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建湖文史资料 > 正文

建湖的“赶江南”运动

发布日期:2016/9/22 10:31:06  阅读:3129  【字体:
 

 

“赶江南”运动是境内继“大跃进”后又一次冒进运动,给建湖的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县委196432日在中共建湖县第三次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中是这样总结的:“1960年,我们根据上级指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在要求,开展了‘创造小江南,全面赶江南’的群众运动,对于鼓舞人心、推动生产起了重要作用。全县农业生产有了回升,粮食总产量达到26359万斤,比1959年上升2.2%;皮棉总产量达到34900担,比1959年上升51%。但是,由于我们要求过高过急,措施不切合实际,再度犯了生产瞎指挥的毛病,创造‘小江南’,又刮了‘共产风’,给恢复发展生产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赶江南”运动的由来

 

  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建湖县在盐城地区范围内搞得是比较“出色”的。到了“继续跃进”的1959年,“大跃进”引发的种种矛盾和问题越来越清楚地暴露了出来。针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县委根据中央召开的第二次郑州会议精神,大力贯彻《关于人民公社管理体制的若干规定(草案)》,开展了以“实行三级管理,三级核算和整账建账,清理农村财务”为主要内容的整社工作,对农村“大跃进”出现的“共产风”、“一平二调风”等作了初步的纠正和处理,以调整人民群众因“大跃进”引发的不平衡心理,县委和各级干部也期盼上级能对“继续跃进”有一个“降温”的部署。但是不久,中央下达的《关于1959年国民经济计划的决议》仍未摆脱高估产、高征购的标准,除基本建设投资“降温”外,其他基本保持1958年北戴河会议所要求的水平,要在1959年实现比1958年更大的跃进。特别是庐山会议批判彭、黄、张、周“反党集团”后,反“左”转而反右,继续“大跃进”。8月,中共江苏省委遵照党中央“反右倾”精神,对全省今后一段时期工农业生产和其他各项工作的“继续跃进”作出具体部署,决定在苏北重点农业区的盐城地区发动一场“学江南、赶江南”运动。12月,中共盐城地委根据省委指示要求,制定下发了《关于动员全党全民树雄心,立大志,“跳出盐城赶江南”的决议》,明确了“赶江南”的任务内容与标准,把“赶江南、赶苏州”作为今后二、三年发展农业生产的奋斗目标。据此,是月23日,中共建湖县委发出《关于贯彻地委“跳出盐城赶江南”决议的决议》,并按照省委书记江渭清“建湖要争取变太湖”的指示,正式提出“跳出盐城赶江南,建湖一定变太湖”的口号,“赶江南”运动在建湖全面展开。

  19601月,毛泽东在杭州会议上的讲话中赞扬盐城的“赶江南”运动。他说:“苏北人民发动起来了,上自八十三,下至手里搀,都发动起来了,生气勃勃。”

 

“赶江南”运动的部署

 

  1959年底,县委第一书记参加由地委第一书记带队的考察团,到苏州地区参观取经,分别寻找赶学目标,最后确定建湖县赶学吴县。考察团讨论时指出要吸取过去全面出击“大呼隆”的教训,决定“以点带面”,先搞“小江南”示范,再全面推开,实现“一年接近,二年赶上,三年超过江南”的目标。苏州之行后,县委对“学江南”、创造“小江南”作出部署,即近湖公社为县定“小江南”点,各公社有“小江南”大队,大队有“小江南”生产队,生产队有“小江南”丰产区。目标定为“一年赶上,二年超过吴县”;当年三麦要达到亩产千斤,水稻破双千,多种经营大发展。在措施上,根据取江南之长、补建湖之短的精神,在水、肥、土、种上大做文章,实施方法与1958年“大跃进”没有多大变化,只是在发展多种经营方面提出了一些新招,如开发荡滩资源、创建“三百”基地(即百里家禽场、百里菱带、百里荷花溪);家禽养殖达到20万只规模;大田田块每亩要搞1-2个草泥塘等等。总之一句话:反右倾,鼓干劲,组织千军万马,层层创造“小江南”,继续“大跃进”。

 

“赶江南”运动开展情况

 

  19591225日至27日,全县各公社都召开了生产队以上干部参加的誓师动员大会,通过一学(学习地、县委“赶江南”文件),二议(讨论要不要、能不能、敢不敢、怎样赶的问题)、三订(订出学、赶措施)、四做(领导和干部放“小江南”样板)、五竞赛(开展创建竞赛),分析“赶江南”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提高认识表决心,鼓足创造“小江南”的干劲。全县成立“赶江南”突击队2200多个,创造“赶江南”标兵田10万多亩,掀起冬春季“沟脱壳、塘翻身”,千沟万塘取肥造肥的高潮。对于大搞“小江南”标兵田,仍采用1958年“大跃进”做法,随意抽调劳力突击协作,不讲科学,不讲成本地蛮干,干部强迫命令瞎指挥现象时有发生,再度刮起了浮报虚夸、一平二调的“共产风”。

  创造“小江南”,从1960年的档案资料查看,轰轰烈烈的场面不少,如县委第一书记发表创造“小江南”、大搞草泥塘的广播讲话,全县掀起大搞草泥塘热潮;召开6831人出席的县“赶江南”群英会,交流创造“小江南”的先进经验;动员全县3720名超龄中小学生辍学离校,充实“赶江南”第一线;组织“三百基地”流动现场会,部署沿冈沿荡11个公社、63个大队“三百基地”创建任务等等。而实实在在的成果很难找到,只能在各级领导“小江南”试点上才能看出点成效。群众用4句话12个字来形容,即“吃小灶,特殊化,无真功,花架子”。近湖公社高马大队是县委的“小江南”试点,为突击完成电灌、草泥塘和平田整地等任务,组织县直、湖垛镇等单位1000多人的队伍支援,工地上成立了“小江南”办公室。试验田的化肥尽量用,资金贷款随意放,虽然条件优越,但因盲目蛮干,乱子还是出了不少。如水稻过于密植,加之用肥不当,造成疯长拥挤倒伏,无奈动用大批毛竹搭成架子,用鼓风机向田里吹风。群众说:“如此‘赶江南’,等于是空谈。”一年下来,试验田指标落空,未给高马人带来多大实惠,反而欠下一屁股贷款债,最后绝大部分通过社会减免来了结。除“小江南”丰产田外,一般大田的增产措施就差劲了,靠公路边的搞得还像个样子,地处中间的田,耕作、施肥、除草等就马虎了,有的甚至抛荒,而估产、报产还是那么高,难怪群众意见大。

 

“赶江南”运动的结果

 

  1960年由于天灾(夏季发生洪涝和虫害)人祸(搞“小江南”蛮干),造成粮食大面积减产,全县粮食总产12412万公斤,比1958年减少了6392.5万公斤,下降34%;单产91.5公斤,比1958年减少47公斤,下降33.9%。从年初开始群众口粮就实行了低标准,最低时人均每天五两六钱(折合现制0.4市斤,一说为公制)。农村公共食堂一天只能供应社员三顿稀粥,少数的甚至只供应两顿。由于生活差,群众体质普遍下降,浮肿病、消瘦病、青紫病和妇女子宫下垂病大量发生,仅卫生部门诊治的病人全县就达28417人次。人口出生率出现负增长,劳动力出勤率降至68%。在这种情况下,“赶江南”运动是无法坚持多长时间的。

  随着中央实施调整方针,清算退赔“五风”造成的损失,特别是贯彻实施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简称“十二条”)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即“六十条”),“学江南、赶江南”运动才逐渐冷了下来。1961年春,地、县委对创造“小江南”运动作出简要总结,以后就很少提及了。

  当然,历史地看待“学江南、赶江南”,包括“大跃进”,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迫切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信心、决心和积极性。运动中一些有益的做法,如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实行河网化、条田化,开发荡滩荒地,发展多种经营等,至今仍发挥其重要作用。但运动中出现的失误和造成的严重后果,则是沉痛的历史教训,为我们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