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才:从水乡之子到“三线”骄子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特别是备战需要,按照毛主席“大打”、“早打”的战略构想,党中央发出了“集中力量,争取时间,建设三线”的战略决策,开始了中国长达20年、有数百万人参加的“三线”建设工作。出生在建湖高作水乡农民家庭的王春才就是这数百万“三线”建设大军中的一员。从此,王春才将毕身精力全部献给了“三线”事业,谱写了一曲瑰丽的人生“三线”之歌。
那是1955年8月1日,年仅20岁的王春才和180名扬州华东第二工业学校的同学一起,怀揣梦想,响应号召,服从国家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大西南去。那天,他们从扬州出发到镇江乘长江大轮逆流而上,奔向祖国的大西南。第一次远离亲人、远离故乡,第一次看到浩瀚汹涌的长江波涛,使王春才等热血青年心情无比激动。
王春才是180名去西部学生中的“领头羊”。临行前老师将180人交给了王春才和另一名同学,发给他们4000元钱,作为180名同学的交通、住宿、吃饭的全部费用,王春才深感责任重大,为了这钱,他们两个人轮流值班睡觉。
就这样,王春才和同学们乘船搭车,经过十七个日日夜夜,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成都,大家分头到各自的单位报到,王春才被分在784厂(军工厂)筹建处,其时条件异常艰苦,但他始终牢记学校领导的临行嘱托,艰苦奋斗,一门心思为国防建设作贡献。至1958年11月,经过大家整整三个年头的廛战,终于建成了784厂。
人说,“三线”人,献了青春献子孙,而王春才是献了自己带爱人,这是他对“三线”奉献的真实写照。1958年9月,王春才经个人申请组织批准,原在故乡高作区机关任妇联主任的未婚妻吕婺常亦被调至784厂工作,对此夫妇俩十分感动。就这样,夫唱妇和。几十年间,吕婺常在军工企业一直干到1989年退休,年年被评为先进。然而,她的退休工资却只有200元不到,较机关少了一倍还多,但他们无怨无悔。
大“三线”地区系从战略角度对地理区位的划分,是相对于当时沿海一线和中部二线而言的。王春才从20岁投身大西南建设开始,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他将自己的青春无私献给了“三线”事业。如今寻觅自己的人生轨迹,不少往事仍历历在目:
初到大“三线”时,新中国正在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第四机械工业部将苏联援助的四个工厂定点在成都东郊。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人才奇缺,王春才这一批青年人成为建厂骨干。1956年初,厂领导将他从基建科抽出担任苏联专家格·阿索特尼柯夫的助手,王春才跟随这位教授级建筑学专家学习了三年技术,建立了深厚友谊。1958年,这位专家因中苏关系破裂,奉召回国。半年后,王春才编写出版了实用价值很高的《格·阿索特尼柯夫专家建议汇编》一书,被部领导分发下属单位作为学习教材,得益于此,他后来升任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均免于考试。
“无论物质条件有多艰苦,大家都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的“三线”精神,是王春才最为深刻的记忆。1966年2月,他和西南局国防工办领导和四机部一位副部长在四川广和081基地建设现场蹲点,住在席棚席相同,为避风沙,头蒙在被窝里睡觉没有一人叫苦。1972年,他和有关领导一起到789厂检查工作,被上有虱子,晚上在招待所脱光衣服睡觉;白天和工人一道排队凭饭票买饭菜,大家没有一句怨言。最使他难忘的是他六次遭车祸,每次都因抢救及时,大难不死,而每次家人知道后总是如晴天霹雳。
大“三线”的工作条件很差,但他对那段岁月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和谐的工作环境至今仍依恋不舍。王春才对工作不畏困难,极端负责。也正是凭着对“三线”建设的执著精神,赢得了上级领导的高度信赖,将他从一名办事员最终提升为国家计委三线办的“当家人”,先后担任科长、处长、国务院“三线”调改办二局局长、国家计委三线调改办主任。王春才对工作是真情投入,待同志同样是满腔亦诚,平时无论工作多忙,对职工和下属的困难总是特别关心,这在大西南如今仍有口皆碑。
王春才从政时勤于学习,倾情工作,堪称政坛俊杰;而退休后只争朝夕,笔耕不辍,特别是为彭德怀元帅“补碑”的事被人们传为佳话。
“庐山会议”受到错误批判的彭德怀闲居6年后再度出山,于 1965年11月30日抵达成都,担任西南“三线”建委第三副主任,虽然在“三线”只工作了短短一年多时间(“文革”开始又被揪回北京批斗),可他始终以国事为重,以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走了几十个县市、几十个“三线”工地,解决了不少问题。由于工作关系,王春才在这段时间能经常接触到彭总,也深深地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并暗暗发誓,一定要用笔墨再现彭总在“三线”的晚年岁月。为此,王春才行程数万里,采访了近百位知情者,在积累素材20年后,于1986年10月启笔撰写长篇报告文学《彭德怀在三线》一书,同年完稿。此书以生动朴实的文字记述了彭德怀忍辱负重、在大西南任职期间工作与生活的情景;1987年元旦起,首先在《军工导报》连载,1988年8月,由四川省社科院出版社出版,1998年,女作家袁郁在《中国军工报》发表文章,称他是“为彭德怀补碑的人”。
他不仅为彭总补碑写出了传世佳作,还为大三线讴歌颂德。
1993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主编的《中国大三线报告文学丛书》:《中国圣火》、《蘑菇云作证》、《金色浮雕》、《穿越大裂谷》四册,160万字。丛书出版时江泽民总书记题了词,陈荒煤作了序。
这些,既使他一举成了文坛英才,先后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报告文学协会会员、四川省报告文学副会长;又是他退而不休在文学创作领域所获骄人业绩的充分展示。
转自《高作神韵》
- 上一篇文章: 育好每一棵“幼苗”
- 下一篇文章: 嵇绍兵:铁骨柔情的检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