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村居志 > 正文

庄上的喜事(王勤)

发布日期:2013/2/22 16:20:23  阅读:2882  【字体:
 

 

    晚上下班回家,堂屋的四方桌上放着一对别致的红盒子,一看便知喜糖。我问妻子这喜糖是谁家送的,她告诉我说是庄上韩兴友韩爹家的孙子结婚送的。

 

    说韩爹家的孙子结婚了,我觉得时间过得真快,韩爹的儿子我是看着长大的,一晃他的儿子现在也结婚了,难怪我们老了。二十几岁的孩子,虽是庄上人,还没见过几次面,如果单个儿相见是认不识的,他们都随父母在外读书,很少与庄上人相见。孩子多大岁数,什么样的面孔,基本上不知,只有结婚了,发喜糖的时候才能知道多大。

 

    我们老夫妻俩在家很少吃糖,但凡各家送来的喜糖,全部装在一个袋子里,袋子里装了多少,还不知道。我便拿出喜糖袋子,过了一个数,好家伙,一年就是48盒。

 

    我们这辈人在庄上是三代长辈,第三代的晚辈人基本上都不熟悉,这些孩子都在城里买了住房,在城里办了喜事,喜糖是他们向家乡报喜的一种方式。所以,庄上时常传来喜讯,喜糖、喜烟就不足为怪了。

 

    乡下人城里办喜事现已成常态。我们庄上基本上见不到吹吹打打,爆竹声声办喜事的场景,不过喜讯确不断传来,张家儿子结婚,李家姑娘出嫁,王家城里买房,孙家生了孙女,刘家买了轿车,赵家办了工厂等等喜事,喜糖喜烟给庄上人带来了许多赞许、幸福和自豪。

 

    穷了八辈子的赵家,在庄上这代人算是最富的了,大儿子在县城办起了一爿工厂,征地50亩,父母替儿子把喜糖喜烟送到庄上,庄上人都为他高兴,都说值得庆贺。对赵家的过去我是再清楚不过的了,年近70岁的赵四只有完小文化,夫妻俩是在两间土墙草盖的茅草屋里结的婚,睡的床是用土坯搁的竹床。后来他当上了小学教师,每月工资只有头二十块钱,三个孩子接着出生,一家生活十分困难,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砌了三间空斗瓦房。如今,他的儿子办了工厂、买了轿车、雇上百个工人,这喜事当然值得全庄人同喜同贺了。

 

    再说王家,在庄上是个穷得叮当响的人家,堂兄弟俩,生得54女,五六十年代,可算是住无宿场,靠草棚地铺藏身,吃无粒粮,常年靠青菜、萝卜、南瓜度日,因人口多,每年挣不来卖口粮的工分,周转粮是买了卖,再去买,真正吃到肚里的口粮就所剩无几了。直到七十年代中后期,王家添了劳力才逐步挣回卖口粮的工分。那时也只能一周吃上两顿干饭,以吃稀饭为主,再拌些瓜菜。可如今王家后代兄弟五个,个个在大城市买了住房,家家回庄上散喜糖发喜烟,全庄为他们庆贺。

 

这几年庄上的喜事特别多,发喜糖喜烟什么的,就成了庄上人的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过去发喜糖喜烟只局限于儿子结婚,姑娘出嫁。而今喜糖喜烟成了广义的了,只要是添人口、买房、买车、孩子上大学等等的喜事都发,对此庄上人都说好,送喜糖报个喜,使庄上人感觉甜甜蜜蜜、红红火火,让全庄人常年在幸福欢乐中度过。

 

转自《盐城晚报》2013123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