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华诗话十则(四)妙不可言之《打油——九·一三有感》
唐张新编
乔冠华在情绪激动时喜欢作几句诗(《我与乔冠华》第13页),以此抒情寄意,正所谓兴之所至尽成诗。而因为他对古典诗歌谂熟于心,触景生情时往往会仿拟古诗脱口而出。此类诗多有打油诗风味,颇有意趣,不只让人会心一笑,更启迪人们深思。
1971年9月13日,林彪叛逃苏联。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周总理召集乔冠华、崔奇等人,起草谴责林彪叛国的声明,以拟林彪抵达苏联时发表。会议中途,林彪座机坠毁在蒙古国温都尔汗的消息传来,与会者一时激奋。《人民日报》名记者崔奇坐在乔冠华身边,口占一绝:“黄沙有幸传喜讯,白铁无辜焚佞酋。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乔冠华看后会心一笑。(崔奇《忆乔冠华二三事》)
杭州西湖岳飞墓前有四个铁铸人像,反剪双手,面墓而跪,即陷害岳飞的秦桧、桧妻王氏、张俊、万俟卨四大奸贼,岳飞墓阙上刻着广为传诵的名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崔奇口占七绝前两句即仿此。后两句则录自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其意本来是,你们虽然喧腾一时,但死后身名俱灭,而王杨卢骆四人的诗名却如江河长流,万古不废。崔奇七绝后两句借此表达是林彪反党集团身败名裂,而革命事业则永远向前。据崔奇后来写给章含之关于此诗的说明,乔冠华1963年7月所写的一篇反修文章中曾引用过杜甫这两句诗,并受到毛主席的称赞。
1960年中苏两党关系破裂,不久两国关系全面恶化,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并逼迫中国偿还贷款(包括抗美援朝时的武器货款),给中国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同时也是导致三年自然灾害的直接原因之一。1963年7月14日,苏共中央发表《给苏联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对中共中央同年6月14日《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进行全面反驳与攻击,对中国独立自主的主张横加指责。为此,从当年9月份起,我国《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编辑部组织系列文章进行反击,至次年3月,共计九评。为了保证系列文章的战斗力,中央集中顶尖文笔,组成写作班子。1963年2月,在中央请工作会议政治局常委会上,正式决定成立中央反修文件起草小组,组长是康生。起草小组办公场所在钓鱼台8号楼,人们又称其为钓鱼台写作班子。整个论战毛主席亲自主持,起草小组根据中央要求拟稿,由邓小平主持书记处讨论修改,最后送毛主席审定。当时对文稿的要求是“写得既要讲清道理,又要相当挖苦,说明赫鲁晓夫出尔反尔,前后矛盾”。乔冠华因为从1962年起即已参与中共中央反修重要文章的起草工作,此时出任中央反修文件起草小组副组长,自始至终参加了“九评”的撰稿、修改工作,并从“五评”起主持起草小组工作。(罗银胜《乔冠华传》第157页、《才情一生乔冠华》第276页。)乔松都《乔冠华与龚澎》则记云:“由于父亲对康生的种种做法有自己的看法,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他辞去副组长,退出了写作班子。”
崔奇的七绝引发了乔冠华对九评的回忆,与苏联论战的豪情荡漾胸中,对林彪叛逃苏联的蔑视难以抑止,“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据崔奇回忆,乔冠华当时拿起笔来在一张纸条上写了一首诗,“七步未止,四韵俱成”,即后来定题为《打油——九·一三有感》的诗。诗云:“月黑雁飞高,林彪夜遁逃。无需轻骑逐,大火自焚烧。”崔奇《忆乔冠华二三事》记云,手迹中“林彪”原作“林贼”,后来乔冠华病中整理抄录自己诗作时改为“林彪”。(《我与乔冠华》开头插页、《乔冠华与龚澎》第342页所载乔冠华1971年9月14日的手迹,此句就是“林彪夜遁逃”,或者现在所见的手迹不是崔奇手中的那份。)第三句,罗银胜《乔冠华传》(第189页)引作“不用轻骑逐”,当是误引。
林彪叛逃,机毁人亡,此事让人始而怒发冲冠,继而大快其心。乔冠华首先想到要与老上级陈毅分享。得知林彪下场的第二天,他就赶到301医院去看望住院的陈毅。罗锦胜《乔冠华传》中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乔冠华兴奋地对陈老总说:“老总啊!出了大事,也是好事!还是你常讲的话应验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报销。’现在,我有纪律在身,不能尽情告诉你。中央很快就会传达的。”不几天,中央将“九·一三”事件正式通知了陈毅。乔冠华特地赶到医院,将这首《打油——九·一三有感》吟诵给陈毅,陈毅听完连声叫绝。
此诗虽为即兴之作,乔冠华却一直颇为自得,后来曾将此诗送给郭沫若,并求其墨宝。这不仅因为郭沫若是当时中国文坛泰斗,更重要的还在于他是乔冠华年轻时的偶像,并且一直是乔冠华敬佩的长者。(《乔冠华口述》第298页)抗战时期,乔冠华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主办《新华日报》时,郭沫若的名作《甲申三百年祭》正是由乔冠华约得,最先发表在《新华日报》上的。所以两人有着很深的感情。1973年2月16日,郭沫若将此诗书录后回赠乔冠华,并赞云:“唐人卢纶有《塞下曲》四首,其第三首云;‘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知乔冠华同志仿之,另成新曲一首:‘月黑雁飞高,林彪夜遁逃。无需轻骑逐,大火自焚烧。’巧合无间,妙不可言。嘱题小幅一轴,欣然应命,以示奇文共欣赏、好事相庆祝也。冠华同志座右,望常拍案惊奇。”(《我与乔冠华》第13页。相庆祝,当作相与祝。)林彪叛逃坠机之地正是古代塞外之地,且为夜遁,所以郭沫若谓之“巧合无间,妙不可言”。再者就我看,郭沫若称此诗为《新塞下曲》,题意正好。
关于这首诗的诞生过程,时任外交部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符浩《“九·一三”事件补白》(《新中国外交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5月第1版第181页至182页)一文中有更详细的过程,似乎为乔冠华立传的各家未予关注。
9月14日上午,外交部本来在讨论林彪外逃后各种可能情况的交涉与应对方案,中午时分收到我驻蒙古大使许文益发来的特急报告,报告我民航256号三叉戟在蒙古温都尔汗附近坠毁,机上人员全部死亡。党组组长、代理外交部长姬鹏飞笑言:“机毁人亡,绝妙的下场!”并立即向毛主席、周总理报告。此后,外交部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开展了相关工作,符浩则将许大使的特急报告打印,送往中办。回家吃过晚饭后,本想抓紧休息一下,但是实在太兴奋,无法入睡。他便来到同院乔冠华同志家里。乔冠华一看到符浩就哈哈笑道:“说曹操,曹操到。我正要打电话请你来呢。”其实就是想谈林彪叛逃机毁人亡一事,可是由于此事当时属于高度机密,乔冠华把符浩请进书房,先看了章太炎先生的篆书对子:“龙惊不敢水中卧,猿啸时闻岩下音。”乔冠华介绍说,这是李白《夜泊黄山为殷十四吴会吟》一诗中的两句,然后话锋一转,谈起了正题。乔冠华拿出一瓶未启封的茅台,两人边谈边饮,兴致勃勃。符浩再次看着章太炎书写的那副对联,突然吟起唐人卢纶的诗:“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乔冠华听后,深思了一会,突然将满杯茅台一饮而尽,对符浩说:“贾宝玉不是说述旧不如编新吗?我把这首诗略加改动,你看新意如何。”乔冠华又斟满一杯,端在手中,站起身,用他那苏北口音吟了起来:“月黑雁飞高,林彪夜遁逃。无需轻骑逐,大火自焚烧。”吟毕又一饮而尽,随即用铅笔把此诗誊出,反复吟诵。
在讨论出席联大有关工作的会议上,周总理让与会同志看了林彪搞的“571工程纪要”,并组织大家参观了北京西城区毛家湾林宅。林彪、叶群他们的私人生活腐败、糜烂,令人吃惊。乔冠华又写了一首七律《毛家湾》,毛家湾是林彪在北京的住处。诗云:“大江东去过黄城(城,《中国二乔》作域),生长林彪尚有村(生长,《中国二乔》作黑夜)。一去温都埋朔漠,独留空冢(冢,《才情人生乔冠华》作缘,似误)向黄昏。尸焦省识奸雄面(面,《诗草三十五首》作血,似误,此诗乃仿拟杜甫诗,《中国二乔》录此亦作面,据改),计败常留叛国名(此句《中国二乔》作计取长安叛国名,意似不可解)。千载是非何待论(论,《中国二乔》作说)?毛家湾里事(事,《中国二乔》作本)分明。”
此诗乃仿拟杜甫名诗《咏怀古迹五首》之三,此首是题咏王昭君的,即乔冠华注中所云《咏王昭君》。诗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名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林彪飞机坠毁在温都尔汗,乃古代朔漠所在,乔冠华很自然地想到杜甫咏怀王昭君这首名诗。仿拟此诗,想来还有另一个寓意,就是用王昭君与林彪两相对比,王昭君北行和亲,安葬在朔漠,青冢默默,丰碑永立于人民心中,可谓流芳百世;而林彪叛逃苏联,机毁身焚,可谓遗臭万年。省识,杜诗中是明白知晓的意思,省读xǐng;而在乔诗中,省识是省得去看的意思,省则读shěng。妙改而有深意。
- 上一篇文章: 冠华诗话十则(三)束发读君书
- 下一篇文章: 冠华诗话十则(五)情难自已之《仿欧阳修〈生查子·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