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文明楷模 > 正文

史家笔墨 赤子情怀 ——王春瑜印象(作者五柳,转引自天涯社区)

发布日期:2011/10/17 16:50:08  阅读:2016  【字体:
 

  
  
  
  王春瑜的杂文,沉郁,厚重,他以史家笔墨,抒写赤子情怀,字里行间,自省省人,自警警世,读罢,常令人击节赞叹,抚案长思。


  他的《“万岁”考》、《语录考》、《“株连九族”考》、《烧书考》、《吹牛考》、《起哄考》、《乌纱帽考》、《“发财”考》等,不读内容,单凭这标题,便会令人神情肃穆屏气静心,也会令人的思维触角,随着那个“考”字,伸进历史的深处,将些零零碎碎、习焉不察的东西串起来,一边咀嚼,一边审视。咀嚼的虽是陈年旧事,而所审视的,则是沉重的现实。


  因为他是治史的,所以在他的笔下,才有了诸多考据。


  据我所知,考据一学,发轫颇久,唐宋元明逶迤而下,硕果累出,但到了乾嘉年间,奇峰兀起,蔚成一时之盛。然而,这却是史家的悲哀。乾嘉年间,冤狱遍野,因文沽祸者层出不穷,士子们为了全身活命,便不得不将眼界一缩再缩,而最终缩至故纸堆里,权且以考据度日。不过,王春瑜的考据,却是直面现实,直关世道人心的。


  王春瑜称:身为文人,定要关心政治,关心时事,倘若文人没有政治感、使命感,没有民族忧患意识,其文字必定没有生命力。


  委实如此。所以在读王春瑜时,总能感受到他那拳拳赤子之情,甚至令人下意识地想起艾青的那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满噙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王春瑜的一生,命运多舛。自幼家贫,放牛出身。靠着父兄的汗水,才勉强步入校门。而他读研时,则赖女友资助。令人唏嘘的是,在“文革”期间,王春瑜因言获罪,被打成“现行反革命”,身陷囹圄几近七载。其女友,即他的妻子过校元女士,一位年轻的物理学者,却受他牵连而死于非命。


  明清时有句俗语:从死地走一回,胜学道三十年。血的教训启示他,也启示世人,必须荡涤专制,必须健全法制,必须启迪民智,使灾难的历史不至重演。


  为此,王春瑜选择了杂文——这种最便利最快捷的文学样式,来诉说自己的所思所悟,来展示自己的史家心得。


  许是这等缘故,读着他的某些文章,总感觉那是从苦难中打捞出来的,或是在血与火中淬炼过的,读的人满口苦涩,或读的人悚然心惊。


  当然,写杂文只是王春瑜的副业,他的主业是明史研究。那天在网上闲逛,无意间看到《国家图书馆收藏王春瑜著作一览》,计有三十来部。主要有《历史学概论》、《明代宦官与经济史料初探》、《明朝宦官》(以上合著),《“土地庙”随笔》、《续封神》、《牛屋杂俎》、《老牛堂札记》、《老牛堂随笔》、《喘息的年轮》、《漂泊古今天地间》、《铁线草》、《新世说》、《明朝酒文化》、《明清史散论》、《交谊志》等近二百万字。他主编的《中国反贪史》上、下册90万字,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


  近些年我在编《杂文月刊选刊版》,我们的“名家小辑”栏目,曾选过王春瑜的文章。我与王春瑜也偶有书信往来。王春瑜曾称他的文章,对史料的搜集、诠释,远非尽善尽美,但重要的是,写出了自己心里的话,写出了今人迫切想了解的古代知识,写出了一些史学家想说又不敢说的话。就此而论,王春瑜自豪地说:我没有在史学界白活,也没有对不起中国古代史这个饭碗。


  我喜欢王春瑜的文字。感觉他的文字,无论长短,皆为心血之痕,从不掺水。也喜欢王春瑜的为人,据知情者说,王春瑜在现实生活中,从未头插风向标,曲学阿世。王春瑜自己曾在一篇文章里写道:深知良心不能论斤两,否则有何资格评说古人。


  记得前段时间,我与王春瑜闲谈时说:我常读《文汇读书周报》,很喜欢一个叫金生叹的人写的文章,虽然短小,却是上品,俏皮而不油滑,意近却是旨远,直薄所指而含蓄蕴藉,切中肯綮而要言不烦……


  没想到王春瑜回信说:那个金生叹,就是我呀。
  
  
  
  
  王春瑜简历
  
  王春瑜是江苏省建湖县人,1937年生于苏州。196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1963年毕业于该校研究生班元明清史专业,在上海师范大学任助教、讲师。1979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工作。1983年晋升副研究员,1988年晋升研究员。曾任明史研究室副主任,现任《明史论丛》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主要研究明代政治史,社会生活史,并研究清初及其它王朝商业经营史、政治史、文化史。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