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障东传
刘障东(1888~1966),原名世林(一作士林,此据《盐城市志》、刘韫芳《回忆我的父亲刘障东》),世居盐城县14区新兴场(今属亭湖区),先后在上冈、草堰口一带任教职多年。
刘障东幼年丧父,母教甚严,家境清贫,但聪慧好学,13岁应县童子试,名列第一。17岁赴苏州求学,后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博览群书,对哲学、伦理学、经济学等均有涉猎,并经常与梁启超书信往来,交流学术思想。民国初,刘障东考入江苏省第一师范学堂(一作南京师范学堂,此据陈道虎《忆先岳刘障东先生》),操行学业冠于全校。曾带头指责某营官燕游妓院,双方发生冲突而形成学潮。营官被撤职查处,而刘障东亦因“带头闹事”被校方除名。刘障东返乡后,在刘氏宗祠开馆收徒,以笔耕与教书为业。他多次上书盐城地方当事者,建议抽出新兴场文庙部分地产作为地方办学基金,虽历经挫折,但毫不气馁,终获成功。新兴小学成立,而刘障东仍在草堰口小学任教,决不在该校任职,亦从不过问该校事务。
民国5年(1916),张謇的大纲盐垦公司与上冈宋姓盐商勾结,以“盐亭商办,滩归国有”为借口,以100万元(《盐城市志》记为5万元,此据张兆言《北七灶、四移煎灶民斗争史略》)的低价将新兴场北七灶(地当今射阳县新坍、陈洋、海河、兴桥等镇)灶民所拥有的2400多顷土地购为己有。此举引发灶民强烈反抗,并诉至官府。由于盐商早已贿通官员,官司拖延不决。刘障东与吴彝白(吴鸿璧)、沈云瑞(清末秀才,沈唐灶人)等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刘障东在灶农家中发现清道光和咸丰年间灶民向盐务衙门缴纳灶地地课的回执,同时,在扬州齐姓盐商总管家中查找到清乾隆年间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字雅雨,山东德州人,进士)报户部“议可”的“商亭灶赎”提案的版印文书及有关北七灶“商灶之争”的档案多件,遂一面积极准备以“地为灶有”的原始证件上诉,一面鼓励灶民组织团练阻止大纲公司兵马入境,并在上冈北坝召开穷人会,表示反抗决心。其间,刘障东两次亲往南通面请张状元,皆遭其威逼利诱。刘障东没有丝毫动摇,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障东”,表示一定要保障东海边北七灶、四移煎灶民的合法权益。大纲公司获悉后,买通缉私营兵配合公司盐警武装强迫灶民交产,终至酿成“九人十一命”(内孕妇二人)的惨案。惨案发生后,刘障东更是怒不可遏,斥责公司“休谓国人皆可杀”,并着重声明“此头应为灶民悬”,破釜沉舟干到底。他将所搜集的有关证据和资料,编成6万多字的《淮南新兴场北七灶商灶剧争之索隐》(索隐一作索引,此据《续修盐城县志》)一书,广为散发,使历史争端及其来龙去脉等大白于社会,赢得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在刘障东等人的奔走努力下,争讼数年,江苏高等审检厅终于作出滩地“六成归灶民”的判决,使3800多户灶民获得14万亩的滩地。在丈量分配土地时,灶民们欲赠给刘障东1200亩滩地,他婉言谢绝,建议灶民将这部分滩田献为学产和盐城贫儿教养院。其后,各灶均划出学地,先后办起崇雅初等小学10所,并设立作为中心小学的崇雅高等小学。学校办成后,灶民众议在高小设“刘公祠”,经刘障东力劝,改为卢公祠,以纪念卢见曾。灶民们为感激刘障东,多以檀香木或樟木刻成长生禄位牌,两旁书以“晨昏齐叩首,早晚满炉香”、“七灶有志士,一世不忘恩”的对联。民国13年(1924)9月,刘障东母亲80大寿,灶民赠以“孟机欧荻”之匾,彰表其母教子有方,亦以刘障东比之于孟子与欧阳修。民国17年(1928),刘障东40岁,灶民赠一匾悬于新兴场刘氏宗祠,书曰“功媲郑侨”(一作功比郑侨),喻其功可与春秋时郑国著名国相子产相媲美。
民国19年(1930),马玉仁散兵白日为兵,黑夜为匪,人称“闹马党”,其时灶民所办崇雅小学及卢公祠均毁于马党之手。刘障东率众与马玉仁打官司迫其赔偿6000元,灶民得以重建新卢公祠和新校舍。
芦沟桥事变后,刘障东在当地积极宣传抗日,盐城各地相继沦陷后,他在家乡办起失学青年实习班,一方面教学,一方面宣传抗日救亡的思想。1940年盐城民主建政,刘障东以开明知识分子身份,协助民运队宣传抗日,为他们秘密收藏文件,并亲自打掩护,帮助地方干部推行新政,积极支持抗日锄奸。1941年秋日寇扫荡期间,4区区委书记戴星明在新兴场召开干部会,日伪得到汉奸报信前来偷袭。刘障东发现鬼子从他家(位于盐城与新兴场之间的袁家灶)附近经过,遂派其二儿子刘宋瑜跑步抢先报告敌情,使干部们全部安全撤离,避免一场大祸(戴星明《民运总队训练班和民运工作》)。上冈、新兴场为日伪占领期间,其内弟不幸被捕,敌人逼其出任伪职,刘障东致函称:“古之人鼎镬在前,刀锯列后,而正气不为之馁,可法也!余今年迈,艰于握管,笔伐之劳后无代者,自不能不有憾于汝曹也!”终使其坚守名节,决死不任伪职。他题赠友人蔡赤野的诗中说:“帝秦宁蹈海,救宋已登城。蔡琰怀悲愤,闻风欲起兴。”教育友人保全民族气节。
1948年,刘障东举家迁往上海,后在华实中学和灵芝中学两校同时代课,不久因病休养。解放后,刘障东赋闲在家。1957年,江苏省文史研究馆聘其为馆员,1958年转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1966年8月6日,病逝于上海。
录自《民族英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