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露天电影(刘程)
九月的一天,和读小学的儿子在3D影院里观看了一场久违的电影,高清的画面、完美的音乐、身临其境的效果,让我久久沉浸在电影的意境之中,心中也不由回忆起儿时看露天电影
的情形。
记忆中的第一次看电影距现在已有30多个年头,那年我刚七岁,乡下没有电影院,放映的地点就在我就读那所小学的操场上。电影正式放映前,通常要放一段长长的字幕,我认不了那么多的字,听旁边一位老村长轻声地读,隐隐约约是什么“七一”、“六十周年”……后来才知道那是纪念建党60周年的宣传字幕。
当时,荣造哥是远近闻名的电影放映员,方圆十几里的放映全由他一人承担。他总是给人们带来难得的精神享受,很受人尊重,为此还娶到一位漂亮老婆。
农闲时是电影播放的旺季。夏天看电影时,大人们总是摇着扇子拍打着胳膊和大腿,驱赶蚊子。冬天看电影时,银幕较远处总会有堆火冉冉跳跃,也少不了附近女主人熟悉的喊声:谁呀?又抱我家的柴草……
每次放映,荣造哥和几个年轻人总要早早地竖起二根毛竹,并把银幕扯上去固定好。银幕布很厚,白面黑边,四角的四个铁圈用来穿绳子,在旁边屋顶上放一两只大喇叭。借张八仙桌,架好放映机就可以播放了。麦克风是放映中不可缺少的,它经常被村长借用,趁此机会催缴公粮和电费,这儿就变成了村里的临时广播。放映中间换片儿时,荣造哥也常常插播找人信息。
天一上黑影子,一些老人们就陆续赶来,挎着木板凳,叼着旱烟袋,抢先找好有利地形,把凳子放到中间位置。小孩儿匆忙地吃了晚饭,也早早赶来抢位置。我和儿时好友家彬很少带凳子,也不愿意太早过去,怕蚊虫叮咬,总要等到电影放映前十几分钟,抱一捆玉米秆儿放到最前面。万华、万春也挤过来,大家盘腿并坐。如果位置太靠前,脑袋会仰得难受,那就换到银幕背面去,背面观众不多,位置可以随便选择。从背面看,字是反的,但情节不受影响。
放映前,荣造哥总是娴熟地装上电影胶片,扯下一段后拨转胶片轮,同时扶正麦克风调试音量:“喂,喂,喂!电影马上开始,小孩子不要乱跑了。”这时孩子们兴奋得“嗷嗷”直叫,口哨声此起彼伏。
大喇叭“嚓嚓吭吭”地响,银幕闪现出斑驳的黑白画面,刀痕般的黑线不停闪动。荣造哥拉灭台灯,放映机的光束在夜色中格外耀眼。
30多年转眼过去了,垂髻时的伙伴或工、或农、或商,都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在家有电视、电脑、家庭影院,在外有3D剧场、KTV歌厅、电子书城,露天电影从人们视线中消失了。
如今已经做爷爷的荣造哥,进城了,一家人经营着一个文化娱乐城,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他再也不用放露天电影了,而我们也在享受着如今美好的生活的同时,把有关露天电影的往事悄悄放进记忆的深处。(作者单位:建湖县上冈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
转自《党建与经济》2011年11月刊
- 上一篇文章: 盐阜抗日第一校——海南中学(李世安)
- 下一篇文章: 单兵作战,千鼎之责(谢鹏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