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建湖文史资料 > 正文

李立达烈士妻子回忆革命时期的爱情

——他早有永别预感(蒋泽、曹子琛)

发布日期:2013/7/3 17:28:34  阅读:3580  【字体:
 

 

李立达,1923年生(《建湖县革命烈士名录》记为1921年出生,此据为其外甥戴苏达考证。),今建湖县上冈镇草堰口社区东冈村人,1940年参加革命,1953年牺牲于抗美援朝战争,牺牲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高炮63607团副团长。1990102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四十周年纪念日,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金日成的邀请,李立达的夫人胡萼英与毛岸英烈士夫人刘松林、毛岸英弟媳邵华、毛岸英烈士侄子毛新宇等6家人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属代表团,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铁映率领前往朝鲜参观访问。在朝鲜期间,受到了金日成主席的接见,并合影留念,离开朝鲜时,金日成主席向烈士家属赠送了壁画和志愿军战士雕塑。

今年712日是烈士牺牲60周年纪念日,特刊发烈士遗腹女李继达女士转来的一篇报道,以志纪念。

 

 

 


李立达烈士的夫人胡萼英()与女儿李继达

 

  上海的早晨,车水马龙,纷乱匆忙。但在徐汇区一条短短的高邮路上,却显得十分安静。刚刚退休的李继达和母亲胡萼英就住在附近一个寂静的小区里。1953712日,李继达的生父李立达牺牲在朝鲜前线。当时,她还是母亲腹中5个月大的胎儿。50多年过去了,她的母亲胡萼英总是不断想起那段历史,那短短的三年时间里,浓缩了他们相识、相知、相爱和生离死别的所有记忆。

 

 

1953214日,李立达()与夫人胡萼英结婚4天后的合影。

 

飞鸿传情朝鲜前线修得爱情正果

  

  解放前,胡萼英在上海市北新泾卫生事务所里担任卫生员。解放后,原来卫生所里的30多名工作人员经裁撤只剩下了两名,而胡萼英就是其中一名幸运儿。没想到,这也为她和李立达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那时,李立达正在沈阳防空学校干训班学习。说来也巧,当时李立达一个同学的姐姐正是这家卫生事务所里的助产士,和胡萼英表露介绍双方认识的意思之后,胡萼英没有反对,于是双方就开始了书信来往。胡萼英老人回忆,1950年底的一个晚上,传达室的值班人员突然告诉她,有人来看她。“我问是谁啊,说是个解放军,我就知道是他了。除了他还能是谁啊?我只认识这么一个军人。”说着说着,胡萼英老人脸上浮起一丝笑容。“他做了自我介绍,说了说话,这就是我们第一次认识的情景。”

  

  可没想到的是,两人再次见面就是在朝鲜的战场上。胡萼英老人透露,其实两人还有一次见面的机会,“1951年元旦,他给我单位打电话,说他们部队里有活动,让我去参加。当时我还在开会,觉得不大好,就拒绝了。”

  

  195010月,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祖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经过多次申请之后,1951年初,李立达踏上了抗美援朝的前线。但胡萼英当时对此毫不知情,“他对我说,他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就是没有告诉我要去朝鲜打仗。”这一去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李立达就没了音信,“过了几个月,我收到他的信,这才知道他去了朝鲜。”纷飞的战火、遥远的距离和流逝的时间并没有消磨两位年轻人的爱情,相反,时间愈长,思念之情就愈深。

  

  终于,胡萼英获批参加了志愿军,和丈夫一道在刚整编不久炮兵63师服役。19532月,两个相爱的年轻人在朝鲜前线结了婚,由于条件艰苦,两个人都没拍过张正儿八经的结婚照,现在仅存的一张合影,是婚后4天拍好的。东方网记者在胡老家中见到了这张照片,两个年轻人身着军装,面带微笑,他们的脸上写满饱受战争烽烟后的沧桑,而神情中又带着一丝淡然与幸福。

 

 

1953711日,也就是李立达烈士牺牲前一天,他和部队官兵以及文工团的演员们合影留念

 

 

不详预感相爱青年阴阳两隔

  

  抵达朝鲜之后,李立达一直在63师司令部任作战科副科长。195211月,组织上准备调他任师参谋部领导工作,但他向组织提出到战斗第一线。领导批准他下团工作,任607团副团长。

  

  李继达听父亲的战友说,在团里,李立达身先士卒,拼命工作,每次战斗、布置阵地,他一定要自己事先仔细研究察看。抗日时期留下的风湿性关节炎,在朝鲜战场潮湿的掩蔽所和山洞里,以及严寒的气候下更加严重了,经常疼得不能动弹,更别说爬山走路了,但他为了战斗的胜利,经常在零下二十几度的严寒天气,脱去棉衣棉鞋,使自己活动方便些,并且提早起床,爬山越岭观察地形选择阵地。李继达说:“他是用自己的生命在拼搏、在换取一次次战斗的胜利。后来发展到连热天也得烧炕驱潮才能减轻病痛。”

  

  胡萼英不但要照顾生病的丈夫,还要留心肚子里的小继达。他用全部的爱,支撑起自己丈夫那病痛缠住的身体,投入最后打败敌人的战斗,也照亮了李立达人生中最后的光辉。

  

  1953年的一天,胡萼英如往常一样送丈夫去执行作战任务,送出去几里远,李立达突然对一同走着的战友说:“我要和小胡说几句话,你们在前面等我一下吧。”胡萼英老人回忆说:“他对我说,这次的任务很艰巨,你要有思想准备,可能会出事。可他原来一个星期出去执行两三次任务,我看没什么危险,压根就没往心里边去。”但丈夫一个劲的说,还是让胡萼英心里隐隐有些不安,“他还对我说,如果出什么事情的话,不要死守,找个好人就嫁了吧。我赶紧捂住他的嘴,你胡说些什么呀!”李立达一步三回头的离开了妻子,这一别竟成了永别。

  

  712日,为了部署新的阵地,李立达与团参谋长曹捷分乘摩托前往743高地,车在山路上行驶,到处是被敌人炮弹炸出的弹坑和炸倒的树木,李立达不时停车下来,与同行的司机和警卫把横在路上障碍通行的树木搬开。当车行至赤木里,突然遭到敌人炮火袭击,一发炮弹击中李立达乘坐的摩托车,碎片穿过他的胸痛,李立达当场牺牲。

  

  师部上下马上获知了李立达牺牲的事情,甚至附近的朝鲜村民,都知道志愿军的一名军官被炮弹击中牺牲了,唯独胡萼英被蒙在鼓里。

  

  一周后,组织部的干部找到了胡萼英,在一间屋子里,简要传达了李立达烈士牺牲的经过,并把一些遗物交给了她。听闻噩耗的胡萼英,当时大脑一片空白,愣在那里没有哭也没有叫。其他首长慌了神,以为她会想不开,让几个警卫员跟着她,生怕发生什么不测。“首长走了之后,我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穷哭。但哭着哭着,我也想清楚了,我肚子里还有他的孩子,我得照顾好他的后人。”5个月之后,李继达出生了,她的父亲已经永远安眠在了朝鲜。

  

  “他人很聪明,那个时候有文化的战士并不多,他在沈阳读防空学校的时候,苏联教官对他十分赞赏。虽说个性很倔强,但是对我很好。”尽管已分离50年,但胡萼英老人回忆起烈士的言谈举止,仿佛就在昨天。

 

 

 

李立达烈士的女儿李继达()、夫人胡萼英()与东方网记者蒋泽一同翻看李立达生前所在部队纪念册

 

40年梦得圆终见丈夫墓地

  

  丈夫牺牲后,部队希望胡萼英能继续留在部队。但饱受丧夫之痛的她,一心想回到上海,找一个平静的地方抚养女儿。回到上海之后,丈夫生前所在部队始终关心着她,得知生产后没有足够的奶水,还派人送来许多奶粉。

  

  女儿李继达长大后,参军进入了父亲生前所在的部队,在这里,她见到了父亲的老战友、老上级,她获知了自己父亲的英勇事迹,也萌发了去父亲墓地看看的心愿。

  

  据了解,李立达和当时牺牲的许多志愿军烈士,应朝鲜方面的要求,安葬在朝鲜,为朝鲜人民留下永久的纪念。而停战后重新安葬时,胡萼英已回到祖国。

  

  李立达墓地的地址是部队有关部门于19551月告知的。但胡萼英两次委托出访的代表团寻找都未能找到,从此,寻找父亲的墓地,是她们母女最强烈的愿望。可是父亲葬在国外,没有直接找寻的机会,没有线索,一次次打听没有结果。李继达心中一直在呼唤:“亲爱的父亲,我们生不能见面,难道灵魂也不能串联?我们一定要找到您!”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终于在国防部外事局、我国驻朝使馆武官处等许多部门的帮助下,得到了李立达墓地的照片和确切地点。

  

  199010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四十周年纪念日,应朝鲜武装力量部的邀请,胡萼英作为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家属代表团的成员,随张震将军率领的前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访问朝鲜,参加了盛大的纪念活动。朝鲜领导人金日成接见了代表团全体成员。朝鲜国家副主席李钟玉代表金日成主席和中央人民委员会授于胡萼英三级国旗勋章。

  

  朝鲜有关部门了解到胡萼英老人的心愿,1027日,专门派人陪同她前往江源道淮阳郡军事禁区的父亲墓地祭扫。四个墓堆里,埋着1000多名志愿军战士的遗骨。这也是四十年来,胡萼英老人和李立达烈士首度再次相逢,老人在丈夫墓地上捧回了一把泥土。

  

  李继达在一篇回忆父亲的文章中写道:“这泥土,来自我父亲鲜血浇灌过的那片土地,里面含有父亲的信息,是我们亲情交流的媒体。这泥土和所有的泥土一起,构成了永恒的大地。四海苍穹,我们的心灵交流不息。”

  

后记:感激生命,珍惜和平

  

  两名烈士亲属一直不愿意过多谈自己的成绩,她们认为和革命者付出的生命相比,自己的成就不足挂齿,也不值得宣扬。她们一直在说爱人、说父亲的点点滴滴。其实,李立达烈士的革命事迹远不止此,朝鲜战争之前,他还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早在念书时,他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革命精神,这些经历,每一段都很精彩。但记者只能挑选一部分献给网友,以免处处着力,却不够细致。况且,胡萼英老人是朝鲜战争的亲历者,对于李立达烈士的这段故事,由她说出来,更为真实可信。

  

  胡萼英回到上海后,先在上海市卫生局保卫科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转到第一妇婴医院工作,唐山大地震后,她参加第二批医疗队奔赴唐山参加救援行动。

  

  时光飞逝,现在,李立达烈士的女儿李继达也已经退休了。她从父亲所在部队退伍后,在上海质检部门从事产品检验的工作,在工作岗位上,她认识了自己的爱人,并有了一个懂事争气的女儿。胡萼英老人则在女儿家附近一处安静的房子里安度晚年。

  

  面对东方网记者,回忆起那段岁月,胡萼英老人对战争的残酷深有体会:“打仗对老百姓的影响最坏,死很多人,老百姓要受罪。”她还一直关注着新闻,聊着聊着,和记者提起了最近的利比亚局势,“现在利比亚那边打得很厉害,老白姓要遭殃了,和平太重要了。”

  

从一个对战争残酷深有体会的老人话语中,我们更加明白:和平来之不易,后人应加倍珍惜。让我们感恩生活,感激生命。

 

转自《东方网》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