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村居志 > 正文

铁牛竞驰唱大风

——庆丰镇东平村“组织牵引”推进富民强村纪实

发布日期:2017/1/1 9:16:28  阅读:3063  【字体:
 

 

一个新兴产业如朝阳初升,霞光四射:近几年来,庆丰镇东平村的农机产业蓬勃发展起来,在水乡的星空中闪烁着耀眼的光亮。

 

一组数字新鲜生动,引人注目:目前,东平村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15台,大型收割机87台,小型收割机76台,农机业就业群众达700余人,全村农机年获利4500多万元,仅此一项全村人平可增收近万元。

 

东平村为何拥有如此众多的农业机械?这些农机的效益到底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进了东平村。

 

支部牵头  奏响农机乐章

 

其实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有村民瞄准了农机作业的商机,但由于在计划经济时期,村民都不敢买农机。到了1975年,村里买回了第一台收割机丰收35号。但由于丰收35号仅能带3张犁,速度太慢、耗时太长,很多村民还得靠人力和牛力搞收割和种收,家中田多一些的农民就很难赶上农时,特别是遇上下雨,靠人工抢收抢割,水稻就有可能大面积的泡在田里腐烂!1978年,村里又买了一台能带6张犁的丰收50,两台机同时作业使村里避免了大规模抢收时因坏天气而烂稻的现象。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东平,一些头脑灵活的村民便想到了旋耕机、抽水机,有的旋耕机组装后还可变成运送农资和农产品的小拖车,进而,有了一些积蓄的弄潮儿又开始购买起价格不菲的收割机,从一天收割一、二十亩的小型收割机,逐渐发展到一天收割七、八十亩的大型收割机。

 

发展农机产业不但让村民从繁重的劳作中解放出来,更是让他们实实在在地尝到了增收的甜头。

 

党员陆凤苏是全村第一个买农机的村民,面对我们的采访,他略显腼腆,但他朴实的话语却道出了众多东平群众的心声。他告诉我们,“除了工效快,购买农机还极大地节省了农业生产的成本。”他以机收为例给我们算了一笔帐:雇用人工先收割再脱粒一亩要花费100元左右,而租用收割机作业,稻禾一边被吞进去,秸杆和稻粒一边就分别被吐了出来,两道工序一次完成,而且一亩花费只有50元左右,也就是说收割机可以节省一半成本,他反问道:“你说收割机能没有市场吗?”

 

正因为如此,村党总支便开始动员村里的一些能人买农机。近年来,村里有已20多户农户买回了16台大拖拉机、8台收割机和3台插秧机,全面保证了本村的机械化作业。

 

全员上阵  掀起农机高潮

 

“大机械出活儿,全村的土地3天就能收割完,要搁过去,没半个月都别想。种个二三十亩地,用人割得一个星期。用了收割机,半天就完活了。”在东平村党总支书记刘锦杭的眼里,“这大农机就是不一般,有与没有就是不一样。”刘锦杭所说的大农机,是指村里的46台“488大型久保田”。

 

看到农机作业带来的好处,村民又纷纷瞄上了农机产业,村书记刘锦杭更是在村民代表大会上提出了要带领村民发“机”财的口号。1995年他与内弟许正如合资购买了一台“新疆—2型”,当年投产当年获益。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七组农机手徐志斌购进了全市首台“人民号”高性能联合收割机,当年跨区作业当年收回十几万元成本。

 

徐志斌购买收割机跨区作业的明显效益,大大地激发了村民们购买收割机的热情,许多农户采取自己拿一点,跟亲戚借一点,政府贷款一点,两三家联合起来购买一台高性能联合收割机,截止2011年,全村已有260多个农户或合股或独资购买大中型拖拉机215台,各类收割机87台,每户年可挣回收入10万元左右。

 

三组村民杨金华去年购买了一台“488大型久保田”收割机,他向我们介绍了收割机的投入与产出,他说购买这样一台大型收割机,价格在21万多元,加上一台装载收割机的配套农运车,5万多元,共26万多元,主要是跨村、跨镇、跨县甚至跨省进行出租,一年作业一个多月,就能机收3000多亩,以一亩出租费50元计,刨去油料、维修、折旧、人工等费用,三年就能收回投资,并且赚一台半成新的收割机。杨金华又说,他去年购机国家还给了8000多元的专项补贴,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那时侯只有农民向国家交粮纳税的份,哪还有国家给农民贴钱的好事!“我们个人买农机赚钱,国家还给我们补助,这样的好事我们能不干吗?”杨金华一脸的喜悦。

 

群策群力   终结农机硕果

 

种本村地,还得耕外村田。去年6月,村里组建了农机作业合作社,由于可以享受购机补贴,农民参与农机作业合作社的热情非常高。

 

农机作业合作社的成立,又使得作业的效率大大提高,为了使大农机“吃得饱”,跨区作业自然而然成为发展途径。每到夏秋大忙,农机作业合作社便组织购买收割机的农户组队出发跨区作业,两次作业时间长达120天,作业面遍及江苏、四川、湖北、新疆、浙江、广东、辽宁等十几个省(区),每台机收割稻麦近3000亩。

 

农机作业合作社的效益也让农民心里有了底。六组村民姚金奎告诉我们:去年在合作社的介绍下共完成了23500亩的作业量,全年收入23万,刨去各种成本,净收入10万元。我们既省心省力,又得实惠。

 

龙头起处龙尾跟。农机产业的大规模发展也带来了其他产业的发展。针对村里农机较多的实际,祁德江等6位村民办起了农机配件门市;为确保农机跨区作业的方便,陆风祥等15位村民购置了近2030吨以上的大卡车;为使农机得到有效保养,姚金奎、陆风书、许华等320多位村民成了专业维修员;为拓展跨区作业的路子,徐志彬、刘华、姚金辉等16位村民又成了农机作业经纪人……

 

随着东平农机产业的发展,东乔、红日、吉庄等村的农机队伍也在不断壮大……

 

随着农机产业的大规模发展,东平村粮食种植大户不断涌现,工业企业不断增多……

 

铁牛竞弛唱大风。在农机产业的带动下,东平村去年一举获得镇经济排头村、县专业特色村、市农机专业村等荣誉称号。

 

有人把农机称为“朝阳产业”,这是很有见地的。之所以比喻其为‘朝阳’,从来源上讲,是因为农机作业是迎着朝阳开始的;从总体上讲,是因为东平的农机产业兴起的时间还不算长;从本质上讲,这项工作可以解放人的思想,创新人的思维,开启人的心智,鼓舞人的精神,如朝阳照亮大地,有光明的前程。

 

转自《富民强村之路》建湖县委组织部编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