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柱将军(李世安)
抗日战争时期,出了一位盐城籍的“断头将军”,他就是坚持敌后游击战、为国捐躯的抗日英雄陈中柱。
陈中柱,幼名为让,字退之。1906年农历九月初三日生于盐城县草埝乡埝东村(今建湖县草堰口镇堰东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幼年丧父,兄弟五人(中柱行二),由寡母带领,靠耕种几亩薄地为生。9岁开始入学读书,因家境贫困,勉强读完初中即辍学。
1925年,盐城一带发生旱荒,陈中柱携四弟赴上海谋生。时值北伐之际,风云激荡,陈中柱开始受到新思想的影响。1927年春北伐军渡江前夕,他弃职回乡,策划响应。当北伐军抵达盐阜后,即参与筹建国民党草埝区党部和乡农会,准备与地方上的土豪劣绅进行斗争。不久,大革命失败,旋入江苏省警官学校学习。1928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后任南京中央大学军事教官,后去北宁铁路、津浦铁路工作。
抗战爆发后,陆中柱主动请缨:“际此军事紧急,国家民族存亡之秋,身为军校毕业学生,决不后退,请留前方,组织津浦沿线青年,从事游击战争。”于是,奉命组建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战区特种工作团第三团(简称特工三团),被委任少将团长,负责第五战区之军事谍报及敌后交通破坏等任务,先后与日军作战数十次,成为当时第五战区最富机动性之游击武装。台儿庄战役时,他率部潜至敌后,利用本部官兵对该处地形熟悉,与群众血肉相连的有利条件,打击汉奸走狗,破坏敌人通讯军运,为我主力全面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他为鲁南大洞山之役,血战终日,毙敌数百。皖北灵璧青冢湖之役,尽覆来犯之敌军,获械甚多。苏北宿迁戚圩之役,以寡敌众,巷战竟日,杀得日寇喊爹叫娘。在我主力部队撤离徐州后,他带领特工三团仍活跃在徐州以东一带,坚持与敌人游击战争。
1939年,特工三团受命改编为鲁苏皖边区游击第四纵队,陈中柱任少将司令,部队奉调苏北,游击于长江北岸,与日军“南部”对峙。陈中柱在兼任防区江都县长时,为鼓舞和动员广大爱国青年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先后创办了新苏中学、前锋剧团、《战地新闻报》等文化宣传团体,聚集敌后抗战力量逾五万之众。
陈中柱虽身处国民党军界,但对共产党的认识、感情逐渐转变,进而愿和共产党合作共事。1940的初,陈中柱听说他幼年的同乡学友、中共地下党员赵敬之被顽军韩德勤部逮捕,关押在东台顽省保安处,即将杀害时,他立即派三弟步平、五弟勋武和一个团长,星夜赶到韩的驻地力保,将其营救出狱,并接到自己住处医疗休养,后安全送离。
是年6月,东进抗日的新四军驻在郭村休整时,担任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的李明扬曾和陈毅司令员举行谈判,双方达成团结抗日、一致对外的协议。陈中柱参加了这次谈判,他对陈毅司令员的远见卓识、大将风度很为敬佩。对共产党的共同抗日主张,也极为赞成。此时陈中柱得知驻刁家铺的新四军给养短缺,使命副官送去一批生活用品和弹药,以表友好合作之诚意。不久,新四军撤出郭村,挺进黄桥,陈中柱奉命率部移防江都塘头。后来,在韩德勤调兵攻打黄桥时,陈中柱信守同新四军达成的中立协议,顶住韩德勤的压力,始终按兵不动,这就间接支持了新四军夺取黄桥,赢得战役胜利。
1941年2月,鲁苏皖边区游击副总指挥李长江判国投敌的前一天,召集各个纵队司令到泰州城里西山寺开紧急会议,强迫各纵队司令跟他投敌,并要在菩萨面前发誓。会一散,陈中柱即秘密走出泰州城,率领部队到东、兴、泰三角地带打游击,坚持抗战。李长江发现不见陈中柱部队,动员降军会同日军追击,而追击部队中的一团,不甘附敌,适时反正,倒为第四纵队增加了一支抗战力量。
日寇见武力未能屈服陈中柱,乃委以军长、总司令等职,图以利诱,陈中柱则以“大丈夫头可断,血可流,而志不可屈”,昭告汉奸。时值“皖南事变”刚刚发生,反共逆流甚为猖獗之际,陈中柱能诚心与共产党合作,一致抗日,实属难能可贵。
1941年夏,日军发动对苏中苏北大扫荡。
陈中柱夫人王志芳,闻讯陈中柱遇难,强忍悲痛,深入虎穴,从日寇手中追回丈夫首级。深夜,她在灯下将丈夫的头颅抱在怀里,一点一滴擦拭干净,用针线将头颅与其体缝合,使得将军得以全身入殓,安葬于泰州西门外西仓桥下。
抗战胜利后,陈中柱被国民党政府追授为中将,在台湾台北市忠烈祠中,有陈中柱的牌位和事迹展览。新近出版的《国民党抗日殉国将领传》中,陈中柱将军是其中的立传人物之一。
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向烈士家属颁发了烈士证书,追认陈中柱为革命烈士。芦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里,亦有陈中柱的名字。1988年秋,在盐城市和泰州市有关方面的协助下,陈中柱的遗骨由泰州迁葬于盐城烈士公园,建湖县人民政府为他树了墓碑。“断头将军”、国共两党皆追认的烈士,终于魂归故里。在2009年建国60周年大庆时,陈中柱入选“5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江苏英雄模范人物”。陈中柱的名字,将永远载入史册。
- 上一篇文章: 穿旗袍的文艺女战士(彭淑玲)
- 下一篇文章: 抗击日寇 碧血丹心 ——记上冈21位无名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