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名胜寻芳 > 旅游史料 > 正文

晋代衣冠成古丘

建湖收成庄东海王墓探古

发布日期:2023/8/30 9:38:23  阅读:988  【字体:
 

徐杰凡

建湖西郊的古射阳湖之滨,有一个美丽的古村落。她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收成庄,相传曾是古代县治的所在地,又名“首城”。在湖边大堤上眺望,蒹葭苍苍,射水茫茫,百里芦荡,凫游鹭翔,风光旖旎。“渔村傍水风来阔,海国无山日落迟。”古潟湖的遗存让此地声名鹊起,东海王墓的出土更使她名闻遐迩。现在的东海王墓已成旅游景点,市级文保单位,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寻幽览胜,探古溯源,领略古潟湖的原始生态,追寻这座古的前世今生。

发现东海王墓

光绪版《盐城县志》记载:清同治十年(1871)收成庄的一位农民在田里耕地时,耕出来好几块青砖。再一看,原来是一座古代的砖槨墓,墓中还有一口红漆棺材。此事惊动了周围的乡民,人们纷纷围观。有爱好古玩的人拾取了几块墓砖,又将墓室重新封好。砖块久埋沤田水下,颜色黝黑,收藏者洗去淤泥后,发现上面依稀有字。后经人释读,墓砖横头为“东海王”三字,侧面有“仪熙三年”字样。至此,人们知道了这是东晋时期的东海王墓地。东海王是谁?一代王侯,他为什么会被埋葬在这荒郊野外?引发了许多人的好奇。

千年的文字会说话。人们根据“仪熙三年”,知道了这是晋安帝的年号,时在公元407年。但墓砖上的文字为“仪熙”而非 “义熙”,经当时的学者考证,中国历代王朝并无“仪熙”年号,只有东晋安帝曾改元“义熙”,时在公元405418年。古代“仪”“义”通用,因此“仪熙三年”就是“义熙三年”,这样一考据,指向就明确了,墓中人乃是东晋的东海王司马彦璋。《建湖县志》记载,1958年,蒋营乡收成庄群众在开垦东南的小荒时挖出一座古墓。墓早年被盗,残存砖砌的墓槨,宽1米,长2.8米。墓砖数块,砖长32厘米,宽14厘米,厚5厘米,砖块两侧有字…随葬品有紫黑色长耳陶壶一把,铜镜半片等物。经考证,此墓为晋安帝时东海王司马彦璋墓。

这个晋安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帝。他和西晋那位“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不同。晋惠帝是白痴中的天才,听到雨后蛤蟆叫,他能提出是官家蛤蟆还是私家蛤蟆的惊人之问。而这位晋安帝,从小到大不会说话不辨寒暑不知饥饱,吃喝拉撒一概不能自理,大小事务全靠别人照料。他的存在对我们盐城县还是有价值的。正是他在位期间,我们盐渎县被改成了盐城县,这是盐城得名之始,也是建城之始,盐城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东海王与东海郡

“王”可不是随便称呼的。西周时实行封建制,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才可以称王,其余的封疆裂土的子弟功臣,依照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来分封,如秦公、晋公、齐侯、燕伯、楚子、许男等等,有几百个之多。到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王室衰微,诸侯僭越,擅自称王的有好几家,我们熟知的有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楚庄王等。

废除了传统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到了汉朝,虽说是汉承秦制,却也封了许多诸侯王,同姓加异姓的有20个之多。这些诸侯王,不仅有封号,而且有独立的封地(食邑),独立的王府,独立的军队,独立的赋税,真正的国中之国,权力可不是一般的大。有些诸侯王经过野蛮发展后,羽翼丰满,不但不能“拱卫王室,以作藩篱”,反而犯上作乱,觊觎皇位,因而西汉有吴楚“七国之乱”,西晋有“八王之乱”。

晋代的分封制也很厉害。西晋初期,司马昭一口气就分封了27个诸侯国。“东海”原本是秦始皇设立的一个郡,又名郯郡,郡治在今山东郯城县。其辖地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南部及江苏省东北部一带,属当时的徐州刺史部。东汉及曹魏置东海国,西晋复置郡。汉末三国时,我们盐渎县一度“县废地虚”,但就其地域而言,还是属于东海郡故地。古代的“东海”含义广泛,涵盖了今日的黄海与东海。可能因为东海郡地处边疆,又紧靠大海,汉、晋两朝都设了东海王爵位,被封的东海王计有28人之多。就晋朝而言,被封“东海王”的就有五人。其中西晋2人,东晋3人,他们分别是司马祇、司马越、司马冲、司马奕、司马彦璋,都是司马懿家族的嫡系子孙,具有高贵的皇室血统。第四任东海王司马奕还曾继位当过六年皇帝。

末世东海王司马彦璋其人

司马彦璋缘何葬于建湖?古墓出土后,人们惊奇地发现墓葬简陋,随葬品简单。人们纷纷质疑,一代东海王,墓葬怎会如此寒酸?其实,这和当时的东晋国运有关。司马彦璋是晋简文帝司马昱的曾孙,琅琊王司马道子的孙子,会稽忠王司马元显的第二子。第三位东海王司马冲无子,晋成帝将司马奕过继给司马冲,成为第四任东海王。后来司马奕又被立为皇帝,当了六年皇帝后,又被废为“海西公”。到了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司马彦璋又被过继为司马冲的曾孙,被封为第五代东海王,也是东晋最后一位东海王。

东晋后期,主弱臣悍,皇室衰微,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废立无常,皇帝多成摆设。晋哀帝后,桓温、桓玄父子相继作乱,废晋自立。桓玄之父桓温权倾一国,心怀异志,逼迫简文帝退位。由于重臣谢安冒死劝谏,终未成功。江苏省扬剧团曾来建湖演出新编扬剧《衣冠风流》,讲的就是这个故事。桓温死后,他的儿子桓玄又于403年叛晋自立,逼迫傀儡晋安帝“禅位”,当起了皇帝。司马彦璋的祖父司马道子率兵讨伐,兵败被杀,司马彦璋亦在此时遇害。桓玄称帝半年后,又为东晋大将刘裕部下所杀。公元419年,刘裕篡晋恭帝位,建立了南朝刘宋政权,东晋遂亡。

司马彦璋继东海王位仅仅四年,即被桓玄所杀。他的封地在吴兴郡,即今天的湖州一带。乱世之中,无法安葬他,拖到五年后,才回东海故郡被安葬。因为当时的盐城县曾隶属过东海郡、东海国。此时东晋已临末世,早已风雨飘摇,没过几年,就彻底灭亡了。所以一代东海王草草下葬原来的封地,墓地寒酸,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墓砖悬疑

笔者近日在市博物馆参观,终于见到了墓砖实物。墓砖呈灰白色,为本地粘土制作,做工粗糙,砖块表面有裂纹。形制不十分规整,规格约为32×14x5厘米,横头侧面有“东海王”三字,竖立侧面有“仪熙三年”四字,字皆阳文。光绪《盐城县志》称其字体为“八分书”。八分书即汉字隶变后的初始形态。砖上文字有点像,但书法平庸,不楷不隶,稚拙无章,只能是初通文墨者所为,绝非大家所书。作为一代东海王,完全可以延请当时的书法名家来书写,但未请到,估计此字系制砖的窑匠所为。令人惊叹的是,笔者惊奇地发现砖上七个字全是反字。但市博物馆展示的拓片却是正字,令人费解。这说明制砖模具上雕刻的是阴文正字,导致砖坯上印出的文字就反了,这是个低级错误。证明当时请窑匠烧制砖块时,既未请到高手题字,又没有篆刻常识,而且主事者又未认真审查,才犯下了这种低级错误。种种迹象表明,此次安葬仓促、草率、简陋、寒酸,规格很低,东海王之雄风早已荡然无存矣。另外,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墓志。自西汉起,墓志即逐渐流行,至两晋时已形成风气。作为威名赫赫的东海王,竟然没有墓志,王朝衰败,物是人非,可见一斑。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千年岁月,悠悠逝去,射陂之水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凭栏远眺,让人平添无限的感喟和猜想。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