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地名志 > 正文

黄土沟里唱响“自强”之歌

——沿河镇自强村“资源整合”推进富民强村纪实

发布日期:2012/11/18 15:49:53  阅读:3123  【字体:
 

 

沿河镇自强村,地处建湖县南大门,两市三县交界地,古称黄土沟,这里河沟纵横,水天相连,是一处水乡泽地。“黄土沟有几宝,鱼虾蟹、柴蒲草”这句民谣,就是自强村自然资源的真实写照。过去黄土沟时常水灾而“淹没”了自强,人们的温饱都难以解决;近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勤劳勇敢的自强人,积极盘活“水”资源,做大“水”文章,在水中捞“金”赚“银”,如今,自强村已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政策活水,将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全村有8700亩水面和近3000亩荒滩地。如何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1992年,时任村书记王贵国提出了“水产兴村”的战略,制订了发展规划,并出台一系列优惠措施,鼓励全村干群从事水产开发。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村两委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对全村所有土地资源进行了拍卖和承包,让土地宜粮则粮,宜水则水,努力使黄土沟成为“聚宝盆”。

 

由于群众的“纯粮”观念根深蒂固,缺少养殖经验,对发展水产养殖存有思想顾虑,村两委把更新群众的思想观念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水产养殖的突破口来抓。一方面多次召开群众大会,组织群众进行学习讨论,提高群众对发展水产养殖的思想认识。同时组织村干部、群众代表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拓宽视野,转变思想观念,解决农民群众“不想调”、“不敢调”、“不会调”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帮助农民细算经济账,分析种植粮食作物与发展水产养殖的比较效益,使农民懂得“快调整、快致富”的道理,于是,在党组织一班人的带动下,调整农业结构便成了群众的自觉行动。

 

“以前我们种粮食一亩地的纯收入不足500元,现在养鱼以后,纯收入达1000多元,我承包了300多亩鱼塘,现在一年的收入都在30多万元。”村主任孙环军兴奋地说。

 

为使全村每一户群众都能在水中得到实惠,村党总支推行了股份合作制承包的政策,鼓励村民以资金、技术、水面、劳力等入股参与生产经营。如今,不仅全村8000多亩水面实行了承包经营,村民还向周边地区外拓承包了近万亩养殖水面。目前,全村水产养殖投资额超过2000万元,实现纯利润1500多万元,解决劳动力500余人。近几年来,全村水面开发面积、总产量每年以4.7%、10%的速度递增。去年,全村人均水产品52公斤,人均增收1600多元,实现集体增收180多万元。 

 

科技强水,将单一发展转为多元发展

 

2008年以前,自强村的水产养殖品种结构比较单一,以青鱼、草鱼、鲫鱼、鲢鱼四大家鱼为主,养殖效益相对较低。2008年,村里实施了水产品结构调整,让养鱼户从传统的四大家鱼向养殖优质鱼过渡。

 

为了加快实施“科技兴渔”战略的步伐,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全面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该村从村情实际出发,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逐渐形成以罗氏虾、乌鱼、螃蟹为主导品种,兼养鳜鱼、乌鳢等“六小品种”的渔业产业化发展模式。2011年,全村罗氏虾、乌鱼、螃蟹的总产量达2000吨,占全村水产品总产量的45%,总产值达6000万元。其它“六小品种”也深受市场的青睐,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养鱼能赚钱,但人很辛苦,而且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都比较大,2008年底,为避免同质化竞争相互压价现象的出现,村党总支又动员我们改鱼长藕,起初我还不敢,长了一年以后,我发现了长藕不仅省人力,没有技术风险,更主要的赚的钱是养鱼的双倍。”全村长藕第一人王明玉兴奋地说,“经过技术上的调整,加之我们是新田长藕,藕的产量也比较高,我们可以呆在家里等财发。”

 

为动员更多的群众长藕,2009年村里成立了荷藕协会,定期开设技术讲座,同时帮助藕农联系宝应等地的客商帮助藕农销售。目前全村长藕户达到400余户,荷藕长植面积由最初的200亩迅速扩张至2800亩,2011年,仅荷藕一项就增加人均纯收入2000余元。

 

在村里的水面资源不够发展后,在种养大户孙环德、王庆友等人的带动下,先后有70多户群众到扬州、涟水以及县内的颜单、恒济等地区承包当地的水面搞荷藕种植,有6户大户还去了安徽、湖北承包水面从事荷藕种植。目前全村共在外承包水面17000余亩。

 

三组村民孙环发在颜单承包了2000亩水面搞鱼藕混养,走科技种养之路,效益一年比一年好。在他的影响下,荀月红等10多户农户主动承包了村里近千亩改造后的低产田,从事立体种养。目前,村里60%的水产养殖户对种养结构进行了改良,他们每年活跃在碧叶红荷里,品尝着科技强水带给自己的甜头。

 

拓市富水,将优势产业转为主导产业

 

水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光有总量还不行,关键是要让农民在水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在做大水产品总量的同时,自强村加快水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设法提高水产品附加值,引导农民走出物丰价廉的怪圈。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该村建成了水产品批发市场,同时大力发展民间流通,全村配有运输水产品的特种车、船50余辆(艘),并先后在无锡、苏州、常州、上海等地设立水产品直销窗口8个。今年以来,全村外销水产品3000多吨,外销率达65%。

 

“我们不仅要做鱼农、藕农,更要成为水产经纪人,还要利用‘水’办起工业和三产业”。在去年的“双学”目标承诺大会上,新任村党总支书记荀月明向全体党员群众作出庄严承诺。

 

以前村里的长藕户都是请外地人到村里刨藕,去年底,村里组织100余名闲散劳力学习刨藕,并组建了12个专业刨藕队;以前村里的水产品都是外地人来塘口直取,现在村里发展了曹志军等40余人的经纪人队伍;以前村里没有饭店、旅馆,水产品批发市场建成以后,村里开辟了三产业一条街……

 

围绕“万亩(水产养殖面积超过万亩)亿元(水产业总产值达到亿元)”目标,自强的水产业发展已形成了从鱼苗提供到成鱼销售、从荷藕栽种到成藕销售的两套完整种养体系,形成了从产业配套到饲料加工、三产服务到货物运输的两套完整服务体系。目前,该村已成立了水产养殖和荷藕种植两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提供“四统一包”的“一条龙”服务,有效提升了农户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

 

  扶植养殖大户,树立示范典型,是自强发展水产的一大特色和经验。目前,全村年收入在1—5万元的养殖大户有500户、5—10万元的有400户、10万元以上的有350户。在大户的带动下,全村的水产业从业人员占全村总人口的96%。截止2011年底,村集体积累达387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1500元,预计今年人均纯收入将达14500元。一条通向富裕的新路,正在自强人的面前铺展开来。

 

转自《富民强村之路》建湖县委组织部编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