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专业志 > 正文

故乡的桥(孙禧斌)

发布日期:2012/6/19 22:41:46  阅读:3701  【字体:
 

 

    提起故乡的桥,我常常兴奋不已。我的故乡位于苏北里下河地区,河道纵横,小桥众多,被誉为鱼米之乡。

 

    故乡的桥,有吊桥,有木桥,也有石拱桥,还有水泥桥,这些不同结构的桥给我的故乡增添了独特的景色,倘若下雨天,或者下雪天,由于道路泥泞,桥面光滑,一不小心,就会翻到河里去。于是,那种过桥时使人胆战心惊的感受至今给我留下的印象较深。我记得每次到外婆家去,一路上都要经过几座桥,母亲总要千叮咛,万嘱咐。

 

    小时候,我上学时每天都要经过庄中的小木桥。在学校的正南面,也有一座小木桥,这两座桥不仅将古老的大孙庄南北两岸紧紧地联结成一个整体,也使我们童年的伙伴们增加了往来与友谊。

 

    七十年代初,在大兴水利工程时期,苏北里下河进行了一次较大的清淤疏浚的河床改造工程,沿岸加宽了路面,每一个内河都在通往里下河的河口修建了具有防洪排涝调节功能闸的拱形水泥桥,为后来县乡两级的公路交通奠定了基础。至此,以一个当地比较闻名的古老村庄命名的“大孙庄桥”诞生了,当时我感到非常自豪。

 

    值得一提的是我家所在的大孙庄周围,有三座水泥桥的修建隐含着一个不平凡的故事。孙世安,1928年生于盐城大孙庄,他1944年年仅16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解放前在盐城地区从事地下宣传工作,建国后曾在国家之机部西南局从事领导工作。为了报答家乡父老的养育,他于1983年主动申请降职回到盐城市担任常务副市长,主管工业与交通。在修建县乡公路时,建湖县水利局出于对他的敬重,利用剩余材料给大孙庄修建了三座桥,即后来由他题名的“奋斗桥”、“宏图桥”、“争光桥”,先后于1985年十月建成。

 

    可是,因为修建这三座桥,还遭来了不少的议论,这对他的仕途带来了一定的影响。1990年,我听说他真的犯了错误后,着实也为他感到惋惜。因为他为人真诚,为盐城的经济建设曾做过较大的贡献,可他也确实犯了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错误。

 

    每当我回故乡探亲时,总会下意识的驻足在庄中的水泥桥上,眺望两岸农家新建的楼房,联想孙世安晚年的人生变故,情不自禁地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并由衷地发出长长的叹息。

 

桥,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交往的使者,也是一个人迈向人生彼岸与成就事业的象征。唯有跨过用美丽的心灵和勤劳的双手架设的桥,才能营造美好辉煌的人生。因此,我对故乡的桥总是情有独钟,感慨颇深。

 

转自《搜狐网·孙禧斌博客》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