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中的助词“脚”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雨脚如麻未断绝”一句,“雨脚”二字历来争议不休。所以未能得一明确结论,乃是因为释者始终视“雨脚”之“脚”为实词。
在唐宋诗词中,“脚”作实词用时,主要表示这两种意思:⑴即“足”,含义与现代的“脚”已完全一样,如杜甫《西阁曝日》“倾烦注眼,容易收病脚。”《客居》“卧愁病脚发”。⑵“足”的比喻义,相当于“之处”,如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干腻薄重立脚匀,数寸光秋无日昏”。即是说此砚十分奇异,以墨磨其上,则干处、腻处、薄处、重处,均十分均匀。
至于“雨脚”之“脚”是无法解作这些实义的。倘然硬要强作解人,必然是牵强附会,妄生臆解。我认为“雨脚”之“脚”乃语助词,放在单音节名词“雨”之后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并无实义。“脚”的这种助词用法在唐宋诗词中是常见的,以下略举数例以证之:
1、“雨脚”两例:“出门复入门,雨脚但如旧。”(杜甫《九日寄岑参》)“金槽琵琵夜枨枨,洞庭雨脚来吹笙。”(李贺《秦王饮酒》)这后一例,注家异说颇多,前人吴正子甚至以“雨脚”为优伶之属,其实“雨脚”即雨,“洞庭雨脚来吹笙”即指笙所发之声如洞庭秋雨。
2、“云脚”两例:“家山远万里,云脚天东头。”(李贺《崇义里滞雨》)“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云脚”即“云”耳。
3、“泉脚”一例:“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李贺《老夫采玉歌》)“今人朱东润以泉脚为泉水下泻处,实误。“泉脚”即泉,此句是说在泉边岩石上悬绳采玉。
4、“露脚”一例:“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李贺《李凭箜篌引》)“露脚”即露。
5、“鬓脚”一例:“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袖鬓脚垂。”(王安石《明妃曲》)今人冯沅君、林庚《中国历代诗歌选》解“鬓脚”为“鬓的边沿”,《辞海》《辞源》则释为“耳旁鬓发下垂处”,均将“脚”落实了,误。“鬓脚”即今口语“鬓角”,本身即指面颊两旁近耳的头发,如何再去分什么“边沿”与“下垂处”呢?古人鬓发是和头发梳拢在一起的,此句是说王昭君的鬓发散乱垂落下来。所以“鬓脚”之“脚”也是语助词。
6、“日脚”较多见,此举两例:“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杜甫《羌村三首》)“日脚扫昏翳,新云启华閟。”(李贺《昌谷诗》)有人曾释“雨脚”之“脚”为剩余之物,并以“日脚下平地”一句为证,甚至断言东升、中天的太阳从不称为“日脚”①其实这里的“脚”仍是语助词,如果说前一例“脚”还不太清楚,后一例“日脚”不是指暮日则十分明显,“脚是语助词也就十分显然了。
在唐宋诗词中,“脚”的语助词用法例子还有许多,但仅此几例也可以说明“脚”在单音节名词之后确是常作语助词了。在唐宋诗词中类似“脚”的用法还有“角”“头”。如:“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李商隐《隋宫》)“日角”即“日”。“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唐五代词《菩萨蛮》)“日头”即日、太阳,并不是太阳还有头尾之分,而且这里也看不出日头就是指的朝阳。“床头屋漏无干处。”(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即床,而非床的一端。这里再举一个“头”“脚”对举而均为语助词的例子:“九万里风斯在下,翻覆云头雨脚。”(辛弃疾《贺新郎·“拄杖重来约”》)此中“云头雨脚”绝非“云的头,雨的脚”,而就是指“云”和“雨”。
注①《语文教学》80年第2期唐荣昆《“雨脚如麻未断绝”句一解》。
(刊于《语文知识》1992年第8期)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谈“早生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