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盛印象(唐明白)
大约是2004年秋天,和我县一位搞棉纺的徐老板去常熟拜访客户。吃饭时常熟市人大一位领导听说我们还有招商引资任务,便介绍说有位建湖人,是父母逃荒江南,出生在牛车棚里,现在在常熟事业做得很大,再一细问,说是支塘镇蒋巷村的书记常德盛,这个村主要是做钢结构产业。
第二天一早,我们便驱车去往蒋巷。没想到的是,去蒋巷的路很不好找,也很不好走,总也走不到,好在问去蒋巷,指路的都知道。终于,我们车开进了蒋巷,其实那根本就不能算是村,而是一个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城市。常德盛办公的地方却是在一家很大的钢结构厂的厂房里。很巧的是,不但常德盛书记在家,他的做总经理的儿子也在家。
常德盛,那时大约60岁,个头不高,黑黑的瘦瘦的,反正怎么也不会看出是什么大老板,让你也想不明白,他怎么会做出那么辉煌的事情。陪同我们的常熟人大办的同志介绍说,常德盛担任村书记以来,给自己规定了许多“不”:不吃请、不受礼、不徇私、不拿全村最高的工资、不拿全村最高的奖金、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等等。常德盛当时忙着说的就是,那是应该的。听说我们来蒋巷的起因,他很热情地告诉我们,那还真是家乡人了,他当年真的是父母逃荒江南途中,在蒋巷境内一个牛车棚里出世,然后就落地生根在蒋巷。不过不是建湖人,而是东台人。他还告诉我们前不久东台的同志也来找过他,只要有合适的商机,东台会去,建湖也会去。虽说我们当时心中有一种莫名的失落,但常书记的那充满苏北人的诚恳与质朴态度,还是让我们觉得不虚此行。此后在主人的安排下,我们参观了蒋巷几家钢结构厂和农庄。
我们那次到蒋巷,是温家宝总理刚刚视察后不久,开头我们还听说了这么一件轶事。听说温总理要来,常书记当然想把自己最出彩的乡镇工业这一块充分地加以展示,可是有谁提醒他,说是总理对农业农村最关心最感兴趣,你办这么多工厂,占了那么多的土地,小心吃批评。后来温总理到了蒋巷,常书记便陪着看“三农”,在工厂边上远转。可是后来我们到展厅一看,就知道这纯粹是一种无稽之谈,因为那里展示着总理参观现代化生产车间时的照片,每张上都可以看出总理对蒋巷工业的赞赏与肯定。我想,这也许是苏南人或者就是蒋巷人为了表明自己现代化与工业化程度的一种幽默方式吧。
不过,要说蒋巷的“三农”那确实也是一张响当当的品牌,今天她可以称得上是全国农业旅游第一村,那是与常德盛一直的思路与理念紧密相联的。记得当时我们也和常书记聊到过蒋巷的农业与农村,那时我们更多地是一种担心,就是随着蒋巷工业的高速发展,蒋巷作为“村”是不是会消失,最终是一个蒋巷“厂”或者是蒋巷“城”。常德盛同志当时就表示过这样的观点,我是一个农民,只要看不到农田我就难受,我们蒋巷的老百姓可能和我差不多,所以蒋巷村会永远是蒋巷村,但可能会和我们祖祖辈辈习惯的“村”不一样。前不久,我又到过蒋巷,确实和几年相比,虽说蒋巷的“厂”更高科了,蒋巷的“城”更现代了,蒋巷作为“村”的色彩更浓郁了,也更鲜亮了。
2010年常德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国典型,他的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刘云山同志强调,要在全国深入开展向常德盛同志学习活动,学习他为党分忧、为民造福的精神境界,学习他富而思进、永不止步的人生追求,学习他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操,学习他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崇高品德,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艰苦创业精神,凝聚起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我想从我们当时的感受,常德盛同志确实是体现出这样的精神,不过最重要的还是在于他“为党分忧,为民造福”这样的精神,几十年不动摇、不松懈、不变形。有这样的追求与执着,真的期待着,蒋巷会更加美好,更是希望这一切是我们中国所有农村的未来。
- 上一篇文章: 感受世博三题(唐张兵)
- 下一篇文章: 作客老友茶室(王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