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乔冠华研究 > 正文

《才情人生乔冠华》辗转沪港(5)(罗银胜)

发布日期:2013/12/14 21:41:44  阅读:2549  【字体:
 

 

    对中共理论家们在香港对胡风发起的围攻,所引发的极大震憾是可以想见的。被批判者的反应自不待言,就是中共党内的反响也是强烈的:据胡风回忆说,冯雪峰看了刊登批 判胡风文章的《大众文艺丛刊》第二辑以后,曾气愤地说:“难道又要重演创造社的故伎? 我们在内地的人怎么做事?”上海文委的负责人蒋天佐也表示不满,同为中共香港局负责人 的潘汉年则对胡风说,他个人并不赞成那样发表文章。    

          

    面对来自香港的指责,胡风当然是十分痛苦的。他想:“抗战八年来我一直跟共产党走,编刊物得罪了一些人,那我是感觉得到的,但怎么能在这个时候来对我进行批判?”

 

    胡风欲加回应,但是胡风的好友(后来是笔者在复旦大学的老师)贾植芳先生劝告胡风应沉着冷静,因为在贾植芳看来,“在这个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前夕,对香港那些党员同志的批判要冷静对待,不可感情用事,否则容易被人扣大帽子,因为香港那些党内朋友的批评文章火药味很浓,不是个别人的作为”。    

      

    但是这样的忠告,终究未能阻住胡风对真理的追求。1948年6月,他撰写了反批评的文章《论现实主义的路》。他很天真,认为“理之外,别无所争”。殊不知,这场论战并非艺术之争,而完全是政治上的纷争。显然,胡风身处国统区的上海,怎么会料到这场突发性的批 评的真正来历呢?    

 

    1948年末的上海风声鹤唳,国民党当局疯狂迫害进步文化人,胡风也被列入黑名单。为了胡风的安全,上海地下党组织派蒋天佐正式通知,让他避居香港。12月9日,胡风由著名演员 金山送行,登上了开往香港的轮船。    

 

    13日拂晓时分,胡风抵达香港。他经直前往乔冠华所住的英皇道炮台山对门的一幢公寓,他打了打门铃,是周而复开的门。胡风在那里住了几天,然后由周而复找到一家小旅馆住下。     

 

    胡风并没有因为乔冠华写了批评他的文章就影响到和他的友谊,他希望与乔冠华见面谈谈。 大约过了三四天以后,由周而复出面邀请胡风到他们那里吃晚饭,作为欢迎他来港的友谊聚会。参加者有乔 冠华夫妇、邵荃麟夫妇、胡绳夫妇、冯乃超夫妇等。大家见面谈得很热闹。    

 

    席间,冯乃超特地把一本岛田政雄写的书拿给胡风看,因为那上面有对郭沫若和胡风的访问记。龚澎也乘此机会请胡风介绍推荐可供外国进步读者看的作品给她,便于在《中国文摘》 上刊登。    

 

    吃完晚饭,大家又开始交谈,乔冠华为主,谈了好多问题,通过交流,沟通了思想,对一些分歧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澄清。对这次谈话,事隔多年,胡风仍有印象。他说:“好像 是他先问我对他的文章的意见,我当即说,我写了文章,你们可能知道了(他们当然知道), 例如,你引用的黑格尔的一个理论,我花了一些力气才搞清楚了是怎么一回事。他听了有一 点惊愕的表情。事实上,他对那个论点并没有懂,我说弄清楚了当然是反驳了他,也就等于 把他的中心根据推翻了,对他的全部意见都否定了。    

 

    他还说,问题是不简单,杨晦(1899-1983),剧作家,文学理论家。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长期从 事创作、翻译和教学工作,并曾与郭沫若一起为《文汇报》编《新文艺》周刊。后去香港。建国后 长期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和系主任。到香港告诉他,学生们相信他们的并不是 多数。那时,我的反批评还没有发表,杨晦说的‘并不是多数’,不过是‘很少’的客气话而已 ……”    

 

    胡风的这段忆述,其实是在狱中被指令写的交代材料, 在当时的“语境”下,有些话可能说得言过其实,不过不能因此否认它的史料价值。从这里至少可以看出,从那时起,乔冠华与胡风已存在了隔阂,而这种认识的分歧,于这对已有多年 友谊的朋友来说,不免使人感到惋惜与遗憾。    

 

    那天聚餐谈话完毕,乔冠华依然十分客气,夜深时,仍然一个人送胡风回去,他一直送到了马路中间,俟胡风上电车才离去。在路上,乔冠华向胡风介绍了他在北平军调部时,曾去延安一次,透露了在与胡乔木散步谈天时,胡乔木对周扬的工作不满,希望文艺上能打开一个新的局面。胡风听了乔冠华的这番话,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似乎“对我的批评是为了把我的 问题解决了,大家一同努力把文艺运动推进,完全是好意”。    

 

    大概又过两三天,周而复去胡风临时借住的一家小旅馆,接他回到了乔冠华他们所 住的公寓去住了。    

 

    潘汉年过来拜访了胡风,事先可能与乔冠华商量过,他竭力安抚胡风,希望振作起 来。    

 

    胡风没有主动去找乔冠华,而乔冠华来看胡风,与他闲谈叙旧。胡风“模糊地记得他来过两次,一次谈到我过广州时的两句诗‘两代英雄流血地,熙熙攘攘了无痕’(‘两代英雄’指‘黄花岗’和‘广暴’),只有这两句没有续成。我写下夹在桌子上的书里,我不在时他来看到了。一次谈到从美国回来的心理学者曹日昌。我不谈文艺理论问题,他当然只有放开了 。”    

        

    胡、乔两人此时还是有点隔膜的。    

 

    胡风在香港逗留时间不长。离香港前一天,新华社的元旦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发表了。当天晚上,乔冠华来看他,为他送行。两人交谈中,提到献词时,乔冠华说,一定是小胡( 指胡乔木)写的。胡风对中央负责人了解不多,自然以为乔冠华的猜测是有根据的。  

  

    握手告别时,胡风对乔冠华说,“以后大概见面的机会少了……”乔冠华似乎皱一下眉 头,立即做出一个不以为然的抱歉的表情,意思是,革命胜利了,何至于连朋友都不见面呢?胡风的本意却是说,革命胜利后,乔的工作一定会更忙,两人工作不同,地位悬殊,当然不容易见面了。而乔冠华将胡风的话误解为,两人发生了争论,他不想再见到胡风了,所以才会流 露出这样的表情。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各界发布了二十三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号召巩固和扩大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为着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团结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没有反动 分子参加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中国共产党的“五一号召”,当即受到了得到了民革、民盟和其他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海外华侨、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    

    其时居留在香港的各民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约有三四百人,他们都将离港进入解放区。根据中央的指示,在香港的中共负责人方方、章汉夫、潘汉夫、连贯、夏衍和乔冠华等,经过仔细研究,为了不引起人注意,决定采取分批护送,并派熟悉旅途情况的同志随船护送。    

    乔冠华参加了民主人士离港北上的许多筹划工作,沈钧儒、谭平山、蔡廷锴、章伯钧、郭沫若、马叙伦、许广平、陈其尤、李济深、茅盾、朱蕴山、章乃器、陈叔通、叶圣陶、马寅初 、沈体兰、傅彬然、刘尊棋、宋云彬、柳亚子、徐铸成、赵超构、郑振铎、包达三 

、王芸生、曹禺、黄炎培、盛丕华等众多人士,都安全抵达解放区。    

    这时,后来成为乔冠华岳父的著名民主人士章士钊也在香港。他是1949年在北平参加国共谈判,因南京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致使和谈破裂后,对国民党完全失望,决定不回南京,而去香港的。章士钊在香港住了一小段时间,在第一届全国政协开会前,于当年8月启程离港。    

 

    和章士钊一起回北京的那批民主人士,正是由乔冠华带队的。章士钊经历丰富,见多识广,对年轻有为的乔冠华评价很高,认为他很有才华;乔冠华也很尊重年高德昭的章士钊。    

 

    他们是搭乘苏联船只取道青岛、大连,转赴北京的。踏上轮船,大家心情十分激动 --目的地是即将建国的新生的社会主义祖国。    

          

 

    船上满载着浪漫的观乐气氛,彼此有一种共同的感觉:我们正迈向光明的时代,即将投身无 限美好的新中国。    

 

    启程那天,日丽天和,风平浪静,黄昏时大家不约而集,在甲板上欣赏那金碧辉煌的满天霞光,浩淼无边的旷阔海景,谈笑风生。晚上还在船厅里举行了联欢会。旅途中,大家的情绪 都很亢奋,乔冠华的话特别多,而人们也很愿意倾听他的高谈阔论。    

 

    登陆后,乔冠华一行直奔北平。那时神州大陆经过多年的漫天战火,满目疮痍,他们一路乘敞篷车,住骡马店,坐战巍巍气咻咻破旧火车,时走时停,不断给南下的兵车让路。然而, 他们一直是快乐和兴奋的,因为大家是行进在解放了的大地上。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