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湖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开展
暨瓦瓷大队学大寨纪实“农业学大寨”的口号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毛主席提出“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而迅速在全国贯彻执行。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是农业学大寨运动鼎盛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一提法才逐步淡化,到安徽小岗村发起联产承包责任制的1980年,农业学大寨运动在中国遂成为历史。
农业学大寨运动在全国兴起
大寨位于山西省昔阳县东南5公里左右的虎头山下,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全村当时有530人。建国前,这里是穷山恶水,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困苦。建国后,人民当家作主。在上世纪60年代,大寨人民在以陈永贵、郭凤莲等为带头人的党支部领导下,敢于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治山治水,凭着一双手、两个肩,一把镢头、两只箩筐,不分昼夜地苦干,硬是在“山高石头多、地无三亩平”的“七沟八梁一面坡”上修成了亩产千斤的高产、稳产海绵田,不仅解决了大寨人自己的温饱问题,而且向国家上缴了20多万斤余粮,因而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毛主席抓住这一典型,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要求学习大寨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改天换地的精神。1964年起,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在此前后,毛主席还陆续提出“大办农业,大办粮食”,“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等相应的口号,推动了全国性的学大寨运动,中央还在全国范围内召开了多次农业学大寨工作会议。
建湖县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开展
在全国掀起农业学大寨的高潮中,建湖县也迈开了农业学大寨步伐,提出了“干部学习陈永贵、社员学习大寨人”的口号。“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一运动政治色彩愈加浓重,建湖县进入“三结合”成立革委会后,时任县委书记(军管会主任)的曹照高遵照上级有关学大寨的部署,迅速在全县召开会议,组织县、公社、大队三级干部会议统一思想、制定学大寨措施,要求学习大寨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敢于战天斗地”的精神和“先治坡,后治窝,重新安排旧山河”的气概。在全县范围内,一场以大寨人为榜样、大搞水利“河网化、条田化、渠系化”的运动迅速兴起。大寨人开山造田、建湖人治水改田。全县“上自八十三,下至手里搀”男女老少挑河工,全县水利农田建设得到大步发展,新开河道上百条,改造良田数万顷,确实形成了重新安排山河、改天换地的热潮。人人树立“人定胜天”的思想,坚持“自力更生”的道路,坚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以大寨人的精神,建设大寨田,改变了建湖农田面貌,形成河如蛛网、田如棋盘的农村新貌。叫响的口号有“唯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苦干实干加巧干,定叫建湖变大寨”等等。
为推进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开展,县委每年在正月初三,召开全县学大寨四级干部会议,从县委、政府机关、各县直单位干部一直到生产队长,集中在县城总结农业学大寨的经验和表彰农业学大寨典型。经由公社、大队评出来的陈永贵式的干部,披红挂花,得到表彰,同时讨论制定新一年学大寨的任务与措施。1970年,在《人民日报》题为《迎接伟大的七十年代》元旦社论的鼓舞下,全县四干会在县召开,迈开了农业学大寨的新步伐,建阳、近湖、庆丰等3个公社还开展了学大寨比赛,建阳“以抓肥料为稳着子”,近湖“以抓大放绿萍、改良土壤为狠着子”,庆丰“以抓水改旱为‘毒’着子”。这些实际上都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得力措施。每年年末对那些学大寨效果不够显著的大队,或者说粮棉产量没有过《纲要》的大队、生产队,还专门办学大寨学习班,对照大寨找差距,集中到烈士纪念碑前表决心,发誓下一年一定要改变落后面貌,摘掉“穷帽子”,走到学大寨运动的前头。
为了使农业学大寨在全县平衡发展,县委成立了农业学大寨办公室,组织了几十个农业学大寨工作队,深入“北四社”(即高作、钟庄、冈西、辛庄)的有关大队,协助、指导农业学大寨工作,同时又到各个公社抓出一批先进典型,让他们起带头作用。这就叫“抓两头、带中间”,以促进运动的平衡发展。如近湖的桥东大队,建阳的瓦瓷大队,庆丰的红星大队等都是农业学大寨典型,县委书记亲自带学大寨工作队到建阳顾坝大队蹲点。县委、县政府领导及各公社领导都有自己的“点”,以点带面,指导全县学大寨运动的开展。
1973年,农业学大寨运动在全县进入高潮。县委根据上级指示精神,提出“三年建成大寨县”,并组织人员对公社、大队分期分批进行验收,其中有一年建成的公社、大队,有二年建成的公社、大队,少数三年内建不成的则加派力量。1975年初,三级干部大会从县城搬到瓦瓷大队召开,落实“三年建成大寨县”的措施。盐城市委书记杨明同志亲率市委工作队驻建湖工作。
在学大寨的运动中,为形成战天斗地的突击力量,各大队、生产队还像大寨铁姑娘战斗队那样,成立各种突击队,什么“铁姑娘战斗队”、“河工骨干队”、“战天斗地先锋队”比比皆是。这些群众性组织,对当地改变落后面貌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是农业学大寨深入人心的表现,也是时代的产物。到1975年底,邓小平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后,在山西昔阳召开了最后一次农业学大寨会议。接任毛育人为县委书记的李培亮同志根据中央要求,提出建湖要“一年建成大寨县”,建湖学大寨由改天换地大兴农田水利为重点转化为从“农业八字宪法”入手,提倡科学种田、栽培杂交水稻,大积肥料,提高粮棉产量为重点,使学大寨运动内涵更深一层,这可算是比较理性地对待了这一波及全国的政治动动。
瓦瓷大队农业学大寨实况
在全县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瓦瓷大队是一个先进的典型,也是农业战线上多年的红旗单位。
瓦瓷大队位于建湖县西部,是建阳公社的一个大队,地处戛粮河东岸,与阜宁县公兴公社隔河相望,有土地2100多亩,农业人口1600多人,分10个生产队。该大队地势低洼,易涝易旱,产量极不稳定,但瓦瓷人坚持艰苦奋斗精神,在3年困难时期后,农业生产恢复很快,从1962年起至1965年,连续四年出席省农业先进会议,是全县第一批建成大寨式大队的样板。
从1965年农业学大寨以后,原党支部书记陈长法因健康关系,调公社农具社工作,党支部书记一职由钱文权担任,副书记是葛云善,支委有蒋兆成(兼营长)、潘开元(副大队长)以及老会计杨子才。县委为了推进农业学大寨运动,在全县组织钱文权等8位大队书记到大寨实地考察。钱文权考察回来后,提出了“苦干三年鼓劲干,定叫瓦瓷变大寨”的口号,同时学习大寨人“先治坡,后治窝”的精神,在时任公社党委书记卜以庸的帮助指导下,对全大队农田水利进行了规划,从抓农田基本建设入手,彻底改造低产田,实现水利河网化、农田条田化。通过一个冬春的苦干,完成了1600亩土地的调整,把零星不规则的土地按规划搞成了10丈长、4丈宽一律南北走向的田块,填平废沟塘、荒滩达1200多处,新开挖条田沟、灌溉渠、下水河总长达万米以上。第二年冬又接着填老沟开新河,在全大队开出三横一竖的“丰字”型河道,总长达20多华里,土方达20多万方。经过三个冬春,瓦瓷大队的农田与河道均作了重新安排,面貌焕然一新,取得了学大寨的第一步胜利。
瓦瓷大队学习大寨精神,战天斗地,重整山河,三年三大步,彻底改变了旧面貌,其事迹在全市表扬,其精神在全省叫响。大队在学大寨工作队和公社蹲点组的帮助总结下,发起第二轮冲锋,组织积造肥料、改良土壤的会战,通过下建港沟罱泥、建设百头猪场等多元举措,使每块田头都积满了“闻见臭,看见泡,推得动,看见黑”的有机肥料——草塘泥。1600亩土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肥料后,加之用良种、精栽培,1973年瓦瓷粮食亩产达千斤,棉花亩产过百斤,突破了《纲要》规定的粮800斤、棉80斤的指标,“跨过了长江”,全年粮食增产27万多斤,成了全市农业学大寨的一面红旗。从1973年到1975年,粮、棉产量连续递增,取得了第二阶段的胜利,位列全县学大寨典型之首。
第三阶段从1975年开始。年初,县委为了在全县推广瓦瓷的学大寨经验,提出了“学大寨精神,看瓦瓷实绩”的口号。县委书记毛育人把全县学大寨三级干部大会搬到瓦瓷大队召开,在学校操场,搭成容纳1500人的油布大棚,又让各个县直单位和十大局全部到瓦瓷现场办公,一方面服务大会,一方面体验瓦瓷人学大寨的精神。为了使瓦瓷经验落到实处,各个公社都到瓦瓷举办学大寨学习班。三级干部大会开了7天,听取了瓦瓷大队书记钱文权《树雄心,立壮志,一年建成大寨大队》的经验报告,然后参观建阳、陈圩、路墩、顾坝等5个村干群挑灯夜战大搞积肥和三麦田间管理的现场。会议期间,在“忠不忠,看行动”、“远学大寨陈永贵,近学瓦瓷一班人”的口号鼓动下,1000多名与会干部和瓦瓷干群一起,硬是用人工挑出了一条“大寨河”。瓦瓷会议,不但为瓦瓷第三步学大寨吹响了冲锋号,实际上也为后来“一年建成大寨县”运动拉开了序幕。
像全国一样,建湖的农业学大寨运动持续了多年。这场运动使得全县农业生产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有许多东西值得深刻反思。
- 上一篇文章: “文革”中的合力大队
- 下一篇文章: 关于公办小学下放大队办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