有识,敢作敢为,竭力支持他,结果刁顽之辈得到应有的惩处,流浪外地的良民也都陆续回乡复业安居。

 

兴办实事,为民造福。马为瑷调任丰润知县后,创办小学堂140所,县设劝学所作为其管理机构,设警察局以维持地方治安。设工艺局以便利贫民习手工。并利用农闲组织民众垦荒四百余顷,疏浚了黑龙和还乡两条河流各百余里,使两岸农田获得灌溉之利,又发展了交通。升任蓟州知州,一到任就清查民田,查出隐藏的天地56000亩,国库年增银数千两,这些银两全部充作教育经费。由于他政绩卓著,被送部引见,赏戴花翎,两次传旨嘉奖,以道员即补,先后任滦州、遵化、苏州等州知州。

 

马为瑗做官,经历了八个州、县,历时十五载。行装往来,箧无长物。但他看到了清廷的腐败,尝念“民生凋敝,非实业莫能振解”。因此辞职后就积极筹划集资开采遵化、承德煤矿,刚就绪就不幸病逝于北京。旅梓归葬故里,路过盐城时,盐城县知县王素沂率各界人士于城西小学开会追悼。学界闻人宋泽夫写了一副挽联:“大名已千古,清风剩一棺”。这副联语言简意赅,颇能概括他的一生。马为瑗的事迹已由姚永朴写进《循吏传》,赵尔巽编入《清史稿》中,这是建湖县境在清代史册上立传的唯一人物。

 

马为珑( 1883-1919 ),原名天福,字玲仙,亦字退桴,邑庠生。留学日本,攻法律,为法科举人。学成归国后,即与邑人季龙图、刘启晴等共同创立盐城学会,对兴办盐城地方新学颇多建树。后不久被选任浙江提法使、浙江法官考试襄校官、山西督学署咨议。民国初,授蒙藏院及众议院秘书。著有《瀛溯泪诗集》、《退桴诗钞》、《应用女子修身教科书》;译有《比较国会》、《论富之满州》等。

 

马氏第十九世中还有马为瑗的长兄马为瑛是附贡生,二兄马为琨是庠郡生,曾任守御所千总。三兄马为琯是岁贡生,曾任苏州训导兼教渝。六弟马继援是国学生,会典馆议叙以通判分湖南省候补。他们都是学识渊博,名噪一时的人物。

 

马氏的第二十世“锡”字辈,第二十一世的“祖”字辈,克绍箕裘,亦多饱学之士。如马锡恭系国学生,翰林院孔目,马锡康系太学生,国子监典籍。马锡第与其弟马锡暸俱为日本留学生。马锡爵与其弟马锡惠俱为北洋官班警务毕业。马祖毅(马为瑗之孙)现为安徽大学研究员。马祖涵现为美国卞罗拉多大学教授、电子学博士,曾多次回国讲学。这两世除了作古的以外,有的在海外,有的在外省市,虽散居各地,但都未曾忘记晚清时代祖辈的美德,并在新的时代里,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录自《建湖文史选辑》(第六辑)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