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方言语汇 > 语言研究 > 正文

效应语——一种哲理新成语(葛金求)

发布日期:2012/5/26 9:12:03  阅读:4375  【字体:
 

 

现今书报杂志上,带有后缀“效应”的词语渐渐多了起来:马太效应、温室效应、规模效应、名人效应等,使人目不暇接,因而有人把它们戏称为“效应语”。

 

笔者对“效应语”颇感兴趣,对它分分类,觉得温室效应、热岛效应、词频效应一类是专业术语,不必戴上“效应语”的帽子。至于规模效应、整体效应、品牌效应一类,结构松散,还够不上“效应语”资格,仍属于组合语。只有马太效应、蝴蝶效应之类,结构紧凑,内涵丰富,富于哲理,有点成语味,方是地地道道的“效应语”。

 

视野再放开一点,凡是后缀为“定律”“法则”“原理”“理论”“主义”“精神”“现象”“意识”“思想”“哲学”之类的抽象思维名词,只要它们结构紧凑,内涵丰富,富于哲理,有点成语味的,均当视之为“效应语”。

 

那么,“效应语”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语言?通过与成语比较,成语具备的结构定型性、意义完整性、习用性等,效应语也同样具备。

 

    1.结构定型性

成语结构形式固定,其中的语素不能随意变动,“开门见山”不能说成“开门见河”,同样,“鲶鱼效应”不能说成是“鲈鱼效应”,“阿Q精神”不能说成是“阿P精神”。

 

    2.意义完整性

成语的意义不等于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不能单从字面上理解。“胸有成竹”不能理解为“胸中有现成的竹子”,同样,“蝴蝶效应”也不能解释为“蝴蝶引起的效应”。

 

    3.习用性

    成语的习用性表现在成语已能在各种场合广泛使用,广为人知。效应语尽管出身于专业术语,但目前已走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方面。例如:

    有法不依的“多米诺效应”。(《工人日报$200187)

    班集体的“森林效应”。(《班主任之友M998342)

教师要多用点“南风效应”。(《浙江教育》19981247)

 

效应语虽与成语有很多相似的特点,但它还有自身的特色,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突破四字格

成语的主流为“四字格”。效应语既有四字式的“马太效应”,又有三字式的“狼效应”、五字式的“杰米扬效应”、六字式的“冬虫夏草效应”,甚至八字式的“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

 

    2.结构的二分性和不对称性

效应语明显可划分为两个部分:主体、后缀。主体部分与后缀部分并不对称,主体语素为核心,后缀语素泛化。

 

    3.信息的隐含性

成语提供的信息既全面,又简明。“刻舟求剑”“掩耳盗铃”,字面已提供较全面的核心信息。效应语则不然,“马太效应”只说明语源,来自《新约·马太福音》,核心信息并未透露。不少效应语透露了一半信息,丢失了另一半信息。如“南风效应”丢失了北风信息,“鲶鱼效应”丢失了沙丁鱼信息。原因是后缀占据了——牛结构,主体部分只好再加压缩。因此运用效应语时,不得不介绍一下背景,以缩小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4.深刻的哲理性

有的效应语来自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阿Q”“罗密欧朱丽叶效应”;有的效应语来自于科学实验,如“青蛙理论”“破窗户理论”“门槛效应”;有的从社会生活现象中总结而得,如“帕金森定律”“阴阳思想”“墨菲定律”,因而含有深刻的哲理意味,常常很难用一两句话解释清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5.短暂的历史

    说效应语是新成语,是因为历史短暂。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默顿研究了科学界奖励制度上优势积累的现象,于1973年概括出了“马太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研究教师对学生成绩的影响,1968年总结出了“皮格玛丽翁效应”。美国经济学家艾尔伯特·赫布罗针对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提出了“木桶理论”。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洛伦兹,在计算机上进行天气预报的数值运算时,发现了“蝴蝶效应”。

 

“效应语”是20世纪中叶才在历史舞台上显露头角,目前还处在发展、积累、优化阶段,有些能不能成长为效应语,如“雷锋精神”“女排精神”还有“磁场效应”之类,处于“马太效应”与“规模效应”的中间地带,有待进一步观察与鉴定。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教师进修学校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没有任何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