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陈玉澍研究 > 正文

爱国诗人陈玉澍(王春瑜)

发布日期:2016/11/4 8:59:33  阅读:3919  【字体:
 

 

“驾得长桥鹊影寒,限人离别是狂澜。娲皇若未将天补,漏尽银河水不难。纵使天钱未易酬,何妨两度会牵牛?他年我入钦天监,闰月都教在孟秋。”——这首传颂江淮的《七夕》诗的作者,是清末著名的盐城诗人陈玉澍。他原名玉树,字惕庵,故里在今上冈镇。光绪十四年(1888年)考中举人,以后再试落第,在腐朽的科举制度下,他是并不得意的。由于他始终没有混到个进士头衔,因此一辈子连个七品芝麻官那样的乌纱帽也没有戴过。这种境遇对他的进步思想,倒是起了促进作用。

 

古往今来,咏七夕者可谓多矣,但写得象陈玉澍这样好的,实属罕见。好就好在:透过对银河、娲皇的批判,我们看到了诗人对牛郎、织女的深切同情,从这一个侧面,闪耀着他对世俗礼教愤懑、抗争的火花。陈玉澍一不信鬼,二不信神,诗歌中洋溢着唯物论的战斗精神,他在《戏题寺壁》中写道:“……愚者藐不畏,焚香拜土偶。高堂无旨甘,丛祠有肴酒。设遇塑像人,大言出吾手,尔拜木居士,先向吾稽首——众人聆此言,恍然应却走!”事实难道不正是如此吗?人世间一切泥塑木雕的偶像,都是工匠制作的。向神佛磕头,不过是向工匠磕头罢了!他在诗中嘲笑人们给死人烧纸钱,尖锐地问道:“东汉始有纸,纸乃蔡侯作,何以无纸时,不闻鬼穷饿?”这问得何等有力!念经的人都迷信佛最灵,能给不公平的人世带来公平。陈玉澍在诗中驳斥说:“史称佛有灵,我疑佛无情。不拯梁武帝,不援楚王英。独活诵经人,岂可谓公平!”这些批判神鬼的诗,今天读来,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

 

在陈玉澍的诗篇中,奔流着诗人爱国的热血。在甲午(1894年)中日战争中,他写了几十首诗,挞伐日寇,抨击腐败的清王朝丧权辱国,歌颂为国捐躯的将士。

 

    陈玉澍不仅仅是个诗人,他还是位反对“拘守古法不变”,主张变法维新的学者。他对经、史的研究,有很高的成就。粱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著录了陈玉澍《卜子年谱》等著作。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他在上海印成《后乐堂文钞》九卷问世,一年后,又以续编九卷刊行。抗日战争中,著名文学家阿英(钱杏)在盐城编《盐阜民族英雄传》,列入陈玉澍,但他未能找到《后乐堂文钞》。我有幸收藏了这位乡先贤的《文钞》两部,真是得天独厚了。 

 

《盐阜大众报·盐城史话》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