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当代刘亭长——隐喻与诗歌创作(唐明伯)
1954年,叶剑英被人告了黑状,从广东调回北京,并被安排到青岛养病。这期间,他写了一首五律,诗云:“小楼明一角,深隐绿丛中。海阔天如蓝,山遥岛似熊。轻波垂钓叟,旭日弄潮童。忽忆刘亭长,苍凉唱大风。”
诗中刘亭长何许人也?汉高祖刘邦也。他在秦末曾任泗水亭长,后在沛县起兵响应陈胜吴广,最终创立了汉王朝。这位栾长当上皇帝后,可威风得不得了,大肆杀戮有功之臣。淮南王英布反叛,他无人信用,只好御驾亲征,途经故乡沛县,邀集父老乡亲痛饮。酒酣之时,刘邦自己一边击筑,一边唱起了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就是著名的《大风歌》。刘邦悲慨没有猛士为他镇守边陲,而这一切又正是他自己造成的。叶帅此时忽忆刘亭长,当然有所指,那么谁是当代刘亭长呢?80年代初为他编诗集的同志当面请教,叶帅直率地说:“毛主席。”
叶帅这首诗是运用隐喻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典范之作。那么他为何运用隐喻而不直言其事呢?
首先是政治背景不允许直言其事。50年代前后,毛主席威望极高,能看出毛主席身上据点错误的人本已很少,直接讲出更是政治上的大忌,所以叶帅只能采用隐喻来构思。中国古代、现代许多文人在诗歌中采用隐喻,多出于此。毛主席是懂诗懂文学,当然更是懂政治的,所以当时曾经说过,用小说来反党是一大发明。这里当然不只是指的小说而已。
其次,诗歌本身的特点也要求不直言其事。诗不是政论文,不是意见书,要求形象思维,不宜直说,要曲尽其妙。所谓曲尽其妙,曲方能尽妙,曲亦可称妙。曲尽其妙的方式当然很多,运用隐喻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大家所熟知的《诗经·硕鼠》、于谦《咏石灰》等都运用了隐喻。
隐喻对诗歌创作来说,其实不仅仅是一种语句修辞的手段,更多的体现为构思的基点,全诗围绕这样的基点展开。如上面提到的《咏石灰》,实际上于谦正是把自己比喻成石灰,这样诗中对石灰特点的描绘,实质上就是在展示其自己的经历与性格。
当然不单是诗歌创作中可以运用隐喻来构思,小说、散文创作中也可以运用隐喻作为构思基点。如鲁迅的《药》、茅盾的《白杨礼赞》、瞿秋白的《一种云》,都是这方面的佳构。
- 上一篇文章: 变意诗《秋月》的第六种读法(唐明伯)
- 下一篇文章: 黄侃的“骂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