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建湖文史资料 > 正文

老家码头上的“龟斑石” (李世安)

发布日期:2016/5/28 11:18:09  阅读:2261  【字体:
 

老家新阳小街是个古老的村镇。旧时,镇西李家巷前的石码头,颇有气派。码头台阶是用160公分长、40公分宽的红山石铺就的,共有19级,古朴雅典,十分壮观。河床小潮时,下面有水跳直达河心,居民用水极为方便。台阶中级有块条石还附着一圈自然形成的黑色图案,黑里透亮,因斑如龟状,被称为龟斑石,是用来验测外圩河水位的标石,被镇人视为一宝。

新阳地处沿荡,村外土地低洼,是里下河地区有名的“锅庙洼”。古人用泥土筑圩(堆)挡水,圩内种庄稼的土

老家码头上的“龟斑石” (李世安)

地即称“圩田”。射阳湖淤积后,这一带便成了洪水走廊,除大雨(竖水)受淹外,常常无雨也成灾,主要是受上游南水(横水)之害。有的年份南水来得早,禾苗未抽穗就被淹没;有的年份发秋水,稻子刚要当刀,大水压境,龟斑石漫水,稻田一片汪洋,农民只好水上捞稻。每逢洪水泛滥,境内不少人家即成“泥门逃户”,赶往高田地区或往苏南逃荒。俗说“干荒头,水荒尾。”意思就是说干荒头不断炊,水荒过后有鱼虾。大水入海后,逃荒的人才陆续返乡。过去,一家一户经营,无力抗灾,一旦大水,这里不是破圩子,就是沉圩子,农民苦不堪言。因此,注视河床水位态势便成为当地农民最为关切的事。清代,有人曾在西码头下边打下一根桩,当发水沉圩子时,就在桩的水位上刻一个符号,警告人们水势到此就要沉圩子。民国四年(1915年),砖码头改建成石码头,有心人特地在山上(安徽)选择了一块有特色的条石——龟斑石,作为水势的标石,把它安置在与沉圩子时水位相等的台阶上。我孩堤时,人们都敬畏这块龟斑石,尊它为石神,每年四时八节和每月初一、十五(月半),早上第一次上码头都要带炷香敬石神,求其保佑今年庄稼不受淹。平时,大人小孩上码头,不得用脚踩石神,更不得跨石神。小时候,我们在码头上钓鱼,都不敢碰龟斑石。如果码头水位正常,河水保持在龟斑石以下,镇人就要举加办苗会,唱丰收戏,以酬石神和娱人。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逐年开展治水运动,采取“高筑圩,深挖沟,机电排(灌)”的“三字经”,不断加强水利建设,有效地增强了抗灾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普及了机、电设施,基本实现了高产稳收。加上老百姓又全部用上了自来水,渐渐冷落了码头,小镇上的石码头即被闲置在那里。

前不久,我持怀旧的心情,带着城里几个小辈回故乡,向他们讲述旧时老一辈遭受涝灾的辛酸史,追忆自己儿时在石码头上发生的故事。当我看到被废了的石码头,连那块龟斑石也被封尘在黄埃中,心中不由感到有点忧伤,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乡愁”吧。以后几天,在老乡陪同下,有幸见闻了家乡的变迁,特别是过硬的水利设施,使旧时十年九涝的“锅底洼”一改为高产稳收的新圩区。“人定胜天”本是豪言壮语,在我的老家已成现实,粮食十几年连年增收。当然不会再有人去敬畏“龟斑石”了。看着,想着,心中升起了一片温馨。我对小辈们说,忧伤的是乡愁,温馨的也是乡愁。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