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
当时,陈毅有《皖南事变书愤》诗记云:
嬴秦无道即今同,血债千重又万重。
倒海翻江人呐喊,干将莫邪斩黄龙。
临危受命的陈毅热血沸腾,为不辜负中央对他的高度信任和重托,不辜负华中军民的厚望,决定先行发表就职通电,以鼓舞士气。通电以陈毅率全军将士名义发出。电文称:“毅以庸愚,身处前线,值此危局惨变,按诸抗日职责,断无消极退让之理,爰于1月24日应本军将士之推选,本人就任代理军长,克日于苏北盐城恢复军部统率全军九万之众,誓与日寇、汉奸、反共投降派奋斗到底!”同日,陈毅又与刘少奇等新四军将领联名发表声讨亲日派通电,并决定尽快召开军部重建大会,宣誓就职,重振军威,挥师抗战。
会场布置显得简朴庄严,几张方桌拼接成了讲台,台面用淡蓝色长条形布块铺设,主席台正中悬挂有毛泽东、朱德素描画像,像下有一排木椅,台下四周贴满了“坚持团结,反对内战”、“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命令”、“抗战必胜”等大红彩色标语。在不断涌进会场的人流中,时时响起“打倒反共顽固派”、“为死难烈士报仇”、“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保卫串场河,保卫盐阜大地”、“誓同中华同生共死”等口号声。
陈毅、刘少奇、赖传珠等领导人登上大会主席台,坐在木椅上,庆典正式开始了。
首先由刘少奇政委宣读了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关于重建新四军军部以及有关新四军领导人职务的命令。命令说:“兹特命陈毅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代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着陈代军长悉心整饬该军,团结内部,协和军民,实行三民主义,遵循总理遗嘱,巩固和扩大民族统一战线,为保卫民族国家,坚持抗战到底,防止亲日派袭击而奋斗。”
接着陈代军长作了就职宣誓。陈毅身穿皮夹克,心情异常激动,精神十分振奋。临危受命的强烈责任感,让他坚毅果敢地从座椅上霍地站起身来,健步走到台前,向全场行了个军礼,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说:“同胞们、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重建军部大会。这将是中国人民抗日斗争中永垂史册的大事。我想,只要是还有一点抗日之心的爱国同胞,都会为这壮举由衷地高兴并振奋不已,因为这是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决不是我和刘政委以及张副军长等几个人就职的事,而是关系到整个抗日的一件大事。我们几个只是作为代表来受命、来讲话。我们将要更好地担当和完成抗日的大业,但是决不能离开各界同胞和所有军队的支持。所有的军民都要在抗日的大旗下结成广泛的同盟,共同来挑这副重担。我们几个宣誓就职,还得靠广大军民的团结一致,唯其这样,我们才能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任何亲日派、反动派和各式各样的恶势力!……现在我来介绍一下刘少奇政委。”刘少奇连忙站起身来,走向台前,伸出文质彬彬的右手向全场示意。陈毅接着说:“这位就是我们的刘政委,他是党在我们新四军的代表。大家原来不是知道有一位叫胡服的同志经常来我们盐阜指导工作吗?他就是刘政委的化名。他可不简单啊!他是党的建设的理论家,他的建党理论和建党思想指导着我们党的建设,他的论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成为党员行为的规范和准则。他还曾化名陶尚行,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他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参加了长征,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后任中共北方局书记。抗战爆发后,他任中央中原局书记,现任中共华中局书记兼新四军政委。他既有丰富的白区地下工作经验,又有公开对敌斗争的经验。我们相信,今后新四军和盐阜区的抗日工作,在中央和刘政委的领导下,一定会取得胜利!”
新任职的新四军领导人张云逸、邓子恢未到职,赖传珠、曾山等也起身向到会人员见面并致意。
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和陈毅代军长就职的消息传遍中华大地,各地军政等方面发来贺电,纷纷表示誓作新四军的坚强后盾。会议结束时,集中唱起了由许晴作词、孟波作曲的《春天的太阳放光芒》。会后演出了由许晴组织排演、鲁艺筹备会上演的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
新四军军部重建后,陈毅等领导同志立即对部队进行了整编,全军共辖七个师、一个独立旅,又对各师的活动范围进行了划分,并明确目标,随时准备抗击日本侵略军。其中一师在盐城以南,长江以北一带;二师在皖东六合之间;三师原系八路军第五纵队,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参谋长彭雄,政治部主任吴法宪,在盐城、阜宁至陇海路一带……从此新四军在刘少奇、陈毅领导下,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一直在大江南北、黄海之滨坚持抗日斗争。
军部初建时在盐城文庙办公,后迁往城西泰山庙。刘少奇、陈毅等均在泰山庙运筹指挥华中敌后和盐阜的抗日工作。
射阳诗人唐海秋《登泰山庙忆刘少奇、陈毅》诗云:
风雨飘摇皖水寒,泰山庙上帅旗丹。
弥天大勇扶危局,动地悲歌战恶澜。
百万工农齐奋臂,八方贤士竞扬鞭。
丰功永伴山河在,浩气长存天地间。
录自《串场涛声》中共建湖县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
- 上一篇文章: 八滩事件
- 下一篇文章: 废灶兴垦述略(李世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