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滩的“淘金梦”
——建湖经济开发区丁港村“外埠拓展”推进富民强村纪实
丁港村地处县经济开发区钟庄社区的西北边陲,交通不便,地势低洼,非涝即旱,往往是丰产不丰收,遇上大灾之年,甚至颗粒无收。为此,村党总支制订了“出路在水,希望在林”的发展思路,按照抵挡百年一遇洪水的要求,加高、加固圩堤,实现丰产又丰收。希望在林,累计造林绿化1000多亩,林木总经济价值已超1000万元,把一个负债累累的村,建设成为“绿色江苏建设模范村”,盐城市“十佳林业示范村”。
然而,村支部一班人深知,光靠一棵树,固守一方土,将会被飞速发展时代边缘化,勤劳、智慧是丁港村最大的优势,如何带领村民在小康路上豪迈前行,他们把目光投向了长三角的龙头——大上海。
以“勤”淘金大上海
丁港村有1000多劳动力,光在地里刨食、长树,走不出丁港,成不了气候。2009年秋收过后,丁港村支部一班人来到上海,他们没有去欣赏外滩风光,而是走进上海的大街小巷。先后3次,近40天的考察,他们十分明白,在国际大都市上海,对于上了年纪又没有劳动技能的丁港人来说,最适合的就是搞废旧回收。
到上海去拾破烂?一些小富即安的农民有点不乐意。言教不如身教,村干部带头筹集50多万元资金,带领10多名群众在上海虹桥机场附近成立了废品收购站,一年下来,不仅收回投资,还赚了近50万元。赚钱是硬道理,农闲时节,丁港村到上海来搞废旧回收的人越来越多,现在已有300多人在上海从事废品收购业,其中年收入在20万以上的老板就有20多人。
以“智”构建回收网
刚到上海时,勤劳的丁港人起早贪黑,走街穿巷,摇动着小铃铛,吆喝着“收废旧罗”,可不仅付出多,收获少,还常常遭遇责备声。是啊,人家上班辛苦了一天,刚准备休息,你在那吆喝,确实不妥。为了能在大上海立住脚,村支部一班人经常召开“诸葛亮小组”会议,及时分析情况,寻找对策,探索做好“收旧货”的新路子。
潜心研究学技术。内行看门道,一般都以为收废旧是个体力活,这是事实,但很少人知道这也是一门技术活。过去只有旧书、旧铜、旧家具,从业时间久了,也好识货;现在光一个旧家电,就让你眼花缭乱,报价低了人家不卖,报价高了做赔本买卖。偌大的上海,做哪一行“门槛”都得精。现在只要收到新货,“诸葛亮小组”都要像剖析“麻雀”一样,进行认真研究,确定收购价格。丁港人诚信收旧在上海虹桥、长宁一带渐渐小有名气,生意越做越活,路子越来越宽。
定时定点收旧货。收旧货的第一关是“门难进”,上海小区的物业管理非常规范,陌生人无法进入小区。为过“门难进”这一关,村支部千方百计与上海街道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地方党组织与物业公司取得联系,以便民利民为出发点,借鉴连锁经营方式,在居民社区设立了统一管理、经营规范的回收站点,建立覆盖面广泛的社区收旧网点,改变了传统回收方式,规范了回收行业秩序,完善了社区服务功能,有效改善了社区环境。
构建旧货回收网络。他们从定时定点收旧货为起步,逐步向分拣、流通、加工等环节拓展。目前,已经在虹桥、长宁、嘉定江桥等地建立分拣中心9处,直接从业人数超过200人,建立专业物流公司3家,源源不断将各收旧网点的旧货集中运输到加工点。他们还建立了热线电话、“QQ群”和“丁港收旧网”,这些网络平台的建设,使居民足不出户,通过电话就可以上门收废,为群众提供便利。及时沟通信息,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成本。同时,他们把收旧网络的触角延伸到大学校园,每年初夏时分,他们来到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收购毕业生的旧书。这一市场的开拓,每年增收近百万元,自喻为又一个“夏收”。
以“诚”回哺桑梓地
2500多人的一个大家庭,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实现共同富裕,是丁港村党总支一班人最大的心愿。
没有资源,没有外力,把一个负债近百万元的落后村,变成集体积累达200万元的先进村,支部一班人付出的心血,全村的男女老少最清楚。
10多年来,村里先后投入380多万元,新建了4座排涝泵站,新筑10多公里水泥黑色路面,新建了26座大小桥梁,构筑了10多公里的高标准圩堤,对所有生产沟进行了全面疏浚。现在的丁港村,不仅庄稼旱涝保收,而且大型收割机能开到每一块田头,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丁港村最大的变化不在于此,而在于人心齐了,党支部有了凝聚力。现在,村里想办点大事,在外发了家的老板,都能主动、乐意地向这片土地上投钱。前年,村里准备新建党群服务中心,本没有要大家捐款的意思,可大伙还你是三万、他五万地主动送回来,还一个声音地说,是支部一班人让丁港人安居乐业,村里建党群服务中心,如果我们不出钱,对不起村党支部,也对不起丁港土地和丁港的父老乡亲。同样,村上有人生了病,遇了灾,不仅集体给予照顾,而且广大村民还会自发地捐款、捐物,帮助其共度难关。
有了凝聚力,更有号召力。根据开发区万顷良田建设规划,一期工程涉及丁港村79户动迁,没有宣传发动,没要做思想工作,支部一声号令,7天时间全部完成任务。
现在,丁港村有80%的农户在城里购置了房屋,孩子在城里读书,老人在城里养老,成人在城里就业,有稳定的工资性收入,万顷良田工程竣工后,他们将更加驾轻就熟在这片土地上种地、植树或者走进大城市继续开辟新的淘金路……
一个城乡统筹、贴近实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样板村正在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
转自《富民强村之路》建湖县委组织部编
- 上一篇文章: “金种子”铺就致富路
- 下一篇文章: “兴菜富民”奏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