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地名志 > 正文

红色的王氏宗祠(游育林   王爱槐)

发布日期:2016/8/31 11:38:55  阅读:4541  【字体:
 

 

 

 

  在中国的大地上,宗祠星罗棋布,但是,位于高作长北滩的王氏宗祠非同寻常。

  占地4亩左右的王氏宗祠始建于1875年清朝光绪年间。为了这座王氏宗祠,王氏族人历经艰辛,花了30年时间才建成。

  1941年秋天,出于抗日斗争的需要,原盐城县由大划小,将原隶属于盐城县的“西北乡”划县分治,成立了建阳县抗日民主政府。经过缜密的考察论证和综合权衡,决定把政府机关设到那四周环水、便于保卫保密的王氏宗祠内。县委、县政府曾多次在此召开秘密会议,作出重大部署,刘少奇、陈毅、粟裕、黄克诚、张爱萍、赖传珠和时任新四军盐阜军区司令员的洪学智等共产党、新四军领导人,都曾在这里战斗过。

  1938~1945年,日寇铁蹄踏上盐阜大地。建阳县(今建湖县)是革命老区,194010月,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时期,刘少奇、陈毅、黄克诚、张爱萍等老一辈革命家先后在此开展抗日活动,并派出多批民运队进入境内发动群众,组织开辟抗日根据地。19417月,日伪对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机关地盐城发动第一次“扫荡”,刘少奇、陈毅率部从盐城移至“西北乡”的北左庄和高作老王庄(长北滩)一带,坚持抗日斗争。

1941918,建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王氏宗族族长王德辅等人主动请出祖龛,腾出祠堂,给新诞生的抗日民主政府办公开会。

1944年之前,建阳县委、县政府均在此办公,号召和领导全县人民抗击日寇、锄奸肃匪,扩充民兵、参军支前,减租减息、发展生产,整顿私塾、创办学校……轰轰烈烈地开展抗日斗争。

  19444月,政府机关转移,为坚壁清野,抗日民主政府与王氏族长商量将宗祠全部拆光,夷为平地。到了1950年,村民们用拆下来的砖瓦在旧址上建造了条龙小学,1970年代学校要合并集中,条龙小学又被拆除,那些老砖古瓦又被搬运到村中心,用于长北小学的建设。

  此后,昔日王氏宗祠所在的孤岛变成了一块荒芜之地,进而又渐渐变成了一块庄稼地。而王氏宗祠在抗日战争中那些惊心动魄的事迹,在王家子孙中已经成了口口相传的故事,长北村、蒋王村的那些成年人,几乎每人都能讲上一大段。

  建县70周年前后,建湖籍在京的160多名老干部和旧址所在地高作镇长北村、蒋王村近200户群众联名倡议,在县政协第131次会议上多名政协委员合议提交恢复重建旧址的议案。年近9旬的在京建湖籍新四军老战士王俊多次赶赴家乡考察旧址,多方协调指导,发动亲友带头捐款,并亲自当顾问,组建了“建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王氏宗祠)筹建委员会”,印发简报,介绍历史,激发社会各界纷纷主动捐款,使得重建工作顺利进行。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筹建,建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与王氏宗祠为一体的宏伟建筑矗立于蓝天之下、碧水之畔。纪念馆内陈列了建阳县建县前后大量的珍贵文史资料,再现了抗日烽火的峥嵘岁月,并介绍了王氏抗日英贤,以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一定贡献的杰出人物的典型事迹。

  建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王氏宗祠)纪念馆,按照原貌重新建成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式房屋,前殿门头匾额为陈毅元帅之子陈昊苏题字。门前有一座7.3米高的纪念碑,周克玉上将题写了“建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王氏宗祠)纪念碑”碑名;新建在旧址门前西侧的碑墙,介绍了当年建阳县抗日民主政府的诞生经过。纪念馆将大半笔墨介绍了建阳县(即建湖县)的抗战史和发展史,后面的主殿用作王氏宗祠。 

 

      (本文参加2015年“建湖抗战往事”报告会,特别邀请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副研究员陈宗彪同志到相关学校巡回演讲。)

 

转自《建湖抗战往事》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