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文史资料 > 《建湖文史资料选辑》1~9 > 正文

★“双湖”周边的红色记忆(李世安)

发布日期:2011/10/17 15:11:55  阅读:3564  【字体:
 
 
 
    建湖老县城(旧名湖垛)南面的几个小村庄,习称湖垛南乡,在“十一五”城市扩建中被划为县城城南新区,并利用两汪废窑塘,将其建成具有水乡特色的双湖公园,现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风景区。我爱“双湖”,不仅她是生态建湖的绿色地标,还因其周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将永载老区革命史册,成为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民主建政前,今双湖周边的村庄就是红色文化区。县城南环路附近,湖中路南端,有个叫前李府(今近湖镇严桥村前庄)的小村庄,曾被称为“红色堡垒”。建湖在民主建政前为旧制盐邑属地,因位于盐城西北,俗称盐城西北乡,盐属12区的前李府地下党员王大林家就是中共盐城县委的重建地,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因此成了盐城地区党的发展史上一个闪亮的符号。
 
    上世纪30年代上叶,盐城地区地下党组织,遭到国民党的严重破坏,到1934年,党在境内的活动被迫停止。1939年10月,中共苏皖区党委三地委派刘大谟来湖垛东南隅树家桥(今沿河镇树桥村)建立中共盐城县工作委员会(简称“盐城工委”),盐城县地下党组织才以恢复。1940年5月,为了加强盐城县地下党的领导,做好八路军、新四军提前会师、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准备工作,三地委又派方秉文来湖垛南乡前李府地下党员王大林家召开会议,根据地委指示,宣布中共盐城县工作委员会改建为中共盐城县委员会(简称“盐城县委”),县委机关遂由树家桥移至前李府,方秉文任书记,原县工委书记刘大谟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长,王大林任宣传部长。
 
    王大林一家是革命家庭,他本人是前李府地下党支部书记,弟弟王建东(原名王大山)于1939年就参加新四军;父亲王日轩是塾师,中年因病去世,家里只有母亲和一个姐姐,全家人都倾向共产党。县委机关进驻后,王妈妈和女儿就悉心照顾县委机关同志的安全和生活,整天忙碌供县委成员(还有上下来往的同志)的吃饭,对外还要做掩护工作。县委开会时,王妈妈就在门口假装缝补衣服,为屋内开会同志放哨。平时,王妈妈自己吃粗粮、睡地铺,尽可能让县委机关同志吃得稍好一些,住得稍舒适一些。同志们都称她为“革命妈妈”。老人家心地善良,善人长寿,一直活到106岁才安祥地离开了人世。
 
    王大林近邻是王炳文,南京钟英中学的毕业生,思想进步要求抗日。地下党县委活动,他都有数,并给予方便和掩护。为了工作需要,经过一段考察后,地下县委将王炳文发展入党。他们两家房屋相连,内有一条暗道可通,在王大林家遇到危险时就通过暗道转移到王炳文家,因他家是地主不易被人怀疑。有时也在他家开会、食宿。
 
    盐城县委机关驻前李府的日子里,尽管在八路军、新四军会师前夕,形势越来越好,但处境仍然很艰险,国民党顽固派正抓紧清洗“异党”,“双湖”周边的朱严三庄都驻有国民党军队,特务很多,大路口还设岗放哨,盘查行人。因此,他们的工作只能个别串联,秘密进行。为了确保地下党县委在前李府一带活动更安全一些,本地地下党经过艰苦工作,首先将国民党的乡、保长换掉,由我们“自己人”担任,暗中保护县委机关,有什么情况及时通报。由于统战工作做得好,连驻湖垛的国民党12区区长也为我所用。在那峥嵘岁月里,我地下党县委在全境先后发展70多名党员,建立了党的联络点和基层党组织,并团结了一大批开明绅士参加抗日救亡,又积极为两军会师做好各项保障,在收集敌人情报及了解地理、地形等方面受到我驻军首长的表扬。1940年暑假,组织进步师生,一个晚上就将湖垛大街小巷都贴上欢迎八路军南下和抗日救亡等标语。第二天,轰动全镇,驻湖垛的一个营顽军见势不妙,吓得全部撤往荡西。接着,地下党就在镇区搞统战工作,稳定商人和士绅,动员商会出面维护市面秩序,准备欢迎八路军入境。10月8日,八路军五纵队先遣队第一支队一团抵达湖垛,解放了盐城西北乡,塘河西岸人民群众莫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有的积极为大军出伕,有的争当向导。湖垛商店都张灯结彩,组织了欢迎会,敲锣打鼓放鞭炮,欢迎气氛很浓。10月10日,八路军、新四军在北驹西边狮子口会师,开创了盐阜敌后抗日根据地。随后,盐城县委机关即由湖垛南乡的前李府迁往盐城,由地下转为公开活动,并全力投入县、区两级政权建设工作。同年底,圆满地完成了地下县委的工作任务,为我党开辟盐阜抗日民主根据地奠定了有利的工作基础和群众基础。12月,为加强党的领导,盐城县委进行了改组,冯国柱任县委书记。原盐城地下县委成员,有的被调进西北工委工作,有的调任区一级民运队长、区委书记。盐城县委在前李府居住半年之久,坚持在敌人眉毛底下工作,未受到任何破坏和损失,实属不易,这与建湖人民,特别是湖垛南乡前李府人民的支持、保护分不开的。正如刘大谟在《回忆王大林在盐城的地下斗争》一文中所说,建湖人民对党是有功的!
 
    建湖是革命老区,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在这里工作和战斗过,创立了光辉的业绩。这是建湖的红色经典,也是老区革命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刘少奇到了。那是1940年11月2日中午,刘少奇(化名胡服)从益林赴海安途中,特在湖垛逗留,看望驻防在湖垛镇的八路军五纵队某部三团指战员们。少奇同志抵达湖垛镇时,已是中午12点,他抓紧就餐时间,与三团干部交流,询问驻军思想状况。饭后即去走街串巷,了解湖垛镇的政权建设、统战工作和对敌斗争情况。当来到小镇西侧的河湾处见一渔民老大娘正在补网,便凑过去拉家常:“老大娘,你们的生活怎么样?”渔婆说:“八路军把我们解放出来,不再受人欺负,打的鱼也卖到好价钱,生活有指望了。”刘少奇又接连走访了几户居民,每到一户,都要细心地问这问那,关怀备至。直到傍晚时分,他才回到团部驻地湖垛镇北当典。当晚,又召集部队营以上干部会议,对如何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作了重要指示。第二天一早,他跨上小木船,踏上去海安会见陈毅同志的航程。这是刘少奇第一次来盐城西北乡的情景。
 
    陈毅也到了。皖南事变后,陈毅就任新四军代军长,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曾多次来湖垛南乡做中上层人士的工作。通过登门拜访、邀请座谈等形式,与之诗文唱和,做了大量的联谊工作。1941年农历二月十六日,是建阳镇陈重平老先生的次子其宣结婚之日。当时建阳一带常有土匪、顽军前来袭扰,所以他就移居到湖垛南乡朱尤庄的外甥家避乱。儿媳的喜事亦在那里操办。陈重平曾与陈毅有过交往。陈毅借吃喜酒的机会,一并拜访前来赴宴的杨幼樵、姜效诗、蔡仰山等名流,并请他们出山抗日。在酒席上,陈毅风趣地说:“诸位都知道‘商山四皓’的事,你们四位都在建阳,亦可称为‘建阳四皓’了。‘商山四皓’要归隐山林,独善其身。你们‘建阳四皓’可要挺身而出,共纾国难啊!建阳是个名镇,南宋最后一个丞相、忠烈公陆秀夫就出生在这里。你们作为英雄故里的人,可谓无尚光荣的啊!”陈毅那借古喻今,生动风趣的话,说得几位老先生笑逐颜开,顿觉豪情满怀。四位当即异口同声地说:共产党和你陈军长相信我们,我们也一定真诚地支持共产党和你的工作,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同舟同济,争取抗战胜利。陈毅在戎马倥偬之中,还抽空拜访了当年曾去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的法政举人、北洋军阀时期的江苏省议员夏逸凫和清末秀才、办学名流乔炳老先生。此后,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受过陈毅教诲的民主人士,依然诗文唱和,往来不断。
 
    盐城西北乡的抗日民主运动,一直走在全县乃至盐阜地区的前面。1941年2月,境内有了第一支地方抗日武装——树海大队(后改名盐城县荡东大队),有50多杆枪,活跃于湖垛南乡唐桥之东,沿河两岸。同时塘河两岸各区都建立起常备大队,下设班排,为武装抗日作好充分准备。是年春,华中局在境内5区(今庆丰镇地域)创立农民工作实验区,该区的群众运动直接受到刘少奇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于4月初,在全县第一个成立区农救会组织,会长马玉甫,受到刘少奇的表扬。6月,湖垛镇在全县率先成立工救会。青救会、妇救会、教救会、儿救会等抗日的群众组织应运而生。西塘湖畔,战旗飘飘,号角声声,一片龙腾虎跃,在敌后树起了一面抗日大旗。
 
    进入春、夏间,形势骤变。日伪军以盐城为主攻目标,发动对苏北地区第一次大“扫荡”,叫嚣“要完成皖南事变未竟之功”。对此,新四军军部早就有所准备,陈毅军长亲自到几个开辟较早的地区进行勘察,选择了西塘河湖垛附近,为以后情况变化时军部机关临时转移的地点。这里沟河纵横,西南临荡,水路四通八达;西北通旱,与阜宁相连,是一片青纱帐,进退两便,加上这里群众有高昂的爱国热情,在战略上有一定优势。7月起,盐阜区党训班在湖垛开办,参加学习的有区、乡党员干部300多人;盐城县青救会亦在境内芦沟寺主办盐城中学生夏令营,有14所中学850余中学生入营受训。西塘河两岸,一时成为盐阜区抗日斗争的战略基地。
 
    鲁艺师生于6月24日撤至5区,参加减租运动,进行抗日救亡宣传。6月底,转移到湖垛南乡高马、镇南、武陵等地,利用田头、村头、场头作文化宣传阵地进行抗日宣传。各系同学混合编成二、三十个小组,分至各保,既是工作队,也是小文工队,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书写墙头诗,张贴标语,开辟壁报栏,举办时政讲座,乘凉晚会等,宣传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宣传新四军英勇杀敌的事迹,增强群众对抗战胜利的信心,进而动员群众踊跃参加农民自卫队,积极做好反“扫荡”的各项准备工作。抗战时期广为流行的《中华民族好儿女》这支歌,就是鲁艺戏剧系主任许晴在此期间创作的。师生们通过艺术宣传,很快接近了群众,把群众发动起来。当年“七一”在湖垛召开的万人反“扫荡”动员大会,举行了民兵武装检阅式,规模甚大,盐城县总队政委冯国柱、盐阜地委宣传部长曹荻秋担任检阅官。湖垛南乡参加检阅的自卫队、运输队、拆桥队、打坝队、担架队、情报队最为活跃,有的还以扁担、叉子为武器,参加游行示威。在这次大会上,鲁艺师生把群众的各种文娱活动,都充分地发挥出来,有舞狮子、旱船、吹鼓手、要杂技,应有尽有,单是龙灯就有九条,另外庙里的“万民伞”、“打道牌”,也为宣传画和标语利用了。那天到会的群众相近两万人,锣鼓爆竹齐鸣,五彩缤纷,群众情绪非常高涨。鲁艺的抗战文化,点燃人们的爱国激情,鼓励军民的斗争意志。高马、武陵两个乡,即有1000多人报名参加自卫队。会后,立即投入坚壁清野的行动,水上船只如梭,陆上车水马龙,转移粮食、物资。机关、学校都有准备地迁移到偏僻乡村隐蔽起来。反“扫荡”准备工作如此雷厉风行,充分显示了抗战文化与宣传动员工作相结合的伟大力量。在这里,鲁艺师生为欢迎国际友人希浦夫妇及新来之音乐家贺绿汀,举行一次晚会,文艺表演以后,希浦关于苏德战争、贺绿汀关于音乐问题发表了演说。虽然欢迎晚会是在高马庄打谷场上举行,条件简陋,但却是“战地黄花”,别开生面。这次活动,后来被载入了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战斗史册。
 
    这支文化劲旅在湖垛南乡活动了10多天时间,后新四军的军部也来湖垛北乡,刘少奇、陈毅在这里运筹帷幄反“扫荡”达15天。华中鲁艺师生遂从湖垛南乡转移至湖垛北乡北左庄、汤碾等地,同时转移的还有华中党校、抗大五分校,江淮印刷厂等。7月20日,西路日寇1000余人乘汽艇由宝应西射阳向湖垛侵犯,企图策应东路侵占沿冈之敌,实行分进合击,消灭新四军领导机关。刘少奇、陈毅一边指挥战斗,一边组织转移。月底,安全到达新四军军部临时驻地阜宁县周门。在转移途中,鲁艺二队师生于24日凌晨途经北秦庄时,遭敌包围,在突围中,师生们表现了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35名师生阵亡。鲁艺原教导主任丘东平、戏剧系主任许晴也以身殉国。为纪念鲁艺二队壮烈牺牲的师生,后来的建湖县委、县政府将埋葬烈士忠骨的地方,分别取名为鲁艺大队、东平大队、许晴村等。1984年,又建起了华中鲁艺抗日殉难烈士陵园。这次日伪军大“扫荡”,境内有100多名干群为抗击敌人,保卫家乡,英勇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前李府所在地的严桥村,村民朱同富、戚大呆子、张海友的母亲,无辜遭敌人杀害,王大林的三姐也是在这次扫荡中被敌人追赶下水淹死的。张大生的父亲腿上被敌人子弹打了一个洞,残疾终生。由于坚壁清野工作搞得好,敌人到湖垛南乡“扫荡”扑个空,就大肆放火,沿途烧毁民房360多间,王大林、王炳文两家房屋也化为灰烬。
 
    日伪侵占湖垛后,湖垛南乡人民充分利用地处城乡结合部的优势,借去据点送草、送青货的名义打听敌情,为我抗日的组织传送情报。有一次湖垛日伪军确定某日来偷袭驻张庄的新四军兵工厂,被送青货的一菜农获知,连晚报告区民运队长方秉文。方马上赶到张庄,组织群众帮助突击转移,把机器和已造好的手榴弹全部转移到张庄北边乱坟穴内,工人都撤至旁风湾一带。敌人一无所获,气急败坏地烧掉了兵工厂几间草房。今“双湖”东边李家庄旧时专营鞭炮,这里师傅曾参与地方游击队计议,主动捐出大批鞭炮,将其放在空铁桶内爆炸,选好塘河边为燃放点,多远就听到好似机枪连续射击的子弹声,响个不停。湖垛据点内敌人大惑不解,惊恐万状,只好用火力还击,消耗了很多子弹,此招起到了迷惑敌人、袭扰疲惫敌人的目的。在反“扫荡”战斗中,境内人民和区、乡自卫武装,紧密配合新四军主力,开展游击战争,活动于日伪扫荡的边缘地带和合击圈的隙缝中,神出鬼没的打击敌人,撤渡船、拆桥梁、毁道路、拦河打坝,使扫荡之敌伪处处挨打,八面受制,惶惶不可终日。在反“扫荡”一个多月时间,西北乡人民配合驻军战斗50多次,打死打伤日伪军300多人,击退了扫荡之敌,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保卫了根据地,取得了此次反“扫荡”战役的胜利,迎来了民主政权建阳(湖)县的诞生。从此,建阳(湖)县抗日民主运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穿越时空,重温历史。建湖县从这里走过来,共和国从老区走过来。在这片热土上,经过战争的洗礼,留存许多革命遗址、英雄业绩和动人故事,已积淀为独具魅力的红色文化,日久弥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建湖儿女,并成为今天奋发图强、建设幸福建湖的精神原动力。
 
    “双湖”周边的红色记忆,是革命史,是教科书,是建湖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