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备份栏目 > 建湖续志 > 正文

《建湖县志(1986~2008)》总述

发布日期:2011/10/17 15:03:14  阅读:4083  【字体:
 

               

                 

                                        (一)

    地处苏北里下河水网地区的建湖县,位于北纬33°16′~33°41′,东经119°33′~120°05′,南连盐城大市区,与亭湖、盐都接壤,北与阜宁交界,东与射阳毗邻,西与淮安楚州和扬州宝应一衣带水。面积1160平方千米(2003年最新测绘数),人口80.55万,辖15个建制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为东方湿地之都江苏省盐城市的一个属县。
 
    底蕴深厚的历史人文。今天的建湖县境,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先民渔稼耕猎,繁衍生息。吴越灵韵、楚汉雄风的交融渗透,汉代墓葬群,晋代东海王墓,以及九龙墩、朦胧塔、罗汉院、泰山寺等众多历史文化遗存,无不为这方水土烙下古文明的印记。穿行于钟灵毓秀的这方热土,令人感悟到的是地域人脉的厚重。这里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负帝蹈海、以身殉国的南宋左丞相陆秀夫在此诞生,笑傲国际舞台的才子外交家乔冠华从这里走出,遨游太空的第一位华人王赣骏根系这方水土。这里文化积淀丰厚,是中国地方戏淮剧的起源地和全国杂技的发祥地之一,烟花爆竹自明末清初开始产销,迄今已有300余年历史,素有“淮剧之乡”、“杂技之乡”和“花炮之乡”的美称。千百年来,这里水美鱼肥,地沃粮丰,一直被誉为江苏的“鱼米之乡”和盐城的“水乡明珠”。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建湖县境位于盐城市中部偏西,是一片迷人的水乡。悠悠岁月,沧海桑田。进入80年代以后,勤劳智慧的建湖儿女,在这神奇的土地上,弄潮改革时代,书写壮丽华章。1986~2008年,经过持续发展,全县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交通路网四通八达,建湖已进入上海3小时经济圈,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经济活力勃发旺盛。2009年6月,随着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建湖又被纳入整体规划,其得天独厚的后发优势愈益得以彰显。
 
    持续增强的综合实力。几度风雨几春秋。1986~2008年,建湖县走过的改革发展之路,催人奋进;取得的辉煌业绩,令人瞩目。23年来,历届建湖县委、县政府率领全县人民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圆满完成“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全县综合实力增强。“十五”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78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41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8.74亿元,分别比1986年增长17.24倍、64.42倍、31.6倍。进入“十一五”后,紧随时代节拍,抢抓发展机遇,石油机械、节能灯具、皮鞋及鞋材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壮大,为县境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8.64亿元,比2005年增长65.69%,人均GDP2.21万元,比2005年增长74.4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8.71亿元,比2005年增长108.19%;财政总收入18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94亿元,比2005年增长133.11%,15个镇一般预算收入全部突破1000万元,其中近湖镇达1.81亿元。在盐城市2008年度目标任务绩效考核中,建湖县获奖总数列全市各县(市、区)之首。

                                        (二)

    改革是唯一出路,发展是第一要务。经过1986年以来的改革发展,建湖县的经济格局发生了质的变化。
 
    ——主体经济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新型工业的转变,建湖成为全国石油机械和节能电光源制造基地县。进入80年代中期后,建湖县针对长期处于“农业大县、工业小县”的县情实际,围绕建设经济强县,审时度势地调整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果断将工业摆上主体经济位置,以改革为动力,不断调整政企关系,释放发展活力,在县属企业加快发展的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县域工业化的生力军。199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1.5亿元,利税7949万元,分别比1986年增长1.09倍和2.15倍。90年代起,通过搞活运行机制,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经济份额扩张,主导地位凸现。1993年,第二产业增加值达6.42亿元,全县三次产业结构首次出现二产超越一产。此后,伴随改革的深入,工业经济连年攀升,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1997年,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为首选模式推进企业产权改革,至1998年改制企业逾千家。2000年,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县属工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按照“彻底改、改彻底”要求,实施开放式改制,企业转型加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皮鞋、机械、纺织服装、化工、花炮、节能灯构成建湖工业六大支柱产业,森达集团成为盐城市乡镇企业的楷模。规模扩展、科技创新、品牌打造引领全县工业迈向更高的发展平台。步入“十五”后,尤其是“十一五”以来,以新的理念、新的举措,推进新型工业化,突出抓好产业培育,拉长增粗石油机械、节能灯具、皮鞋及鞋材三大特色产业链。2008年,建湖成为“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信得、鸿达、咸中、特达钻采、特达专用管件、三益、九龙等公司,产品享誉全国各大油田,主营业务收入均超亿元,入库税金均超千万元。建湖被中国照明协会认定为“中国节能电光源制造基地”。江苏日月照明电器有限公司成为中国照明电器协会常务理事单位,日月、豪迈和光达、东林、亚明等公司先后承担国家科技创新、国家火炬、科技攻关等多个项目。森达集团与在香港上市的百丽公司实施资产战略重组,强强联手,建湖皮鞋及鞋材产业充满新的生机与活力。在特色产业的带动下,其他工业门类也得到了长足发展。2008年,全县定报工业企业达到330家,实现工业增加值67.53亿元。
 
    ——农业生产实现了从以种粮为主向调优结构、发展产业化经营的转变,建湖成为高效农业规模化的先进县。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建湖因地处水乡,土壤肥沃,资源丰富,向以盛产优质稻米闻名于世,同时,宜养鱼、虾、蟹、鳖,广植芦、蒲、菱、藕。1986年以来,全县坚持以改革为统揽,通过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股份合作制和土地流转、实施税费改革、免征全部农业税等多项举措,农民负担减轻,生产积极性高涨,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农作物播种、收割,基本实现机械化,农村劳动力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全县有60%以上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寻求新的致富渠道与发展空间,有力地促进了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着眼防灾抗灾,搞好联圩并圩、疏浚河道、整治沟塘、加强圩堤闸站建设,先后实施通榆河建湖段、大溪河、戛粮河中段拓浚等重点水利工程,整治和疏浚东塘河、西塘河、串场河等主干河道,全县基本建成比较完备的防洪防旱体系,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取得1991年、2003年、2006年、2007年4次抗击历史特大洪涝灾害的胜利。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发展产业化经营,重点培植优质稻米、水产品和生猪、家禽、蔬菜、荷藕等主导产品,形成沿荡特水、沿岗特经、内圩畜禽三大特色产业带。1989年,建湖被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2000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8.57亿元,其中林牧渔产值9.2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9.57%。高效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农产品质量提高。建成国家级优质稻米生产标准化示范区、无公害虾蟹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各1个,省级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6个。“建湖大米”、“九龙口”牌大闸蟹、“恒美”牌甜脆藕片等18个农产品先后获批为“绿色食品”。蒋营现代园艺、悦达现代农业、大溪河现代渔业3个农业园区相继建成盐城市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区;沿河弘宇生态农业园成为盐城市旅游观赏景点。2008年,全县高效农业迈出新步伐,实现农业总产值55.62亿元,其中林牧渔产值29.37亿元,比2000年增长81.68%。
 
    ——所有制结构实现了从国有、集体经济为主向民营经济为主的转变,建湖成为“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潜力县”。得益于改革开放和搞活,建湖的经济发展愈发充满活力。1987年初,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发展户办联户办企业的十项规定》,这是建湖出台的第一个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文件。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发表后,县委、县政府再次出台《关于鼓励支持个体经济发展的意见》;2001年起,又先后颁发《关于加快发展私营个体经济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其中包括资金扶持、服务扶助、发展特色产业和建立行业商会等一系列规定,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氛围和条件。2003年5月,近湖民营工业园启动建设,各镇民营工业园区亦相继兴办。全民创业促使境内民营经济竞相发展。森达、克胜、东华、永林、日月、特达6家民营企业成为“盐城市民营企业50强”,近湖、建阳石油机械产业集聚区,颜单、建湖经济开发区节能灯产业集聚区和庆丰纺织产业集聚区等一批具有产业特色的民营园区,呈现出勃发生机。2008年9月,中国民营经济活力调研组到建湖调研,给予高度评价,第二届中国城市民营经济调研成果发布会授予建湖县“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潜力县”称号。至2008年底,全县民营经营户达3.63万户,其中私营企业4930家,私营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达95.39亿元,民营经济总量占全县经济总量的85.7%。是年,全县拥有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329家,占工业定报企业总数的99.70%,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69.68亿元,实现利税23.37亿元,分别占定报工业企业的99.9%和100%。
 
    ——第三产业实现了从发展滞后向提速越位的转变,建湖成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县域经济的有效搞活,进一步激发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建湖县委、县政府顺势而为,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上要位,强化组织,加力促推。90年代,服务业门类主要集中在商品批发零售业、餐饮旅馆业、理发沐浴业、日用品维修业和邮电业。90年代中后期,由于国有服务业受体制束缚,优势渐失,民营服务业则快速崛起。品牌连锁大卖场、大超市、特色店、休闲会所、娱乐中心和星级饭店如雨后春笋,中介服务、信息咨询、调剂、担保、典当等新兴服务行业方兴未艾。位于境西南的自然风景区——九龙口,万顷荡绿,千亩水清,经中央电视台《九州神韵》专题介绍后,更是声名远播。2008年,江苏里下河物流中心和上冈通榆河港口物流中心,成为盐城市首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服务业发展总量及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扩大。1986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1.0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83%。200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15.4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90%,三次产业比由二、一、三变为二、三、一。2005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4.4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85%,从业人员由1986年的4万多人增加到12万多人。2008年5月,县委、县政府整合服务业发展领导力量,全县服务业重大项目增多,发展层次提升。是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8.6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4.78%,从业人员达14.8万人,服务业地税入库税金占全县地税入库总量的半壁江山,呈现出快速扩张、活力迸发的态势,成为建湖经济极具爆发力的新的增长极。
 
    ——发展思路实现了从封闭式发展向开放型搞活的转变,建湖成为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策应盐城大市区发展的新门户。1986年以来的23年,建湖先后在沿海等发达省市增设13个驻外办事处,扩大对外“窗口”;创办县经济开发区,将县境东大门上冈设为政策特惠区;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大力度招商引资;举办中国·建湖烟花杂技节,积极开展特色产业招商和全民招商。1995年起,外经主要指标一直名列盐城市榜首。2001年,县经济开发区启动新一轮发展,在规模扩增至16.3平方千米的基础上,完善配套设施,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优化服务软环境。2006年,县经济开发区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07年起,加大接轨上海力度,与上海市国资委、嘉定工业园等部门和单位建立起紧密合作关系,建湖成为其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大力推进“一区三园”建设,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和发展的载体。江苏建湖经济开发区实施南扩北延战略,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至2008年底,进区企业达43l家。民营科技创业园,提高配套功能,成为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孵化器,至2008年,已建成厂房600幢,入园企业320家,当年创税6000万元。同时在城南盐徐高速建湖道口处,以发展电子信息和精密机械产业为主,启动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加快开放型、现代化城区建设;在县境东部启动上冈产业园建设,对接“长三角”经济圈,策应江苏沿海开发以及盐城大市区建设。坚持扩大开放,以大开放促大发展成为建湖人民的坚定信念。

                                        (三)

    走进建湖大地,一幅水乡园林城市的绚丽长卷映入眼帘。一组组现代化楼群拔地而起,一排排繁华商铺新颖亮丽,一条条沿街大道宽广畅达,一片片城市园林清新滴翠。这一切,正是建湖1986年以来坚持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大手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形象展示。
 
    80年代以来,建湖县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先后进行了四轮县城和三轮村镇建设规划修编工作。2007年起,县委、县政府根据发展需要,按照建设新型工业商贸城市要求,对县城五大片区、“三环”路网建设进一步明确和定位。同时完善6个重点镇整体规划、486个村庄布局和20个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并狠抓实施,县城和集镇建设持续加快,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建湖旧城改造始于90年代初,1998年,掀起新一轮老城区拆迁改造高潮,至2008年,拆迁总面积逾百万平方米。在此基础上,投入数十亿元新建安置、解困房和各类商品房272.4万平方米,先后建成西苑新村、兴湖花苑、登达花园、金阳花园等近百个住宅小区。东方华庭、水韵庭园和新世纪花园等一批高品位、上档次的居民住宅,给县城增添了都市色彩。同时,相继完成了人民路、汇文路、湖中路、兴建路、冠华路、向阳路、秀夫路、滨河路和明珠路等10多条主干道的建设与改造任务,城市面貌不断出新。至2008年底,县城建成区面积增加到18.5平方千米,比1986年扩大4倍;常住人口达18万,增加2.4倍。
 
    园林化赢得风景独好。1995年起,先后建起向阳苑、金融绿地、森达绿地、明星路滨河绿地、西塘河风光带、市民广场、希望广场、东方御花园广场、金基东方广场、振亚国际广场、森达楠园等园林景点。西塘河风光带水景交融,鸟语花香;希望广场莺歌燕舞,老少愉悦。2008年起,投资新建占地115公顷的双湖公园,更显水乡秀美风采,人恋景、景依水、水映城,令人流连忘返。亮化美化给县城增姿添彩。2002年和2005年先后对县城主干道两侧建筑物和重要景点实施集中性亮化美化工程,扮靓了县城。每当夜幕降临,火树银花,五彩缤纷,县城显得更加活力四溢。
 
    建设新区做大城市。2007年起,开始实施城南新区建设,自筹巨资,兴建湖中南路、秀夫南路、严桥路、崔墩路、双湖路、环城西路等。同时,连续组织路、桥等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集中全力实施建湖经济开发区和城南新区道路建设,以及明珠路、向阳路西伸,湖中路、秀夫路和太平路南延等重大工程,县城五大片区、“三环”路网全新格局基本形成。道路通达全盘活。建湖的未来让人振奋、令人憧憬。
 
    构建全新大交通格局。1986年以来,全县共建成干线公路国道1条、省道4条、县道16条,同时完成境内盐徐高速建设任务。新长铁路建湖段1998年9月开工建设,2002年11月通车,结束了建湖没有铁路的历史。2003年起,全县开始大规模农村公路建设工作,在全省首家实现“村村通”灰黑化、等级化公路目标,被省、市评为“农村公路建设先进县”。2007年、2008年兴建高速公路连接线、231省道、南环路、建宝线北延、蒋恒线等,实施黄沙港特大桥、中环大桥、客运中心等重大工程,全县公路密度达1.43千米,城乡道路四通八达,发展空间无比广阔。

                                       (四)

    23年来,建湖县物质文明建设业绩斐然,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和谐发展、健康向上的态势。
 
    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中心,培植党建工作先进典型。围绕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全面加强党组织的基层建设工作。1990~2000年初,先后开展的后进村和经济薄弱村整顿、村组干部交叉兼职,以及新经济组织中党组织设置等方面的成功探索,得到了市、省乃至中央的重视和推广。1993年,建湖县被中共江苏省委表彰为“党建工作先进县”。2000年5月8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森达集团和镇南村基层党建工作,犹如春雨滋润着全县党员干部的心田,激发了他们带领群众致富一方的旺盛热情。此后,“带头致富创业能力强,带民致富创业能力强”,成为全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共同追求。
 
    以民主法制建设为重点,打造平安建湖。重抓法治建湖、平安建湖建设,着力推进社会和谐和稳定。1989年、1995年、2001年,建湖县先后三次被中宣部和司法部表彰为“全国法制教育先进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观念逐步增强,机制逐步健全完善。2004~2008年,建湖县连续5年被评为“江苏省社会治安安全县”,并涌现出上冈交巡警中队、武警建湖中队和罗学文等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先进典型。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建湖县在推进政治文明的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的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80年代起,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和“三户一村”(遵纪守法光荣户、五好家庭户、文明户,文明村委会)创评活动。遵纪守法、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奉献爱心,尊师重教、崇尚知识、负重争先、健康向上,这些美德新风彰显出境内积极奋进的主流。1997年起,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组、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以及“十星级文明户”创评等活动,建湖先后夺得盐城市“新风杯”竞赛金杯和银杯。1998年和2005年,分别通过盐城市和江苏省文明城市验收。2006年起,开展新一轮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县委、县政府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形象提升工程,抬高创建水平。2008年,再次通过省级文明城市复查,2009年1月,获“全国文明县城”殊荣。
 
    以大文化理念为指导,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23年来,建湖县树立大文化理念,着力打造先进文化的浓烈氛围,促进科、教、文、体联动共进,提升经济发展的文化软实力和区域核心竞争力。建湖县是较早实施“科技(教)兴县”战略的县份。90年代前后,创造了“前厂后院”的工业发展模式,依托科研院所,借脑借智,推进企业技术进步。2000年以来,“科教兴县”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县拥有石油机械、节能灯具、皮鞋、农药、生物化工等科研机构48家,科研人员366名。县政府与西安石油大学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共建石油机械研发平台;与中科院合作开发出6个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科研新品。重教兴学是建湖县的光荣传统。近23年来,教育工作的位置更是不断提高,各级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发展教育事业。7000人的教师队伍中获中、高级职称的有4000余人,教育教学质量位于全省上游。23年间,共向全国各类高等学府输送学子42153名,他们遍布全国、远及海外,多数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建湖高级中学、上冈高级中学在多年高考中成果丰硕,桃李满园。全县职业高中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齐头并进,县职教中心成为国家级中等职校,县技工学校成为国家重点技校,为地方培育大批实用型人才,多次受到省、市表彰。以淮剧、杂技等特色品牌为标识,全县文体并茂,果实骄人。1986年起,县淮剧团5次参加江苏省淮剧节均获大奖。1998年和2004年,建湖县先后被省命名为“民间淮剧艺术之乡”和“江苏省特色文化之乡”。县杂技团先后编排200多个节目奉献社会,并赴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声震华夏,誉满全球。在建湖,淮剧、杂技已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进校园、入工厂、到农家,形成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2008年,这两项传统艺术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建湖县先后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县”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体育事业蓬勃发展,1987年和1990年,两次被表彰为“全国体育运动先进县”。现代传媒进入寻常百姓家。县内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100%,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数字电视城镇化。县广播电视节目多次在国家、省市评选中获奖。

                                        (五)

    恪守执政为民,高度关注民生,是历届建湖县委、县政府始终如一的宗旨。23年来,全县坚持以人为本,在推进改革,加快发展的同时,突出关注民生,扩大公共服务,倾力构建和谐社会。
 
    群众收入不断提高。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35元,比1986年分别增长14倍和12倍。全县人均储蓄达11600元,比1986年增长72倍。
 
    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从保证和维护人民健康出发,加大环境建设投入,兴建污水处理厂,关停小电镀、小印染、小化工企业,消除污染源头。净化县城居民用水。1993~2008年,先后三次实施县城居民饮用水工程;农村从90年代起全面推广饮用自来水,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实施城乡绿化工程,全县处处郁郁葱葱。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5.4%,环境宜人。2006年,建湖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8年获“绿色盐城”综合先进奖。
 
    卫生服务不断增强。全县有医疗卫生单位29家,病床1806张,卫技人员1591人。构建起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疾病预防和治疗能力增强,总发病率明显下降。1996年,以县为单位提前3年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目标。2008年,综合卫生工作名列全市第一。
 
    人口与计生管理不断强化。全县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素质逐步提高。2007年,建湖县被表彰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集体”。2008年,率先在全市实现人口计生优质服务体系全覆盖。
 
    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3年来,全县下岗职工累计实现再就业2.51万人,就近和向县外输出农村劳动力27.33万人次。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达21.28万人;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医疗保险16.7万人,享受公费医疗统筹报销1.44万人;享受退休金待遇2.36万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98万人,享受农村居民高龄补贴318人。加大扶贫助学力度,2005年出台《关于建立扶贫助学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当年有9200多名贫困家庭的学生享受到“两免一补”助学金。推进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制定县城最低收入家庭廉租房管理办法,2007年兴建占地3.5万平方米的惠民花苑。全县还设有敬老院16所,收养孤寡老人2816人。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助,住有所居”,社会安定,其乐融融。
 
    回首峥嵘岁月,建湖人民洋溢着创造辉煌的自豪;展望美好前景,水乡儿女充满着拼搏进取的激情。长风破浪已有时,更挂云帆济沧海。县委、县政府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千方百计抓机遇,满怀信心迎挑战,聚精会神搞建设,围绕加快发展和改善民生两大主题,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紧紧围绕“两突破一提升”(在项目推进上取得突破,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突破,努力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工作目标,引领全县上下,万众一心,激发敢于担当的勇气,提升创新发展的本领,弘扬坚韧不拔的精神,推进产业培植再上新水平,城乡统筹再争新突破,改善民生再出新成果,文明创建再塑新形象,科学发展再铸新辉煌,到2020年,一个经济更加富裕、政治更加民主、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现代化的新建湖将展现于世人面前!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