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口:美丽富饶的水荡
到九龙口一游,可以充分领略到旖旎的湖荡风光和坦荡的渔家情怀。
春天,芦尖刚刚露出水面,细嫩嫩、毛茸茸、绿茵茵,整个水荡就像铺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一眼望不到尽头,带给人们的是祥和与温馨;夏天,洁白的荷花亭亭玉立,田田的莲叶摇曳多姿,微风送来阵阵清香,沁人心脾,令人顿觉神清气爽;秋天,柴滩上芦花怒放,登高望去,白茫茫一片无边无垠,一天之中,随着阳光照射角度的不同,又生出红、黄、灰、橙、紫等多种色彩的变化,大自然一下子成了技艺高超的魔术大师;冬天,芦苇割过,柴事完毕,九龙口敞开它坦荡如砥的胸怀,九条河也各自露出了真实面貌,而“九龙戏珠”的胜景,这才到了它最为清晰可见的时候。
九龙口可供游览之处,有“九龙戏珠”、“九龙倒影”、“荷港观鱼”、“绿波泛舟”、“晨雾轻纱”、“水寨晚眺”等,尤其是“九龙戏珠”一景,实属海内外所罕见。上龙珠岛,登九龙楼,放眼望去,只见湖荡水碧,芦滩苇密,港汊交织如网,渔舟往来似梭。“渔村临水风来阔,海国无山落日迟”的诗画一般的美景,使人顿觉胸襟开扩,畅怀舒心,精神为之一振,连呼吸也变得近乎贪婪了。
九龙口的水从来未受到污染,水质纯净透明,清澈见底,近处的游鱼历历可数,神态怡然自得。湖面上成群成趟的鹅鸭,仿佛朵朵白云飘忽于蓝天之上。每当夏秋之际,雁阵不绝于高空,湖燕盘旋于水面,数以万计的野鸭在水中觅食嬉戏,无拘无束,旁若无人。入冬以后,更有丹顶鹤、白天鹅、鸳鸯等珍稀禽类来此与游人作伴,将九龙口视同自己的家园。这时,游人会觉得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到达物我两忘的美妙境界。
由于原始生态环境赋存完好,九龙口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水生动植物的天然基因库,水产资源极为丰饶。人们用“无种金苗”、“荡里银子齐腰深”、“金银滩”等来形容九龙口,一点也不为过。改革开放以来,这里成立了九龙口自然保护区。统计资料显示,区内滩涂面积占62.5%,塘水面积占37.5%。全区有挺水湿生植物7科17种,沉水及浮叶植物10科21种,滩地陆生植物13科25种,浮游植物34属41种,此外还有散生树木33科42属62种。丰富的植物资源,为各类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料,目前区内主要的野生兽禽类动物有60多种,其中飞禽类9种,陆地爬行动物及两栖动物5种。水生动物有鱼类、甲壳类、爬行类、贝类等四大类,约30多种。鱼、虾、龟、鳖、蟹及各种贝类,名目繁多,藏量巨大,年产量20万公斤。这里的螃蟹、鳗鱼、黄鳝及鳊、白、鲤、鳜等四大名鱼,是声名远播的珍品。清乾隆七年(1742)的《盐城县志》在绍介盐城水产时,说是“春有条虾,秋有湖蟹,产于西乡湖荡中,味较他处独美。至秋时,淮(安)扬(州)贩载而往,无闲晨夕”。所谓“西乡湖荡”,正是射阳湖。而以九龙口所产湖蟹最为出色,圆壳、青背、白肚、黄毛、金钩,雄的油足,雌的黄满,膘肥肉鲜,早就畅销海内外,曾获国际农业博览会颁发的金奖和“无公害产品”称号。
九龙口是一个滩地聚水、过水性的湖荡,大面积的芦苇和其它众多的水生植物,在净化水质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经测定,这里的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一级地面水标准。2003年,为了更好地利用九龙口的优质水,这里建起了年产量超万吨的纯净水厂,销路十分看好,且已成为上海市申花足球俱乐部的“指定饮用水”。
美丽富饶的九龙口是里下河洼地水环境、水资源的突出代表,为人们水上旅游和疗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最佳去处。
颇有来历的小镇
九河汇合的水荡旁边,有一个小镇,叫沙家庄,就是现在的九龙口村。此地原名沙溪镇,镇名与“九龙讨伐大恶鲨”的民间传说有关。据传,在远古的时候,有一条大恶鲨霸占了滩地、湖溪,不但吞噬着水里的生灵,而且还上岸骚扰百姓。当方土地将此事奏与玉帝,玉帝就命东海龙王派他的九个儿子(九条青龙)来讨伐恶鲨。谁知这恶鲨骁勇异常,双方鏖战多日,竟不分胜负。战到最后,九条青龙与恶鲨同归于尽。恶鲨的遗体十分庞大,填高了湖溪。又过了不知多少年,人们在上面建起一座小镇,始称鲨溪镇。天长日久,为了便于书写,“鲨”字渐渐被“沙”字替代,鲨溪镇便成了沙溪镇。而现存的九条河,则是当年为民除害而牺牲的九条青龙的化身。这一传说,更令人感受到九龙口的美丽,久远与神奇。据查,清代地方志上尚有“沙溪镇”的字样,直到清末民初,沙溪镇才改称沙家庄。
沙家庄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就成为射阳湖畔贸易最为活跃的集市之一。居民凭借临湖的有利条件,以编蒲、采藕、捕蟹、网鱼为兴业生财之道。外路客商常年在此收购水产河鲜,直运扬州、镇江、无锡、上海等地。随之而起的商业也很发达,远冠邻境。镇上的手工业产品则以剪刀、盘枪(一种打野的猎具)最为出色,驰名苏、皖两省。抗战前,全镇经营剪刀业的人家就有100多户,大都为“夫妻船炉”,其中“陶民剪刀”更是名高誉远,葆有“起落灵活、松紧适度、刃口锋利、经久耐用、小巧玲珑、美观大方”等品牌特色,堪与杭州“张小泉剪刀”相媲美。若问沙家庄剪刀为何刃口如此锋利,当地人对此也有一说。原来,沙家庄夹河东桥下,常有成群的喜鹊聚在一起漱口,于是东桥下的这一湾水便被称为“喜鹊口水”。据传,这喜鹊的“口水”是金属热处理工艺过程中最佳的冷却水。沙家庄的剪刀用了这样的冷却水,刃口当然就锋利异常了。
小镇最著名的古迹是“三桥五庙”。三桥是穿镇而过的夹河上的东桥、中桥和西桥,而且桥桥都建有桥楼,这对一座小镇来说,实属难得。五庙是龙王庙、都天庙、观音庵、法兴院和文昌宫。都天庙前还建有一座戏楼,年年都要在此举办几次庙会与灯会。每逢会期,灯花火烛,恍如白昼;吹弹歌舞,几成不夜。可惜上述这批古建筑,多毁于日寇侵华的炮火,思之令人神伤,对此能不悻然?
小镇又是人文荟萃之地。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诗人刘沁区,就是沙溪镇人。此公自幼好学,“最喜颂古人诗”,后以岁贡选授铜陵(今安徽铜陵市)训导,著有《西渚词存》、《四书疑词录》、《桑海馀痛》、《淮志补遗》等书,曾与大孙庄的孙榘、沙沟镇的姜木生等宿儒结伴,在沙溪镇讲学传道,蜚声文坛。后来,沙溪镇又有姜苍水、刘有光、刘梁等,皆以文誉名噪江淮,其中尤以甲午举人刘梁声名最著。到了近现代,沙溪镇也出了不少名流,如天
如今的九龙口人,正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着力开发旅游业和进行旅游公益性建设,又将沙家庄村镇建设纳入九龙口风景区的总体规划之中,与风景区建设同步进行。到目前,镇上已经建成了饮服一条街,修筑了连接蒋营镇和附近几处景点的混凝土硬质大路,还建起了景区停车场。新近又从上海某对外企业引进了壁挂工艺,批量生产九龙壁挂,有“九龙全景”、“九龙戏珠”、“九龙夕照”、“九龙水寨”、“九龙雪景”、“水乡牧歌”等数十个品种,内容别致,式样新颖,很受客商的青睐。
打造建湖第一特色品牌
九龙口这块宝地,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就像一位待字闺中的美女,“锁在深闺人不识”;甚至九龙口人自己,也没怎么把它当回事。
1985年,改革开放的春风终于吹醒了这片大地。时任建湖县环保办公室主任的吴洪吉到九龙口来搞生态环境调查,仔细观察、了解它的植物资源、动物资源、水资源以及自然景观,并作了认真的认证。调查的结果使他十分惊奇,大有“身在宝山不识宝”的感慨。县委县政府高度评价了他的调查报告,很快接受了他的合理建议,于当年11月就正式批准成立九龙口自然保护区。次年,县政府拨款30万元,在龙珠岛上建起了一栋古朴典雅的“九龙楼”。自那以后,“九龙口”这张“名片”引起省内多位专家、学者的关注。1987年8月,江苏省生态学会、植物学会、动物学会、林学会、海洋湖泊学会、土壤学会、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9个单位的20位专家、教授来到九龙口,作进一步的科学考察。他们头顶烈日,冒着30多度的高温,奋战一个星期,获得了许多宝贵资料。他们一致认为,九龙口这片保存完好的泻湖型沼泽湖泊,完全可以作为我国和世界各地的泻湖发生、发展的有力佐证,对科研、教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证价值;同时,把九龙口的研究再推进一步,对整个里下河地区的组合开发与利用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1989年和1992年,吴洪吉两次应邀出席了国际生态环境会议。每次会议结束,都有不少国际友人慕名前来参观考察。2001年2月,省政府批准将九龙口风景区升格为以湿地生态景观为特色、以科普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融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县政府先后邀请东南大学旅游研究、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系的专家、学者协助编制了《九龙口风景区总体规划》和《发展九龙口旅游事业的详细规划》。
2003年,县委领导同志对九龙口风景区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认为必须找淮九龙口风景区开发的突破口,认真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实施大开发战略。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指导下,成立了九龙口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组建了九龙口旅游开发公司,举办九龙口蟹文化节等活动,不断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总投资额已达2000多万元。现在,龙珠岛四周的驳岸已经建成;九龙楼再次装饰一新,增加了服务项目,扩大了服务功能;一座庞大的九龙水寨亦已按时竣工,开放多日,是旅客游水、玩水、戏水的最佳之处。在这里还“藏”着高级商务会馆、水上餐厅、酒吧等最现代化的娱乐休憩场所。水上餐厅有个特色,家家都是“全鱼席”,活取活烧,原汁原味,被称之“湖水煮湖鱼”,让初登九龙口的游客“不来不知道,一尝忘不掉”。九龙口这个美丽神奇的风景区,正在被打造成建湖第一特色品牌,这就无怪乎中外游客都说它是建湖的“漂亮名片”了。
九龙口风景区是江苏乃至整个长江三角洲的一处独具原始生态环境特色的旅游胜地,它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徜徉在九龙口,可以尽情领受大自然的厚赉,具体领略人与自然的和谐,真切领会天地人合一的思想,深刻领悟人必须尊重自然的道理。这个时候,你会觉得精神被提升了,心灵被净化了,一切与自然、与时代不协调、不合拍的东西,都会被你一下子抛到九霄云外去。
九龙口这个令人爱恋的地方,会给你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到苏北而不游九龙口,实在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
转自《塘河流韵》
- 上一篇文章: 朦胧宝塔的传说与考证(张万康)
- 下一篇文章: 晋代衣冠成古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