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王氏宗祠)重修记
泱泱华夏东隅,浩浩黄海之滨,范公堤以西,朦胧塔以南,在开国元勋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曾经战斗过的建湖大地上,有一座深蕴革命情结、令人难以忘怀的王氏宗祠。1941年9月18日,建阳县(后更名为建湖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抗战烽火中诞生。建县大会后,县政府机关初设县境西北长北滩。为了让抗日民主政府有个办公场所,王氏宗族族长王德辅等人主动请出祖龛,腾出祠堂。王氏宗祠四周环水,便于保卫保密,县委、县政府曾多次在此召开秘密会议,研究重大部署。时任新四军盐阜地区司令员洪学智曾在此作对敌斗争形势报告,首任县长唐君照曾在此作政府工作报告,许多革命人士、民主人士曾在此出席旨在商讨联合抗日的地县参议会,现任振兴盐城北京咨询会执行主任王俊当年和一批年轻同志曾在此秘密宣誓入党。1944年以前,,这里是领导全县人民抗日救国、民生建设的中心,县委、县政府均在此发出党令、政令,号召和领导全县人民抗击日寇,除奸捉特;扩充民兵,参军支前;减租减息,促进生产;整顿私塾,创办学校,轰轰烈烈开展抗日和整治。此时此刻,人们无法忘却拆祠的情景,因日寇侵占近在咫尺的阜宁县永兴镇,抗日民主政府被迫撤离,为了清野,防止敌人占领祠堂,危害当地群众,王氏百余族人深夜点燃百余支蜡烛,长排跪地祈祷,民族危亡,国难当头,拆祠为忠义之举。抗战取得了胜利,在战争中被毁的王氏宗祠也可以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饮水不忘掘井人,盛世愈怀先辈志。建县七十周年前后,社会各界人士呼吁重修建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旧址所在地高作镇长北村、蒋王村近二百户群众联名倡议;在县政协第十三届一次会议上多名政协委员提交恢复重建旧址议案;振兴盐城北京咨询会建湖分会一百六十多名在京干部会晤商定向建湖县委致函建言;多位县、镇及有关部门领导前往视察调研,为重建作论证准备,有的还办了实事;许多知名人士、热心干群慷慨捐资,献计出力;曾担任毛主席管家的吴连登、著名作家季阳林、空军少将彭彬、武警少将杨振武等当代名人纷纷支持、赞助此举;特别是年近九旬的革命老干部王俊多次从北京回故乡赴旧址考察,多方协调指导,发动亲友带头捐款,并亲自当总顾问,组建了“建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王氏宗祠)筹建委员会”,通过印发简报,介绍情况,宣传意义,激发大家自觉捐款,使重建工作得以顺利进行。2012年3月23日,在一个绿水环抱、绿槐三株的土墩子上,重建工程奠基开工。当年底总体按照原样建成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式祠堂,主堂屋和前面穿堂屋各三间,红墙黄瓦,飞檐翘角,墙高宇峻,势颇峥嵘。主堂屋门楣堂匾“王氏宗祠”是著名医学教授王冠庭书写,穿堂屋门头匾额“建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是陈毅之子、中国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题字。院内中央摆放着一座镌刻着“三槐堂”堂号的大铜香炉,两侧是书画游廊。祠堂前面是平坦的水泥广场。广场东边复建起一座新状元桥,激励人们在各行各业中争当状元;广场西边有一面醒目的宣传墙,向人们介绍了建阳县抗日民主政府诞生的不平常经历;广场南边巍然耸立着“建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王氏宗祠)纪念碑”,是周克玉上将挥毫题写,令人肃然起敬。
面对重修之旧址,不由人浮想联翩。它使我们联想起那些在清德宗年间努力克难,始建祠堂和在抗战期间主动腾出祠堂的王氏先祖,联想起那些利用祠堂进行抗日救国的革命先辈,联想起那些为重建祠堂而出钱出力出智的各界人士......其实,这不仅仅是一座祠堂,更是一座刻着革命印记的古老建筑。按照规划,新状元桥东将打造百米文化长廊,介绍建湖建县以来英贤及名人,同时,拟约请名家题写碑林,将旧址打造成既是建湖县的见证地,也是一定示的旅游景点。在这里进行尊祖敬宗、尊老敬贤、感恩献爱的道德教育,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这确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形成百川归海,共建和谐社会,共创美好明天。
建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王氏宗祠)筹建委员会
二○一三年三月
- 上一篇文章: 李立达烈士妻子回忆革命时期的爱情
- 下一篇文章: 我县首家共青团组织“高作青年抗日救国会”