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塔史话
在建湖县宝塔镇宝塔村,西塘河水汇进射阳河的入口处,有一座古塔。塔形为三级八面,上端建葫芦塔刹,它就是盐阜平原现存的两座古塔之一的朦胧塔。
朦胧塔原建在朦胧院内。据《淮郡古寺院》所载,朦胧院创建于唐初。相传,唐王李世民率师东征,夜巡民营,信马闯进敌阵,被敌方主帅发现,李世民急催战马,落荒而走,不慎马陷淤泥河中,只得弃马逃命。危急之时,见有一口枯井,便跳入井中藏身。敌军追到井边,不见人影,又见井口上结着一张完整的蜘蛛网,料定井里无人,便策马回营去了。李世民后来做了皇帝,为感激蜘蛛结网救命之恩,即派尉迟恭在这口枯井处建了一座佛寺蒙龙院。院内建一塔,称蒙龙塔。皇帝为龙,蜘蛛网蒙住皇帝,故名“蒙龙”,后“蒙龙”被误写为“朦胧”。志书在记述这传说时,注释:“其事无据,然里人盛传之。”
朦胧塔原为五级,后被龙卷风刮倒两级,故又名断塔。近年在塔底下发现一座地宫,平面呈八角形,每边长55厘米,深17.4厘米,宫中有一石函,内贮一只银棺,银棺上镌有“元丰八年”字样。棺内有高僧舍利子数粒,《太平通宝》铜钱多枚。元丰为北宋神宗年号,元丰八年即公元1085年,《太平通宝》系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7-984)所铸钱币。却没有发现任何唐代遗物。据有关专家鉴定,其塔建筑特点近似明代风格,故新修《建湖县志·名胜古迹》栏记载,“根据地宫藏物判断,朦胧塔始建于北宋,复修于明代。”
清初高僧原志和尚在朦胧院出家,先后被泰州、扬州、杭州等地寺院聘任主持,他所到之处,佛法大兴,名震朝野。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被皇帝赐谥为净慧禅师,朦胧院遂改称净慧寺。其地昔为“海国”,水患不断,人们幻想“神塔”镇海(水)除灾,故又称朦胧塔为镇海塔。
名剧《桃花扇》作者孔尚任,于唐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协助工部右侍郎孙在丰到淮扬办理疏浚淮河入海工程,他一到泰州,安顿好住处,就马不停蹄,经兴化来盐城,又到阜宁朦胧、淤口一带勘察,写有《朦胧淤口有感》诗一首:
海湖来去问舟师,烟冷行厨过午时。
书字殷生能感慨,扣门陶令拙言辞。
繁文厌考桑经注,故道难寻禹纪碑。
谁献舆图出秘阁,庙谟亲授使臣知。
当时,清廷对治理淮、黄水患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主张修筑高堤,将运河水直接排泄入海。这样做劳民伤财。另一种意见主张引用旧河道,疏浚开拓,引淮入海。这样做经济实惠,可姓拥护。孔尚任赞同这一主张。可是,清康熙27年(公元1688年),疏浚工程即将竣工,持另一主张的一派得势了,孙在丰受降职处分,监修里下河水利工程机构被迫撤销,功败垂成。为此,孔尚任气愤不已,写诗述怀:
明日纷纷送使船,不可还剩水兼天。
频逢饥馑春耕后,空话经纶暮雨前。
惜别故将诗下酒,壮游只赖树飘钱。
年年归计荒唐甚,翻笑临歧意黯然。
抗日战争时期,净慧寺被毁,断塔也惨遭日军炮火袭击,塔身伤痕累累。1998年,建湖县人民政府集资30万元,重加修葺,使这座苍老的古塔焕发青春,成为盐阜平原上可供游人观光的一个景点。
转自《塘河流韵》
- 上一篇文章: 延寿寺简介(转自《建湖新闻网》)
- 下一篇文章: “三水”映月别有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