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地名志 > 正文

古韵今风话塘河(李世安)

发布日期:2013/4/13 11:58:32  阅读:2318  【字体:
 

 

塘河缘于古老的高姥塘、张岐塘、油葫芦塘(港)名。据地方史志记载,唐代淮南黜陟使李承在盐城西北乡(今建湖县)西境屯垦射阳湖时,曾对内地湖塘进行一次整治,引用旧湖塘,疏浚开拓,把原“积水塘”浚成“活水河”,使境内水系得到构通,形成了三条塘河,因其浚于唐代,亦称“唐河”。后来,人们按照地理方位,称高姥塘为东塘河,油葫芦塘为北塘河,张岐塘为西塘河。

 

塘河流经范围较广,是建湖水系的主要动脉。东塘河目前南起新河庙,向北流经古基寺、五港口、三官殿至吴湾入北塘河,全长25公里。北塘河从港口向东,流经高风港、薛家庄至吴湾与渔深河相接,为东塘河与西塘河下游的调度河道,全长9公里。西塘河纵横县境中部,源自兴化沙沟镇附近的谢家荡(旧与建湖同属盐城县),向北流经黄土沟、楼夏庄、唐桥、近湖镇、东陈堡、黄沙港,西联盂兰河、建港沟,上承兴化、宝应流入的落水,汇集县境西部雨水入黄沙港及射阳河,是建湖排洪、灌溉、航运综合运用的骨干河道,全长63公里,为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

 

西塘河中段的近湖镇,旧为湖(水)中一垛(滩),名“湖垛”。原先这里地薄人稀,只有垛北“神台”有几户人家做买卖。“神台”系古人祭祀河神之处。明万历二十年(1592),总河尚书潘季驯委兴化县令欧阳东风督浚西塘河沙沟至神台段,使台畔张岐塘与沙沟水路贯通,故古塘河又被称为“神台河”。不久,扬州推官李春奉委重开东塘河中段的高姥塘,西穿建阳的建港沟,两河在神台交汇。盐城通往府城淮安的官道——古基寺至官渡段,随河堤而成,又途经神台,从而激活了湖垛,湖垛也由此成为县境水陆交通的枢纽。到了清代中叶,湖垛已跃入盐城八大镇行列。湖垛的兴起,得益于塘河。当年西塘河上的“一桥十渡”,构通了城乡交流,曾为湖垛带来多少繁华岁月。值得一提的是,横跨在湖垛塘河上的活动桥,机械操纵,中间一截桥面可开可合,来往大小船只可以直接扬帆而过,俗称“洋桥”,在当时苏北里下河地区还是独一无二的。由于交通便利,东部高田的大米,西南部沿荡的水鲜,北部的大豆、高粱,均在此集散。西塘河畔,买卖兴隆,店铺货栈,构成沿岸繁华长廓,热闹非凡,煞是可观。

 

新中国成立后,曾对西塘河进行了两次拓浚。一次是1958年,拓浚影响城区排水和航运的湖垛一段;另一次是1972年,结合黄沙港二期整治工程,重新疏浚了从黄土沟至东陈堡河段,形成了现在的西塘河规模。西塘河成为建湖水绿城市的名片,那是改革开放后的大手笔。首先推进了撤渡建桥工程,将塘河上的“隔岸招”(渡船),全部改架现代化桥梁,相继建成了气势不凡的建湖大桥、新世纪大桥、南环大桥、中环大桥,进一步拉近了塘河两岸的距离,又为县城平添了几分壮观。九十年代末,结合旧城改造,搬迁了临河建筑,沿河建成现代化居民小区,2003年,县委、县政府斥资在驳岸内打造“外滩”,开辟了沿河十里风光带,多元装点,格调高雅,形成集游览观光、民俗民情、地方风味小吃、休闲娱乐于一体的西塘河文化带。西塘河南端的城南双湖公园,为城市文脉,这里建成的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集中了全县的文化资源。其中重要景观之一的民俗文化一条街,内涵丰富,文韵十足,成为塘河文化的凝聚地。

 

近年来,在八十万水乡建湖人的精心打造和努力呵护下,西塘河已成为一条风光生态航道,河中绿波荡漾,碧水生清;两岸树绿花香,百鸟飞翔。人行至此,流连忘返,大有船在水上行、人在画中游的感慨。

 

西塘河,建湖人的母亲河,正焕发出迷人的风采,彰显全国文明县城的魅力。

 

转自《塘河》试刊第1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