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能人彭大江(吴长芳)
在美丽的串场河畔,有一位刚满50岁的普通农民,默默无闻养鸡炕孵二十多载,不但自己富了,而且带动周边500多户农民发展养鸡业,走上致富路。他就是江苏省劳动模范、盐城市人大代表和“双带”先进个人、县家禽养殖科技示范户、优秀共产党员和连续三届县党代表——彭大江。
1976年,彭大江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1983年农村开始包产到户,他受在上海禽蛋公司工作的父亲影响,开始养鸡。家西面的集体农场,地势很高,比较偏僻,原为生产队猪场,彭大江花了500元买了下来,自己画图纸,做瓦工,建成两幢简易鸡舍。从炕坊赊了2000只苗鸡,一个小有规模的养鸡场就这样建成了。此后几年,他用自家责任田和鸡场周边田主调了4亩地。1989年,镇政府大力鼓励养鸡,又奖给他2亩地,鸡场面积一步一步地扩大。
当时国家经济不发达,农副产品的价格相当低,彭大江养鸡几年都没有赚到钱。有一次,鸡场突然发生疫情,眼看着活蹦活跳的正在生蛋的鸡一只只地倒下去,损失惨重。彭大江没有气馁,专门去了盐城、南京、北京等地学习养鸡技术,请教许多专家教授。多年来,他从不间断外出学习,为此每年花费上万元。经过多年的打拼,对成功养鸡摸索出一套经验。2002年,他从饲养普通蛋鸡转为种鸡,专门去了北京裕口、上海华生等种禽场购回优质种鸡。又投资80万元,对鸡场进行整修改造,新建了一幢600多平方米现代化鸡舍,整个鸡场的存栏数达到3万只。养鸡转型使他年收入在原来的基础上净增两成以上。
2005年彭大江开始搞炕坊,完全实行自养自炕自销。新扩了3亩地,只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建成了两幢约1000平方米的新厂房,共购置了14台电孵箱,一年四季不停炕,年炕孵能力达到500万只。他炕的苗鸡质量高,销售价格低,生意十分红火,远销淮安、连云港等地。他还办起了兽医门诊和饲料门市部。每天都是门庭若市,他来你往。他很细心,用什么药,什么时间防疫,都一一写在纸上,还经常到养殖户家中去察看指导。
2004年6月,彭大江成立大江养鸡合作社,自任社长。他和镇农经中心同志,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办了批准手续,建立了一整套的规章制度。他对自己订了三项制度:一是不拿社员一分钱服务费,二是不接受社员的吃请,三是贫困户养鸡免费提供苗鸡。合作社定期组织学习培训,发放科技资料。社员的鸡蛋、鸡种由他统销,未拿过一分钱回扣。短短的几年时间,他的合作社社员扩到500户,成为全市入社会员最多、社员实惠最多、运作最规范的养鸡合作社。
多年来,在彭大江的带领下,贫困户成为养鸡大户的有30多人,该镇有160多户因为养鸡而脱贫致富,东冈村已形成养鸡专业村,原草堰口镇也成了养鸡大镇。堰东村1组村民曹家道,原来家庭经济十分拮据,现在养鸡1万多只。沙墩村臧佩东原来养几百只鸡,现在规模已扩至3万多只。有时有的养殖户暂时资金紧张,他及时欠给他们饲料和兽药,保证了蛋鸡的正常饲养。
致富后的彭大江非常热爱公益事业。村里修桥、建路,他带头捐资,最多一次捐了7000元。生产队建泵房,他一个人就承担3000元。汶川大地震,他得知信息后,第二天一早就将1500元的捐助款送到镇政府转交给灾区。连续10多年,他都买些礼物送给五保老人过春节。对特困学生捐资,每年都在2000元以上。彭大江常说的一句话是,我自身富不是真正的富,只有大家富了,才叫真的富。
转自《建湖日报》2011年7月7日
- 上一篇文章: 义务修桥的“老愚公”(陈远忠)
- 下一篇文章: 洪娟:全心投入创塑“金牌服务”(陶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