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地名志 > 正文

御使沟的颂歌(王辅壁)

发布日期:2012/7/26 18:08:39  阅读:2878  【字体:
 

 

  建阳古镇东北,马厂附近,有一条南北河,南头与建港沟相通,北端和大黄沟相连。这是一条普普通通的小河,一点不起眼,但是它却有一个令其他河眼红的名字,叫御使沟。这条河从未起过波澜,从不大声喧哗,总是静静地流淌着。年复一年,已经流淌了五百多年了。这条河一诞生就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就谱写出一首历史的颂歌。它讲述和歌颂着“高节未彰”的明御使刘洵。

 

  刘洵何许人也?刘洵,字彝川,号达泉,系高作涔庄刘氏三世祖,生于洪武二年,卒于正统三年。他自幼好学。公元一四零三至一四二四年,明永乐年间,刘洵应试中科举,仁宗时衔授御使,河南怀庆府知府,玄宗擢升四川按察使司按察使,钦加四品。刘洵为官清廉,尽臣节义,芳誉远播。宣德五年,宣帝降诏褒嘉,赞曰:“发迹淮东,列官河右,持躬忠恕,管理精明。”并因之赐始祖焕亭公为朝议大夫,赐二世祖仙露公为文林郎。

 

  刘洵是喝故乡水长大的,他关心养育他的一方水土。他生长的地区地势低洼,有名的水乡泽国,那时河道较少,易涝易旱,百姓经常受旱涝灾害之苦,生活艰难。刘洵在往四川赴任途中,绕道回故乡省亲。其时,正逢春播时节,却久旱不雨,建阳古镇东北因无河引水灌溉,无法播种。春不播,秋无望,民众忧心忡忡,心急如火,但急得光搓手,无计可施。刘洵发现严重的旱情,毫不犹豫地动员家人,将存粮献出来,施舍给灾民,还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勘测规划,组织指挥民众,开沟引水。沟成之后,干旱的大地,引来建港沟和大黄沟之水灌溉,稻子得以下秧播种,秋收有了指望。俗说,喝水不忘掘井人。五百多年来,这十里长沟两岸千万民众,换了不知多少代,但每代人都有个共同不变的思念,他们引这沟水灌溉或利用这沟排涝时,就会想到为他们开这条沟的明刘洵按察使。为了世代不忘刘按察使为他们开的救命沟、幸福沟,当地百姓就把刘按察使开的沟叫御使沟。

 

  据当地民众传说,御使沟北段东侧,刘桥村名字也与刘洵家有关。在御使沟与大黄沟交汇处,向东三百米左右的地方,曾有座桥,南北横跨在大黄沟上,它是建阳、建湖镇一带与高作一带的交通要冲。这桥是刘洵家做的善事,所以称这桥为刘桥,这个地方也叫刘桥。桥,虽然随着建湖县城与高作的公路的建成,早已废弃,但这个地方还叫刘桥,以示人们不忘刘洵曾造福乡里。

 

  刘洵逝世后,遵照遗愿,回归故乡,家乡人民为之修墓立碑。刘洵之墓,在御使沟东五十米,近湖镇刘桥村西北角。墓基成正方形,长宽各十丈。墓地广植苍翠的松柏,在苍松翠柏丛中,有一座高大的土坟,象征钦加四品的四级台阶的方台上,立着一块洁白的大理石墓碑,寓意墓中之人为官廉洁清白。墓碑阳面刻着两行七个大字:明、御使,刘洵之墓。墓碑阴面,刻的是墓志铭,包括概述刘洵的生平事迹的“志”和赞语的“铭”。

 

  五百多年来,刘洵无私地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事迹,在民众中世代传颂着,在县志中记载着。刘洵之墓,已列为建湖县人民政府文物保护单位,刘洵芳名播千秋。为了便于人们去缅怀这位建湖先贤,瞻仰他的陵墓,有关方面将水泥路一直修到他的陵区。                               

 

转自《建湖日报》2010521日 人文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