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在瓦瓷村的《苏北日报》(李世安)
1947年2月,驻盐城的华中五地委机关报《盐阜大众》迁驻建阳西部沿荡地区的湖戛乡瓦瓷村(今属建阳镇),坚持敌后办报。
其时,国民党军队侵占了苏北地区的主要交通线,把原来联成一片的解放区分割成几块。为了便于领导群众对敌斗争,华中分局决定,以通榆路为界,将原来五分区分为新的第五分区和第十一分区。路西为第五分区,路东为第十一分区,加上淮海地区即第六分区,由苏北区党委领导。苏北区党委成立后,考虑到对敌斗争和工作需要,要有个机关报,便决定停掉《盐阜大众》,出版《苏北日报》。
瓦瓷村位于戛粮河东岸,西南是万顷芦荡,西北是一片高粱地,过河便是马家荡,旱路可达阜、淮地区,可守可退,在战略上有回旋余地。村内有两个稍大的自然村庄,一个叫王吉舍,一个叫夏家舍,每个村庄也只有十来户人家。报社和印刷厂即被安置在这两个小村庄上。为解决住房困难,报社同志就在用笆柴搭建的敞棚内办公,印刷用纸存放在邻村路墩赵广勋家。同时,苏北区党委机关也临时驻在与瓦瓷毗邻的赵墩村,区委书记曹荻秋驻王桂年家,他在百忙中曾多次到报社指导工作,商讨如何办好苏北区党委机关报问题。开始,报社一边继续编《盐阜大众》,一边为出版《苏北日报》做准备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办,《苏北日报》便于4月1日在这里正式创刊了。周一萍任社长,秦加林任编辑部主任,主要编辑、记者有陈允豪、路汀、王森、胡捷、陈登科、肖扬、周军、夏宁等十多人。新华社苏北分社和《苏北日报》同驻在一起,负责人是王维。
为了确保《苏北日报》及时出版,瓦瓷村群众也全力协助。村妇联委员韩秀英组织一班妇女,轮流到印刷厂帮助切纸、踩机;乡财粮员蔡奎成带领几名男劳力,协助报社分送报纸。这年6月,国民党军队开始扫荡五分区中心地带,报社采取非常措施,特备了印刷船和活动排字架,当接到情报时,就把印刷机器和排字架搬上船,隐蔽在芦苇荡中继续出版。6月15日这天,国民党军队和还乡团侵犯建阳西部沿荡区,驻瓦瓷《苏北日报》处境危险,村民王加琪顾不得一家人跑反,他冒着生命危险,帮助报社转运印刷器材。待敌人进村时,报社工作人员随水上印刷船已转移到村外河口。其时,老王躲避不及,被敌人押去寻找报社下落。他有意兜了一个大圈子,给报社印刷船争取时间向芦荡转移,敌人跟王加琪跑了半天,一无所获,就气急败坏地拷打了他一阵,狼狈而回。一伙敌人闯进韩二奶奶家,把她五花大绑捆起来,逼她交出报社的下落,其实她就是村里的“堡垒户”,又是韩秀英的婆婆,报社的去向是知道,就是硬说“不知道”,任凭敌人用酷刑,没有吐露半点实情。王加琪和几个留守在家的村民,想到印刷船不能炊火(怕引起敌人注意),报社同志生活给养就成了大问题,老王就和大家凑合了一些粮食,磨面做成饼,送给同志们当饭吃。有一次与敌人相撞,他很快地把饼藏到船舱草堆内,免遭了麻烦。在敌人侵驻期间,多亏这些面饼,才使报社同志摆脱了饥饿的煎熬。这种情况坚持了二十多天,直到敌人撤走,报社同志才回到了瓦瓷村,报纸又正常出版。
在那腥风血雨的年代,办报是非常辛苦的。平时,编辑部只留少数人员,多数同志奔赴在前线采访,当随军记者,有时还拿起武器参加战斗。报社在瓦瓷村时,就有三名记者牺牲在战场上。瓦瓷人民永远怀念他们。有一位叫钱毅(阿英之长子)的年轻记者,报社迁到瓦瓷村没几天,就传来他在前线牺牲的噩耗。当时,钱毅是新华社盐阜分社和《盐阜大众》特约记者。3月2日,在敌占区淮安石塘一带采访时,被敌人围剿,在突围中被俘,宁死不屈,壮烈牺牲。在钱毅培养下成长为工农兵记者的陈登科(涟水人,著名长篇小说《风雷》的作者),当即向领导请求,担起钱毅未竟之业。他一手握枪,一手拿笔,奔赴淮安杀敌战场,沿着钱毅走过的足迹,继续战斗,采写了不少鼓舞人心的新闻报道。
这年十月,报社奉命移至县境沿河区黄土沟参加“三查三整”运动。《苏北日报》出到10月31日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从创刊到停刊在境内整整七个月时间。12月7日,五地委又恢复《盐阜大众》报。
- 上一篇文章: 抗战时期日寇在建湖旁风湾地域施放毒气情况调查(朱明安)
- 下一篇文章: 风车(周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