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迟到的援藏报告(王学言)
——追记建湖籍、国家首批援藏干部何绍三
【人物小传】
何绍三,1937年出生于江苏省建湖县陈堡村,18岁参军,1958年随部队进藏日喀则地区工作,历任工程队副指导员、政治部副主任、主任职务,后调任地区师范学校任副书记、地处纪委副书记,1994年任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7年退休,为国家首批援藏干部,在西藏工作40年。
关于他援藏的事迹可歌可泣,关于他援藏的故事娓娓动听——
何绍三,在西藏日喀则,提到他,人人耳熟能详,因为他在雪域高原的日喀则整整工作生活了40个年头。
何绍三,在日喀则与藏族同胞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因为他,献了青春献子孙,为日喀则平安与建设倾注了何家几代人的心血。
何绍三,出生在建湖水乡,在西藏半个全球世纪,他魂牵梦绕,思念故乡,热爱故土,因为他是喝西塘河畔水长大的。
人们对他熟悉,是因为他当过日喀则地区的交通局长、师范学校党委副书记、地区纪委副书记、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一路走来,风雨兼程,为西藏的和平,为西藏的发展,倾注了他毕生精力。他与藏族同胞肝胆相照40年,荣辱与共40年,风雨同舟40年。
他,随部队一路红尘滚滚,翻过千山万水,向祖国的雪域高原西藏进发,来到日喀则
1958年的西藏正处在一个极端时期,达赖背叛中央政府
17条,撕毁与中央政府签订的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发动叛乱。首批援藏干部何绍三就是在这个特殊形势下,和他的战友从江苏镇江某部队整装出发,支援西藏。
部队一路披荆斩棘,经过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翻过崇山峻岭。历经一个多月跋涉,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西藏的日喀则地区。然而由于吃不消高原缺氧的气候反映等原因,路上牺牲了三位朝夕相处、情同手足的战友。这些战友在何绍三的脑海中成了终身难忘的永恒记忆。
刚到达日喀则的第一天清晨,暖和的太阳照耀着日喀则平原,日喀则喇嘛寺的金顶,映射出灿烂的光芒。作为援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在人民的夹道欢迎中,进入了市区。何绍三,就是解放军援藏队伍的一员,他和战友们频频向夹道欢迎的藏族同胞挥手致意。
而此时此刻,对何绍三来说,首次见到服饰不同、语言不通、民族不一样的人,实在是显得有点陌生。
人们仔细端详解放军战士的一举一动。并连声高呼“解放军乐堡热”(藏语很好的意思)。毛主席派人来,给西藏人民带来了无限的喜悦,当部队住下时,门前还是挤着观看的人群。何绍三和他的战友感到无比的自豪。虽然高原反映强烈,但仍情不自禁,他和战友们兴奋了一整夜。
部队经过一番修整之后,何绍三所在连队被分配到日喀则开挖硼砂矿区。开始一阵子,何绍三还真有点想家,因为一下子到了万里之外,语言不通,生活不习惯,更何况是20出头的小伙子。夜深人静,何绍三拿起笔向家里写了封报平安的信,可他哪里知道,这封寄到家里,得两三个月才能收到。
另一端是江苏建湖县陈堡村的父母、家人,特别是父母得知儿子援藏,更是望眼欲穿,俗说,儿行千里母担忧。何绍三的父母天天到村头打听儿子的音讯,日不思食,夜不能眠,结果整整等了4个多月时间才收到儿子寄回的家书。一家人总算脉定心安。
他,修公路,挖硼砂,历经艰险,吃尽千辛万苦,度过了一个个艰难岁月。
何绍三,作为国家首批援藏人员,除部队进藏时,十分艰难,胜似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一路艰辛之外,更艰难的是进藏至日喀则后,经历了一场场令常人难以忍受的恶劣气候条件。战友们大多数呕吐不止,头痛难忍。在安多县叫“杜佳里(藏语“鬼不到”)的地方,每年从11月至次年3月上旬,每天风力达十二级左右,真正是飞砂走石,天昏地暗。何绍三和他的战友们在这里修路、挖砂,先后有十多名战友先后牺牲,有两名战友被风砂埋没。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大家仅以梅干菜、黄豆维持生活,没有水喝,只能吃雪,一天下来人人蓬头垢面,而夜晚没有水洗,只能用雪擦擦了事,劳累得有时瘫在临时搭建的帐棚里动弹不得,只听得外面怒吼的狂风犹如野兽般地嚎叫。同时,一些叛乱分子不时袭击部队,得时时提防,准备战斗。就这样,边挖砂边修路、边平叛达三年时间。
1960年,何绍三被调至中尼公路任文书,1962年他又被调聂拉松路养护段任政治干事。何绍三以惊人的毅力,带领战友们和藏族同胞战胜一个个艰难险阻,身先士卒,用行动谱写了第一代援藏人之歌。1963年在中尼公路施工,从聂拉木到樟木遂道施工中,山洞口突然发生雪崩,数十万吨冻雪将洞口堵死,正在洞内施工的何绍三等十几名战友被埋在洞内,情况万分危急。险情发生后,惊动了日喀则地区和自治区领导,亲自到现场指挥抢险。可当时救援设备非常落后,进展十分缓慢,被困人员无法救出,何绍三等人被困长达七天时间,洞外的营救人员焦急万分,想尽一切办法,夜以继日施救。而何绍三作为政治干事,在地狱般的洞穴里带领战友们树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坚强决心,将剩余的有限干粮限制使用,不到万不得已不吃,他带头采取了让体弱的战友先吃,能坚持住的不吃的办法,以一把藏巴一把雪,以此延续生命,等待救援。就这样,十几个人紧紧搂在一起,抱成一团,坚持七天七夜,终于盼来了由“绝望”到“希望”的胜利。最终藏族同胞终于采用登高打洞输送营养通道的办法,从上面将营养通过绳索送到洞内,终于使何绍三等人转危为安。这七天七夜正是因为何绍三的临危不惧的抗争精神和合理决策,才保住大家的性命,事故没有牺牲一个同志。事后,每当谈及此事,何绍三等十几名战友,个个泣不成声,终身难忘。当年在地区交通系统召开的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当何绍三带领在洞内十几名战友们披红戴花出现。会场上,人们暴发出雷呜般的掌声,何绍三被授予“抢险救灾特别英雄”称号。
其实,对何绍三来说,遇到的险情绝非是这一次,在工作中,先后数十次遇到车祸、雪崩、狂风及叛乱分子的袭击,都一一挺了过来。刚进藏不久的一天,由于高原反映,头痛、胸闷难忍,他意识到自己可能挺不过去(因有战友在睡觉中不知不觉牺牲),何绍三连夜坚持用手电照明,写下遗书,交待后事。但每次都是战友和藏族同胞救了他的命。多年以后,每当忆及此事,他深有感触地对女儿、侄女和次仁琼达(他收养的藏族义女)说:“是藏族同胞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要用毕身的精力支援西藏……”
正是由于何绍三践行自己的人生诺言,直到退休他没有离开日喀则的主要原因。40年时间在日喀则地区工作,无怨无悔,而到80年代末,在日喀则地区首批援藏干部仅剩何绍三和郭德忠(建湖籍冈西人,已退休)两人。
他,曾到内地迎接过多批援藏干部,但赴京迎接孔繁森的往事,令他影响深刻,终身难忘
那是1979年,孔繁森作为山东省委选派的一批援藏干部进藏。何绍三当时作为日喀则地区纪委副书记,代表地委专程到北京迎接山东援藏干部。在首都机场,山东省有关领导将进藏的人员一一向何绍三作了介绍。在飞机上何绍三和孔繁森同座一起,当孔繁森得知从日喀则专程来迎接他的何绍三是江苏盐城人,两人谈话十分投机,一个是日喀则地区纪委副书记,一个是聊城市宣传部副部长,同是军人出生,孔繁森当时是首次援藏,迫不及待询问日喀则的情况,何绍三把日喀则的情况详详细细作了说明。同时,也讲了高原气候恶劣,条件十分艰苦,他要孔繁森思想上有所准备,当时孔繁森讲了一段非常感人的话,令何绍三无法忘却:“我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祖国这声神圣的土地,献给勤劳、勇敢、善良的西藏人民,我年纪轻,什么苦都能吃,到时还请您这位‘老乡’多帮忙(山东与江苏相连),更愿意到艰苦的地方锻炼自己……。”
同时,孔繁森也介绍了自己的家庭情况,80高龄的老母亲,爱人还有三个未成年的孩子都在聊城,爱人身体不算太好,全由他一人操持家务……
何绍三听了孔繁森落地有声的肺腑之言,顿时心头一热,非常感动,为眼前的这位年轻山东汉子感到无比自豪。
何绍三接着向孔繁森介绍了自己当初进藏的情景,谈了自己父亲已于60年代初去世,当时年迈的老母亲在老家江苏建湖,五年才能回家探望一次,母亲盼儿、思儿,几乎盼瞎了一双眼睛,也于1968年去世。由于路途遥远,母亲病故何绍三都未能见上最后一面,成了终身遗憾,但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谅老人家在九泉之下理解儿子为了援藏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他又告诉孔繁森当时修中尼公路遇险时,瞬间阴阳两隔的七天七夜。“我这条命是日喀则地区的藏族同胞救的,我决心用终身来报答他们,只要有一口气,决不离开日喀则半步,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听了何绍三的话,孔繁森也激动得半天未说一句话。只是两人眼睛里同时都热泪盈眶。当时,孔繁森是作为日喀则地区宣传部副部长选调的。后来自己主动要求到条件艰苦的海拔4700多米的岗巴县担任县委副书记,这与当时作为赴京迎接援藏干部的地委纪委副书记何绍三有关密不可分的关联。
孔繁森到岗巴县上任那天,临行前,特地来到何绍三办公室辞行。何绍三说:“我一定每年到岗巴去看你两次,有什么困难,只要我能办到的一定帮忙。”孔繁森非常感动,连声说:“我来日喀则也一定来看您。”何绍三果然没有失信,孔繁森在岗巴三年时间何绍三去了八趟。后来,孔繁森第二次援藏去了拉萨、阿里工作,何绍三又驱车数千里去看望孔繁森,而孔繁森每次都亲切地称何绍三为老领导,他为能有何绍三这样一位知己时刻惦记着他,感到荣幸。
1994年12月初,当何绍三得知孔繁林在外出途中发生车祸牺牲,何绍三惊呆了,整天以泪洗面,寡言少语,痛不绝声,好似失去了一位情同手足的兄弟,他和正患绝症在床的妻子季国秀说:“孔繁林三次援藏,心中时刻装着人民,工作中,他拣最艰苦的地方,几次将方便让给他人,困难留给自己,从岗巴到阿里,再到拉萨,每到一处都受到藏族同胞的热烈欢迎,每做一项工作都得到领导的充分肯定,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是援藏干部的骄傲……”而此时此刻,何绍三咳喘不止,患严重肺病,后来转移为肺癌。只是天天念叨:“繁森了不起,繁森了不起。”一连好多天卧床不起,犹如生了一场大病。
他,有一位与他风雨同舟的援藏妻子,当爱人患绝症离世,令他悲痛欲绝,顿时一件件往事呈现在眼前
从此,夫唱妇随,整整在西藏工作生活了37个春去秋来,直至季国秀停止呼吸。人说,季国秀的援藏人生,其实就是何绍三的人生续写。她直到病危时,才将工作移交,留下的只是一串串钥匙,直至病重期间,季国秀还用电话通知财务科请同事为她提前交完九七年全年党费。
几十年中,季国秀在何绍三的心目中是强大的精神支柱。他除生育了四个女儿之外,还收养了藏族女孩次仁琼达,通过她的培养,次仁琼达不仅懂得藏语,汉语,还会尼泊尔语。在他们的培养下,次仁琼达成了婷婷玉立、成绩非常优秀的藏族姑娘,如今次仁琼达还说:“没有何叔叔一家的关爱,就没有我的今天。”1984年何绍三的家庭被评为“全国五好家庭”。自己在单位还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廉政模范、贤内助等称号。特别是何绍三担任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之后,更体会到“患难夫妻”的真谛。何绍三常常为能有这样一个温馨的家庭和一位贤妻良母感到无比自豪与骄傲。他说:“是爱人季国秀鼓起了我决心终身援藏的勇气。”后来,季国秀去世,何绍三带着与妻子37年的情感,撰写整理了数千字的回忆录,以告慰亡灵。
他,用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谱写对藏族同胞和故乡亲人的人间挚爱
无私情可贵,奉献价更高。在何绍三40年的援藏生涯中,他时刻以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来对待工作、对待事业、对待人生。一生无怨无悔。他在日喀则受到他帮助的人不计其数,谁经济有了困难,他总是解囊相助,一次一位藏族同事家里孩子生重病,经济十分困难,何绍三将自己刚拿到手的工资全部给了这位同胞,第二天,他又到财务科借钱,会计感到奇怪,何主任昨天刚拿的工资,今天怎么又借钱?还有一次,他得知一位援藏干部家里发生火灾,急等钱用,他一出手就拿了500元(当时月工资仅800元)支持这位同事,其实人们哪里知道,何绍三家里6个孩子及老家有关亲属,仅靠他和爱人的工资维持,经济十分困难,经常是借钱维持家庭开支,自己平素从不乱花一分钱。像这样的例子不甚枚举。在工作中,何绍三同样是热心助人。在日喀则地区交通局工作期间,一直以传帮带的方式培养出很多藏族干部。其中,有一位叫普布的藏族干部,仅通过夜校认识几十个汉字,连一个简单的公文都无法起草。何绍三在十分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热情帮助他,真正是手把手地教,通过近二年时间的帮助,普布汉语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不仅会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而且汉文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公文、报告、报道稿均写得很好,后来,成为日喀则交通系统有名的汉文秘书,还走上了领导岗位。如今普布对何绍三的帮助仍记忆犹新。何绍三在政治处工作期间,谁家有了难事或遭了灾,人们总是找他解决。对人们的实际困难他总是竭尽全力,想方设法满足人们的要求。一次一位藏族同胞遭车祸死亡,何绍三除了亲自登门安抚之外,还发动大家捐款、捐物,把自己家里的被褥亲自送给这位家属,在他的带动下,当时全系统上下同献爱心,使亡者家属受到极大安慰。年逾古稀的老阿玛拉住何绍三的手连喊:“毛主席万岁!”后来何绍三又多次登门安慰这位老人,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他把一片赤诚献给了雪域高原,献给了藏族同胞。
雪域照丹心,忠魂归故里。2011年10月22日,何绍三因患癌症,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宁江医院逝世,享年74岁。10月24日,西藏日喀则地委驻城都办事处,日喀则都江堰退休基地党支部及生前友好和亲属不远万里来向何绍三遗体告别,行署负责同志高度总结和评价了何绍三光明磊落、无私奉献、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 上一篇文章: 刘少奇与庆丰农民马玉甫的情谊
- 下一篇文章: 御前侍卫祁以德(金之愚 李世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