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建湖文史资料 > 正文

烽火岁月鱼水情(李世安)

发布日期:2012/8/1 8:24:29  阅读:2891  【字体:
 

 

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高作一带曾是盐阜根据地的“大后方”,独特的地理环境,也是驻军的好地方。从民主建政初至日寇投降,新四军第三师的七旅、八旅和盐阜独立团经常在这里活动。当年新四军与高作人民鱼水情深,流传了一段段爱民佳话。

 

194012月,黄克诚部队自草甸战斗结束后,有一支队来到盐淮路北侧的高作境内休整。开始,群众被国民党抓壮丁和土匪下来打家劫舍吓怕了,晚上没人家敢点灯,连鸡鸣狗吠声也听不到。为了不惊扰当地老百姓,黄克诚在部队进村前,下达三条命令:一是不准敲群众的门;二是不准动群众的一草一木;三是不准大声说话,免得惊扰群众。指战员们只得露天宿营。第二天早上,村民们开门一看,屋檐下、草堆根睡的都是兵,再细看,人人都有“八路军”的臂章符号,原来他们日也盼、夜也盼的抗日部队到了,顿时家家开门,把在露天冻了一夜的战士们接回家。这是八路军第一次到高作境内的情景。

 

这年夏秋间,高作一带严重干旱近百天,境内沟河大都干涸,卤水倒灌,导致农田受灾。加之西荡土匪经常来骚扰,农民生活苦不甚言。驻军指战员看到地方匪患严重,群众普遍缺粮,部队顾不得休整,立即投入剿匪行动,同时配合民运干部,发动借粮和减租减息。安定了群众生活。次年春,驻军又和群众一起,在孤峰庵打了一道防卤坝,使卤水不再倒灌危害庄稼。

 

19411月,“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陈毅任代军长,黄克诚所率八路军五纵队被编入新四军第三师,黄任师长兼政委。陈、黄二人治军纪律严明,爱护百姓,群众有口皆碑。至今高作一带还流传一首赞颂《新四军》的民歌:

 

人已睡,夜已深,外边阵阵脚步声,不敲门,不抓丁,脚步快,说话轻。老奶奶侧着耳朵听,姑娘、媳妇放宽心,外边来的新四军。快去点盏照明灯,好让亲人大步行。新四军,子弟兵,鱼水相联怎忘情!

 

1942年夏季,雨水连绵,高作西部沿荡地区的秧田普遍受涝,驻军在反“扫荡”的空隙中,帮助群众车水排涝,救活了上万亩秧苗。这年秋天,日伪准备下乡抢粮,驻军主动担负保卫秋收重任,一边组织武装守卫,一边帮助突击抢收,战士们日夜不离田头、场头,使日伪望而生畏,不敢轻易下乡。从而粉碎了敌人抢粮的妄想。

 

驻军调防,都唱“三不走”的歌:“水没装满缸,我们一不走;地没扫干净,我们二不走;东西未还清,我们三不走。群众才说我们真不错……。”驻军部队换了一次又一次,“三不走”的歌就唱了一遍又一遍。

 

军爱民,民拥军。高作人民同时谱写了一曲曲拥军之歌。在第一次反扫荡中,新四军有两名伤员转到孤峰乡东陆小舍,村民陆大奶奶和赵广功大伯两人主动各领一名伤员回家,承担护理工作,他们从敌占区名医胡海鳌那里搞来消炎和治伤药,精心调治。敌情严重时,就用船把伤员送到西边芦苇荡隐蔽。悉心照料六个月,使两战士伤愈归队。抗战时期,高作镇和季墩、吕老舍等处都驻过三师七、八旅的后方医院,当地乡、村(保)在人力、物资等方面都给予尽力支持,保证需要。附近村庄还组织临时护理小组,轮流至医院护理伤员。在日伪第二次大扫荡期间,境内后方医院全部撤至荡区。有一次,日伪进了黄沟圩,抓住胡同行老爹就问:“新四军医院在哪呢?”胡老爹一本正经地回答:“先生,我们这里确实驻过军人医院,不过驻几天就走了,我老头怎知道它的去处?”日寇再三逼问,可胡老爹不改前言。恼羞成怒的日寇逼着几个农民挖了个深坑,把胡老爹推进去并向坑内填土。土填到胡老爹胸部,胡老爹仍一声不吭。残忍的日本鬼子用枪托夯实泥土,再次逼问,可得到的仍是原话。正在性命悠关的时刻,新四军和地方民兵赶到,顿时枪声四起,敌人见势不妙,拖枪逃跑,胡老爹才幸免于难。1944年夏,湖垛日伪军到赵墩扫荡,把60的多岁的许建元老人绑在树上拷打,要他说出新四军留守人员的下落,老人家被打得死去活来几次,未吐一个字。

 

每次参军运动,高作都走在全县前头,出现了母送子、妻送夫以及兄弟争参军的动人场面。1943年参军运动,近高村青年韩为开、韩为友兄弟俩先后都报名,争当新四军。当时地方政府考虑到,韩家八口人,老的老,小的小。老大为开22岁,是家里唯一劳力,弟弟为友18岁,挑不起家庭生活重担,根据政策只能一人去参军。后经组织出面做工作,让老二去参军,动员老大留在家里,一边种田,一边参加民兵,做好地方抗日工作。孤峰乡三村乔宗箐老奶奶,主动为两个儿子报名当兵。她对人说:“我有三个儿子,两个儿子当兵,身边还有一个小儿子,几年后就是劳动力,有国才有家,没有国没有家才是真正的后顾之忧。”五里村赵万友,新婚三日即别妻参军,成为当时的美谈。

 

在“有力出力,全力支持前线”的口号下,高作广大妇女也争强好胜,不甘示弱。孤峰乡妇女陆永霞、陆永姞姊妹俩,十五、六岁就跟着联防队干部唐光真(珍)、陆广英去支前,带着船队支援攻打沟墩敌据点。平时妇女们白天生产,夜晚灯下抢做军鞋。据1943年元月统计,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内,高作地区共做军鞋2400双。西涔妇女游秀英,一人即献出16双军鞋。是年冬,新进的驻军军鞋一时供应不上,本地群众一边赶做军鞋,一边利用打关席的蒲料,为部队突击编织上千双蒲鞋,蒲片间还夹有“布筋”,穿起来既不磨脚,又暖和、结实、轻便,妇女们称此为“报恩鞋”。高作地区驻兵多,成品粮需求量较大,一时难以加工。高作人民即掀起突击加工军粮的热潮,所有碓磨全用上,一度家家成了军粮加工厂,为保证部队给养作出了应有贡献。

 

19436月,高作群众听说三师副师长张爱萍要率兵去攻打建阳敌据点,纷纷前来支前,沿途群众主动为部队来搭浮桥,保证我军顺利通过,青年还组织担架队,跟随部队上前线接送伤员。值得提及的是,高作模范班有一名叫王海成的小战士,当年才15岁,他主动要求担负“火烧敌巢”的任务,当战斗打响,两军交火时,他机智地绕过火力点,在敌人后院起火,把点燃的火油把扔进敌巢,熊熊大火包围了敌人,我军乘势发起了猛攻,为建阳战斗速战速胜立了大功。

 

194510月,日军无条件投降。黄克诚率部北上,临走前,战士不忘唱“三不走”的歌,把住地打扫得干干净净才上路。高作人民听到三师要走,恋恋不舍,人们捧着高粱酒前来送行。洗穆乡妇女还用莲心穿成弧形的珠环,赠与三师指战员,表示老区人民与新四军三师永远心连心。画家杨幼樵向黄师长赠送了一幅《雄狮北上图》,画面上是三头熊勇猛健壮的雄狮,带着群狮向前奋进。狮子身上都着黄色,其寓意是:黄师长率雄狮北上。三师指战员们也十分眷念这块他们曾经战斗五年的土地及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然而为了争取民主、和平,为了全国解放,他们又不得不告别盐阜老区。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